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谈束状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世信  谢文导 《勘探家》1998,3(2):58-62
本文根据BPX滩海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从采集,处理两方面探讨了三维采集施工方法及参数选择,通过分析阐明了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采用三维地震相对窄方位角排列要优于宽方位排列片。  相似文献   

2.
3.
吕威亮  何海元 《石油物探》1999,38(2):106-111
文中综述了相遇时小折射资料的解释原理及在PC-1500机上编制小折射资料自动解释程序的流程框图,描述了初至的拾取方法及计算机解释小折射资料的过程。并对解释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以说明利用所编程序在PC-1500机上解释相遇时小折射资料的可靠性和优点。  相似文献   

4.
砖墙式三维观测系统在委内瑞拉Caracoles区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砖墙式三维观测系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观测系统,与常规的规则束状观测系统相比,它具有使炮检距,方位角等分布更加合理的特点。这种观测系统在国内尚未得到应用和推广,而在国外则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砖墙式三维观测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在委内瑞拉Caracloe三维工区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实际获得的资料信噪比高,层次清晰、同相轴连续性好。此项技术在今后的地震勘探中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二维地震勘探灵活观测系统施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维地震勘探遇到无法设置炮点或检波点的障碍物时,可以根据障碍物的大小和已知的施工参数,采用文中给出的计算公式,能准确地设计出通过障碍物满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跃变式观测系统是动态观测系统的一个特例,主要应用于一条(束)测线存在多个观测系统的地震资料采集上。通过跃变式观测系统的应用可简化施工程序,各道工序一次性完成,避免了重复施工及生产投入,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跃变式观测系统增加了处理及仪器放炮采集的难度,因此通过设计编制辅助程序来改进。介绍了跃变式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并通过2003年天堂坝二维地震资料采集工程来对其进行应用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7.
热带雨林地区地震采集施工有其特殊性,三维观测系统的选择应重点考虑地质任务的需要和实际施工的可行性。为此,对目前在西非中部热带雨林地区普遍使用的两种观测系统,在系统属性、采集资料的品质、施工难度和效率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选择三维观测系统时应该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热带雨林地区地震采集施工有其特殊性,三维观测系统的选择应重点考虑地质任务的需要和实际施工的可行性。为此,对目前在西非中部热带雨林地区普遍使用的两种观测系统,在系统属性、采集资料的品质、施工难度和效率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选择三维观测系统时应该考虑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南阳凹陷白秋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岩性加构造油气藏,要求地震资料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频宽。通过对以往地震资料观测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勘探目标特点,建立了地球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从采集面元、主要目的层深浅变化特点、纵横向覆盖次数、减小"采集脚印"等多方面入手,认真进行观测系统的论证、优化设计,优选出抗噪强及能有效提高目的层分辨率和频宽的观测系统。通过2006年度白秋地区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实际应用,较大地提高了该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较好地完成了地质勘探任务。  相似文献   

11.
胜利探区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胜利油田自1958年开始实施地震数据采集以来,采集技术从二维、常规三维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三维。按照勘探目标、地震仪器和采集方法等,二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单次覆盖采集阶段(1958-1972年)、多次覆盖采集阶段(1973-1984年)和高分辨率采集阶段(1985年以后);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探索阶段(1966-1984年)、发展阶段(1985-1992年)、大规模应用阶段(1993-1999年)和高分辨率(二次)采集阶段(2000年以后)。地震采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了油田储量的快速增长,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也由简单构造、复杂断块构造向复杂隐蔽性油气藏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为攻关地区,开展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本文在分析工区地震勘探难点及以往地震技术应用效果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思路,通过试验总结形成了复杂山地宽线地震采集、处理配套技术,应用该套技术提高了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落实了目标区构造圈闭,证明宽线地震勘探技术是适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的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重庆涪陵地区实施的焦石坝三维地震勘探,采用宽方位、高覆盖的束状正交三维观测系统,三维叠加剖面质量显著提高,有力支持了勘探部署。对该观测系统实施后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认为焦页4井附近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存在地震方位各向异性;同时,该观测系统基本满足方位各向异性研究的要求,可以利用宽方位、高覆盖的三维数据进行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震采集中有线放炮方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小柱  李平  晁继东 《物探装备》2011,21(6):409-412
无线通讯在地形开阔地带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地震勘探生产中遥爆设备之间的通讯、现场生产指挥的调度都是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然而,随着勘探区域向纵深地带的发展,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仍然有一些特殊地形地貌区域难以解决无线通讯和无线遥控畅通无阻的问题。在这些情况下,有线放炮相比无线放炮便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论述了在一些特殊地形条件下使用无线遥控放炮困难时,使用有线放炮完成地震作业,不同类型的地震采集设备与遥爆系统在有线放炮技术方面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高大沙丘区地震资料采集中常遇到两大难点:一是深井钻井效率低;二是采集资料成像差。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了抽稀加密补偿变观设计方法,抽稀高部位炮点,加密中低部位炮点。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法有效,并将其成功应用到TDB地区的二维地震采集中,既提高了地震钻井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又明显改善了地震资料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勘探中,很多地区的表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为此,本文对几种典型近地表地质模型进行了折射旅行时正演和反演的资料解释对比,定量分析了表层资料采集及解释成果误差,指出了用小折射法进行表层调查的局限性。另外,选择了丘陵区、山区、沙漠区及平原区的典型近地表地质模型,分别采用500m、1000m和2000m的控制点密度进行了静校正量误差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可作为复杂地区的常规地震勘探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表层调查设计方法、资料解释及控制点密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川东南官渡地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悬崖峭壁林立,沟壑纵横,为典型的山地地形。野外地震资料采集难,如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静校正问题突出,干扰严重等。为此,开展了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首先进行了面向地质目标的精细设计,包括对采集参数的综合分析和论证、观测系统设计等,确定了适合该区高精度勘探的采集参数,所采用的宽方位斜交观测系统使反射面元和方位角分布更加均匀,因此可以消除由地面障碍物和地下阴影造成的影响,以及获取地下裂缝信息;通过高密度表层结构调查,以及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合理的表层结构模型,提供了精确的静校正数据;对于接收点和激发点的布设,采用了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高精度卫星图片结合的方法,对于不能布设炮点的地区则采用变观的方法解决丢炮问题。在官渡地区,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获得了信噪比高、高频成分和层间信息丰富、构造形态清晰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8.
镇巴复杂山地地震成像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巴区块二维地震采集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叠加成像能力弱、构造成像精度差的特点。在分析研究影响地震成像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本区地震成像质量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地表以及地下地质结构的双重复杂性是造成镇巴区块地震成像质量变差的根本原因;野外采集资料信噪比低、质量差以及处理中各个环节所用模型、参数或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是造成成像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开展针对复杂山地地震资料专项处理技术的研究以及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广角地震技术的应用是改善成像质量较为有效的途经。  相似文献   

19.
孔雀河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曾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勘探,均未获得突破。在新一轮勘探中,运用基于地质目标的采集方案设计、交互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体化勘探技术,以提高勘探精度。通过第一轮一体化地震勘探,在该区发现和落实圈闭20个,并在维马2号断背斜上钻探了孔雀1井,中途测试获商业油气流,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初见成效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0.
煤矿井下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面地震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手段,如何将地面地震技术成功地移植到煤矿井下,仍是世界各国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为此,回顾了国内外煤矿井下应用槽波探测工作面内部构造、利用瑞雷波进行独头巷道超前探测、利用声发射技术预报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和利用微震观测确定“三带”发育高度等技术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煤矿井下地震勘探技术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工程应用难题,展望了煤矿井下地震勘探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