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接枝聚忆烯改性高分子复合PTC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接枝法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进行接枝改性,研究发现适量接枝物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材料的PTC性能,使PTC强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而TC性能基本不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对高分子LLDPE-CB体系的PTC强度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不如接枝物。极性化学接枝物更有利于炭黑在LLDPE中均匀分散,使高分子复合PTC材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单体接枝改性炭黑填充NR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体接枝改性法制备炭黑填充型NR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NR胶乳与炭黑的混合体系中加入适当的单体M(BA,MMA或GMA)和引发剂,使单体M与NR大分子发生接枝反应的同时,与炭黑表面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制备NR/M/炭黑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耐热氧老化性能优异,热稳定性和抗湿滑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杨鸿 《炭黑译丛》2005,(12):14-18
炭黑是疏水性的,对水的润湿性很差,要在水中实现高浓度的稳定分散非常困难。其原因在于,炭黑表面上存在的与水分子亲和性强的官能团(例如羧基和羟基等含氢官能团)极少。因此,在将炭黑作为黑色颜料分散到水中来制造黑色墨汁时,必须改变炭黑表面性状来提高其分散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机械剪切的方法,进行炭黑表面的原位接枝,在强大剪切力的作用下,炭黑聚集体被打碎,得到了接枝纳米炭黑。对该纳米炭黑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热失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进行了研究表征。热失重和红外分析表明,接枝物接枝到纳米炭黑表面。FESEM和AFM则表明通过上述接枝后,纳米炭黑粒子分散均匀,且粒径接近原生粒径。实验表明最佳的型腔填入量为60%~70%。  相似文献   

5.
单体接枝改性炭黑填充NBR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体接枝改性法制备炭黑填充型NBR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NBR胶乳与炭黑的混合体系中加入适当的单体M[丙烯酸丁酯(BA)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引发剂,可以使单体M与NBR分子链发生接枝反应的同时也与炭黑表面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从而制备NBR/M/炭黑复合材料;采用该方法制备的NBR/M/炭黑复合材料的炭黑分散性良好,物理性能和热稳定性优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炭黑表面接枝各种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可以显著地改善炭黑粒子的湿润性能,使其易于在介质中分散,由于包囊在炭黑表面高分子层的作用,提高了炭黑在溶剂中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初始测量时,分散在水中的炭黑粒径很大(约30μm),原因是炭黑絮凝现象严重。分散液搁置2h和4h后,炭黑的大粒子已经沉降到容器底部,只能检测到分散在水中的小炭黑粒子。搁置6h后,全部粒子沉降到容器底部。这样一来,用激光散射法在水中就不可能检测出炭黑粒子。另外,如图6所示,分散液搁置6h后,全部炭黑都沉降到了容器底部。  相似文献   

8.
利用机械剪切的方法,进行炭黑表面的原位接枝,在强大剪切力的作用下,炭黑聚集体被打碎,得到了接枝纳米炭黑。对该纳米炭黑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 镜、热失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进行了研究表征。热失重和红外分析表明,接枝物接枝到纳米炭黑表面。FESEM 和AFM 则表明通过上述接枝后,纳米炭黑粒子分散均 匀,且粒径接近原生粒径。实验表明最佳的型腔填入量为60%~70%。  相似文献   

9.
接枝共聚改性炭黑的分散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改性炭黑在介质中的分散性能。利用TEM表征了接枝炭黑的分散形态,借助透光率比较了未改性炭黑和改性炭黑的分散稳定性,井采用Zeta电位法分析了改性炭黑的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10.
GMA/St双组分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别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马来酸酐(MAH)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接枝共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对聚丙烯(PP)进行熔融接枝,研究了接枝单体的种类、组分配比等因素对PP的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等的影响,并研究了接枝PP的力学性能和耐热变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作为接枝单体,GMA比MAH更具有优越性;双组分单体熔融接枝PP的接枝率和性能优于单组分单体熔融接枝;接枝PP的结晶参数受其接枝率的影响;当PP/GMA/St/DCP=100/6/3/0、3时,PP—g^-(GMA—CO—St)的接枝率最高,力学性能和耐热变形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炭黑是疏水性的,对水的润湿性很差,要在水中实现高浓度的稳定分散非常困难。其原因在于,炭黑表面上存在的与水分子亲和性强的官能团(例如羧基和羟基等含氢官能团)极少。因此,在将炭黑作为黑色颜料分散到水中来制造黑色墨汁时,必须改变炭黑表面性状来提高其水分散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原位聚合接枝方法制备了对乙烯苯磺酸钠(NASS)改性的亲水性纳米炭黑。热重分析结果表明,NASS成功地接枝到炭黑表面,其接枝率为2.5%。水分散性测试结果表明,改性炭黑在水介质中分散稳定。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改性炭黑以聚集体尺寸均匀分散于橡胶基体中。改性炭黑填充的天然胶乳硫化胶的物理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撕裂强度提高了160%。  相似文献   

13.
将炭黑与有机小分子在Haake转矩流变仪中进行混合,通过高剪切力的作用,实现了有机小分子在炭黑表面的接枝改性。通过对比接枝改性后的炭黑(GCB)与接枝改性前的炭黑(CB)对聚丙烯(PP)性能的影响,发现GCB能更有效地促使PP基体发生异相成核,提高基体的结晶温度,使聚丙烯的韧性和强度都有明显提高。TEM结果表明,炭黑表面经过接枝有机小分子后粒径变小,在聚丙烯中能更好地分散。DSC结果表明CB和GCB对PP基体的结晶行为都会产生影响,但GCB的影响更加显著。添加1%GCB后,PP的结晶峰值温度提高了11.6℃。添加量仅为1%时,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屈服强度和弯曲强度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炭黑亲水性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霞  房宽峻 《化工进展》2007,26(5):657-663
从炭黑的元素组成和表面官能团出发,介绍了增强炭黑亲水性改性的3种方法:氧化改性、接枝改性和包覆改性。氧化改性分为气相氧化、液相氧化、阳极氧化和等离子体氧化,接枝改性分为捕获性接枝、引发性接枝和反应性接枝,包覆改性的方法有微乳液聚合包覆和相分离法包覆。亲水性改性后的炭黑对水的润湿性增强,在水中分散更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流变性测定方法分析了炭黑-甲苯分散体系的分散稳定性,同时用沉降和显微镜等直接方法对分散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确证,结果表明,添加了943颜料分散剂的炭黑-甲苯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获得明显改善,其流动行为趋近牛顿流体。而未加分散剂的炭黑-甲苯体系中,炭黑粒子易于沉降返祖。其流动曲线形成明显的触变环。  相似文献   

16.
等离子体炭黑接枝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涂料工业》2000,30(6):3-5
通过等离子体处理炭黑来引发乙烯基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并讨论了接枝反应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在炭黑颗粒上接枝不同的乙烯基单体会对炭黑体系的分散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吕海金 《塑料工业》2005,33(5):66-67
以EVA为高分子聚合物,采用不同级别的导电炭黑,研究了导电炭黑填充高分子聚合物的导电性,讨论了不同级别和不同用量的导电炭黑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以及对高分子聚合物导电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导电炭黑高分子聚合物的导电性主要取决于不同级别的导电炭黑的表面性和结构等特性、炭黑的不同用量以及导电炭黑的聚集体在高分子聚合物的分散程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炭黑资源丰富、成本低、加工方便、性能稳定的优异特点,使炭黑填充型导电复合材料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导电复合材料,本文论述了炭黑的比表面积、结构性、表面化学性质、填充量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高分子基体、不同加工工艺对炭黑分散状态及材料电性能的影响,叙述了改善炭黑分散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MCC—1型氯化聚乙烯改性接枝氯丁胶粘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金良  王利亚 《粘接》1989,10(1):5-8
本文介绍了MCC-1型氯化聚乙烯(CPE)改性接枝氯丁胶粘剂的制法、性能及试用结果。MCC-1是由MMA、CR和CPE在甲苯溶液中,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而制得。用高含氯量的CPE改性,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粘接强度,可用于制鞋等行业。  相似文献   

20.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接枝共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通过熔融接枝法制备接枝天然橡胶[NR-g-(GMA-co-St)]。研究了GMA、St及DCP用量和接枝温度对NR的接枝率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MA、St和DCP质量分数分别为8%、4%和0.3%,接枝温度为160℃时,NR-g-(GMA—co—St)的接枝率最高,综合力学性能最好;St的加入能明显提高NR的接枝率,并能减轻NR的降解;红外光谱的分析证实了GMA已接枝到天然橡胶分子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