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园林》2019,(4)
现今在可沟通性景观艺术亟待探索的需求背景下,景观艺术的互动传播研究显出重要意义。本文以日本成田机场厕所与TOTO艺术展廊为景观艺术的传播媒介,阐述景观艺术互动传播之相交、相通、相合过程。在景观艺术互动传播的相交过程中,借助视觉信息达到人与景观艺术的意识互动;在景观艺术互动传播的相通过程中,利用诺贝尔理论的"萨凡纳"效应以及景观空间划分,建立空间与人的行为、心理的互动传播;在景观艺术互动传播的相合过程中,人们体验景观艺术空间的传播意义达到景观艺术互动传播之相合的理想效果,以此搭建人与景观艺术媒介在视觉、空间、行为、意识之间的互动传播关联并积极回应于当下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景观空间逐渐成为中国空间规划冲突与协调的焦点,学界也逐渐开始关注景观空间的资本运营。首先介绍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思想理论缘起与脉络;其次,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经济逻辑、空间生产的机制、注重差异性和社会公平的创造性实践3个层面梳理了"空间生产"思想的基本内容,界定"景观空间生产"概念并归纳6个主要研究议题;最后运用宏观经济数据初步分析了我国景观空间生产实践,表明其受政策驱动的特征及其经济周期性的特点。旨在呼吁景观学界加强对资本全球化扩张过程中负面效应的关注,倡导通过"生态—政治"辩证思维方法提升景观规划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刘江  唐新蔚 《风景园林》2021,28(3):107-112
在大力倡导健康城市理念的背景下,恢复性景观受到广泛关注,但其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首先,将景感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引入恢复性景观研究中,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多源数据以及趋善化模型等景感生态核心技术在恢复性景观领域的应用潜力,总结了三大核心优势:在数据层面实现获取途径的多元化及动态化;在方法层面强调对自然和感知要素的系统分析;在实践层面强调在"研究—设计—评价—优化—研究"的循环中提升景观的质量,同时指出景感营造的设计理念在实现景观恢复效应时的作用机制。其次,在此基础上,从本底生态环境信息和以人为核心的感知信息2个层面分析了恢复性景观的基本景感特征。最后,通过构建恢复性景观的景感系统以及提出具体的景感设计策略,进一步阐明景感生态理念在恢复性景观设计中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路建筑属于公共服务设施范畴,是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维度包括道路主体、桥梁、涵洞、绿化、交通构筑物等,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建筑要素聚合系统.由于我国公路建设历史欠账、科技落后等问题,导致长期以来局囿于"重术轻道"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公路建设规模、速度、数量等"实践层面"成就显著,而对公路建设经验、理念、模型等"理论层面"反思不足.事实上,公路建筑实践并不单一依赖技术、设备、工艺,各种新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公路事业健康型、稳定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绿色建筑理念驱动下衍生出的"生态公路""资源节约型公路""环境友好型公路".基于这种考虑,不宜将公路建筑视为多种工程模块的机械组合形式,而应该是多种建筑要素共同融合为一个交通价值统一的整体,公路建设理论升级、创新势在必行.霍明、李祝龙编著的《公路建筑学理论与基础》(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一书综合多种公路建设新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实现了"理念"向"理论"的转变,为读者展现出公路建筑空间新形式、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英东楼中庭"流动空间"的甄别为载体,通过对建筑周边主要"流动空间"的句法解析,剖析了空间交通组织与人群流动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依据空间句法理论,提出了符合场所精神的校园中庭景观设计策略;以计算机图示语言为参考,初步探索了理性优化草图的实践方法,科学论证了规划方案对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塑造潜力。在句法语境下重构校园中庭流动景观,有助于更好的引导校园整体功能布局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建 《时代建筑》2014,(2):165-165
<正>李翔宁教授主持完成的《上海制造》一书,着眼于选取上海城市中的"异类空间"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这些"异类空间"元素,涵盖了上海城市组成部分的多个层面,既有基础道路设施,如高架桥,其不仅是交通空间,也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也有居住空间,如加建有鸽舍的住宅,其将不同功能紧密结台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密度  相似文献   

7.
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关城、堡寨、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严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晋北地处明长城军事防御时期的核心地带,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军事堡寨。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将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要素概括为五方面:自然环境要素、边界、骨架、建筑群以及标识景观。以老牛湾堡为例,在景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一是在区域层面,凸显老牛湾堡的景观意象格局和景观要素,彰显历史军事城镇的区位和特色;二是在结构层面,正确处理堡寨和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关系,构筑"互补型"村落空间发展模式;三是在要素层面,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激活文化潜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珂秀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0,36(10):35-3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风景”释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风""景"和"风景"在词义上的起源和演变,探讨了"风景"的现代引申含义。自然和人是风景不可或缺的2个要素。"风景"是人对自然环境感知、认知和实践的显现,存在于艺术形式、知识形态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人对自然的感知所形成的"风景",以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显现;人对自然的认知所形成的"风景",以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历史学、景观考古学等知识形态显现;人对自然的实践所形成的"风景"以遗产地、园林、公共开放空间、修复了的棕地等空间形态显现。"风景"的"教化"含义具有现实意义"。风景"词义上虚和软的公众印象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应予以平衡。  相似文献   

10.
陈爱霞  杨文龙 《城市住宅》2021,28(1):129-130
基于行为空间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探讨雄安新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理想模型,从"以不同年龄阶段需求为导向,打造功能多样的新型智慧运动场所(馆)""建立5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形成城乡一体化系列体育景观""打破属性壁垒,与城市的其他要素互动和耦合"3个层面提出雄安新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布局与规划策略,使"公共体育空间"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