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用连续小波变换识别内燃机噪声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直接利用连续小波变换进行内燃机噪声源识别,提出了一种连续小波变换的改进算法. 研究了信号组成成分的幅值和频率变化对小波系数的影响,根据连续小波变换的基本性质,对连续小波变换后产生的与信号频率有关的衰减系数进行修正,通过对比分析从Matlab6.5的小波工具箱中找出了适合振动噪声信号分析的小波函数.工程信号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对连续小波变换后小波系数的修正,使小波系数的大小能正确反映信号各组成成分的幅值大小,从而可以利用小波系数形成的云图直接进行内燃机噪声源识别.  相似文献   

2.
用A计权连续小波变换识别内燃机噪声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内燃机噪声声源识别的需要,当用连续小波变换进行信号分析时,常对小波变换算法作适当的改进.依据连续小波变换的叠加性和尺度转换性质,提出了变换后小波系数的频率修正方法,即在修正小波变换时对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小波系数的不同衰减,使变换后小波系数的大小能够准确反映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的幅值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计权连续小波变换算法,对频率修正后的小波系数进行A计权修正,使之更加适合实际工程中声源识别的需要.利用该方法对某发动机进行了噪声源识别,取得了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识别内燃机噪声源,提出了一种声模态分析技术.通过对双传声器声强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两个声压互谱的虚部,进而计算出各测点声强的频率分布,将测量面上各测点某一频率成分的声强值挑选出来,得到测量面上各频率成分的声模态.用声模态技术对一台汽油发动机噪声源识别,确定了各测量面的主要噪声源的位置,并对噪声源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声模态技术能准确识别出测量面上各种频率成分的噪声源位置,为噪声控制的结构改进和声源屏蔽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应用神经网络,通过对发动机噪声试验数据的反复学习,实现了对发动机噪声源的识别,从大减少了发动机噪声试验的工作量,为降低和控制发动机噪声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也缩短了发动机的设计周期。也为发动机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噪声源识别的试验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135柴油机噪声控制问题为例,阐述了噪声源识别的试验方法,测试信号的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分析结果,发动机噪声主要是二阶、四阶振动引起的,传递途径存在很强的共振,因而提出了在传递途径上采取降噪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小波分析的汉语语音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小波分析这一崭新的理论工具应用于汉语语音识别中,并提出了一些应用于语音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功率谱分析、相干分析、模态分析相结合方法,对高层供水系统振动、噪声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主要的噪声源及其主要频率成分,从而为治理噪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制了一台可用于工业噪声源现场识别的智能化仪器,介绍了该仪器的基本原理、主要的设计思想以及仪器所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小波去噪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将小波应用于语音识别的预处理中,对带噪语音信号在小波域内区分语音的清,浊音,分别用门限进行不同的处理,将去噪后的小波系数反变换后再进行语音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小波去噪对在噪声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性能有很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偏相干函数识别振动源和噪声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综合评估进气道喷射(PFI)氢内燃机异常燃烧风险,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异常燃烧风险系数模型,分别探究喷氢参数对指标层(异常燃烧特征参数)及目标层(异常燃烧风险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喷氢参数,可以使进气道残余氢气量下降33.4%~41.6%,显著降低了回火的可能性. 当喷氢角度为30°~45°、喷氢流量为4.36~4.96 kg/h时,缸内混合气均匀性系数较大,有利于组织燃烧,却不能保证炽热区域温度等参数处于较低水准. 所构建的异常燃烧风险系数模型能够结合多个特征参数对氢内燃机异常燃烧(早燃及回火)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当喷氢角度为45°、喷氢流量为4.96 kg/h时,各项特征参数均处于合理区间,异常燃烧风险系数下降了3.6%~6.8%,降低了异常燃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从吸声处理、背景噪声、反射声控制等方面分析了内燃机试车室与噪声功率测试室兼容的可能性及条件。依据声学理论和工程经验,阐明了噪声测试室的设计要点。研究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内燃机数字原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数字原型系统在内燃机零部件设计中的实施步骤,根据自顶向下设计的思路确定内燃机产品结构定义和零部件间的参数传递及控制过程,采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技术研究内燃机零部件模型的参数化生成和控制方法.通过内燃机零部件设计实例,说明如何利用数字原型系统实现内燃机零部件的快速设计.该系统可以大大缩短内燃机及其零部件设计开发周期,提高企业的产品应变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4.
To study the economic advantages of 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2.0Lport fuel-injected(PFI)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Influences of fuel-air equivalence ratioΦ,speed,and ignition advance angle on heat efficiency were determined.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indicated thermal efficiency(ITE)firstly increased with fuel-air equivalence ratio,achieved the maximum value of 40.4%(Φ=0.3),and then decreased whenΦ was more than 0.3.ITE increased as speed rises.Mechanical efficiency increased as fuel-air equivalence ratio increased,whereas mechanical efficiency decreased as speed increased,with maximum mechanical efficiency reaching 90%.Brake thermal efficiency(BTE)was influenced by ITE and mechanical efficiency,at the maximum value of 35%(Φ=0.5,2 000r/min).The optimal ignition advance angle of each condition resulting in the maximum BTE was also studied.With increasing fuel-air equivalence ratio,the optimal ignition angle became closer to the top dead center(TDC).The test results and the conclusions exhibited a guiding role on 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ptimization.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内燃机标定功率和燃油消耗率受环境状况影响的情况,结合相关标准,研究了等油量法与可调油量法在柴油机、汽油机功率和燃油消耗率测试中进行环境修正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给出了修正的原则及实际修正案例.  相似文献   

16.
虚拟式声强分析系统在发动机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复声强测量的基本原理,基于LabVIEW的软件开发平台,自行开发了虚拟式声强分析系统。对系统软件进行了调试,并对该系统的测量精度和误差进行了校准。试验结果表明:该虚拟式声强分析系统具有精度高、性能稳定、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该系统能对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源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识别。  相似文献   

17.
乙醇燃料内燃机均质压燃的工作区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一台由CA6110柴油机改造的单缸HCCI发动机上进行了乙醇燃料的HCCI工作区域的试验研究。确定了由平均指示压力pm i和转速n表示的HCCI工作区域,分析了工作区域内的指示热效率和排放性能。结果表明:HCCI燃烧有较高的指示热效率,最高可达60%;指示热效率主要受负荷的影响,转速对其几乎没有影响。HCCI燃烧只产生很少的NOx,最大NOx指示比排放只有1 g/kWh;而HC和CO排放都比较高,最低的HC和CO排放约为5 g/kWh,而且对负荷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