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耀东 《建筑创作》2013,(Z1):110-111
1992年我去东京大学留学,师从藤森照信先生,那时槇先生已在1989年从东京大学退休,并将教鞭传承给了大野秀敏先生。我喜欢将槇文彦先生称作"槇先生",缘于听上去像是"真先生",比"假先生"好。20年后的2012年8月,刚从西藏回来不久,收到了《建筑创作》主编舒展女士的约稿函,自然而然就将心中挥之不去的西藏与槇先生联系在了一起两者的气息还真有些谙合。槇先生是否去过西藏我不知,让槇先生与西藏进行对话,倒是充满了欣喜。关于槇先生,记得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张在元先生频频在日本新建筑杂志举办的多种设计竞赛中获奖,在元先生后来留学东京大学,拜  相似文献   

2.
应多些评论     
阎肃 《建筑创作》2004,(12):24-24
我的印象中.贵刊除了印刷好.照片专业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建筑评论和建筑文化方面做得不错。但现在似乎看不到这类文章的出现.特别是建筑评论的文章非常受欢迎,况且现在正是建筑界“百花齐放”的时候.“百家争鸣”的辩论.评论更应该加强。只是提醒一下.评论只能是就事论事.要摆事实、说道理.将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讲明白即可.千万不要像某些评论一样言语过火.  相似文献   

3.
专访槇文彦     
《建筑创作》2013,(1):21-35
编者按:《建筑创作》杂志与日本建筑家协会(JIA)共同策划了本期"槇文彦作品专辑"。2012年10月22日,日本建筑家协会的两位建筑学者古市徹雄先生和张增辉先生,作为《建筑创作》杂志的海外编委,在槇文彦先生的办公室,对槇先生进行了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张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渡边隆见:北京飞亚腾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相似文献   

4.
作为身体的现代性提及"现代"(modern)一词,似乎总会被关联上"时髦"、"新颖",用来表示与"过气"、"老朽"泾渭分明的"当代性"或"现时性"意义。甚至"现代"被用作为评价的标准,即以一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性在所谓的"新"与"旧"之间作出界定清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槇文彦     
《建筑创作》2013,(Z1):9-11,8
槇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曾就读于东京大学(建筑学学士)、匡溪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1965年回东京开设公司前,槇文彦曾在SOM事务所、塞尔特·杰克逊设计事务所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区规划办公室工作。槇文彦在运营45人的设计团队的同  相似文献   

6.
拭目以待     
王颂 《建筑创作》2004,(5):15-15
4月22日下午,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的一个分论坛——中国建筑杂志高峰论坛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九家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建筑创作》2004,(2):14-14
两点建议我是从去年开始比较多的注意看《建筑创作》这本杂志的。说实话,以前这本杂志真的没法看,要什么没什么,与国外的同类刊物差太远。去年年底时无意之中看到了,感觉和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后还特意从别人那儿找到了全年的,看后有几个感觉:比以前强多了,无论是内容、版式、照片、印刷等都强了许多。这其中,第一、第五、第十二期尤为精彩,特别是能请建筑的主创人员将他们自己从事建筑创作的全过程及相关其它专业都给予介绍,这对我们日后的设计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说两点建议:一是好的内容少了一点儿。全年十二期杂志中,现在只有为…  相似文献   

8.
走向新建筑     
转眼间《新建筑》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新建筑》可谓在徘徊与求索、艰辛与荣耀中度过,在见证着我国建筑界走过的脚步之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且影响力日益深远。回想《新建筑》起步的岁月.它宛如一束春枝,散发着清香,透着新绿……  相似文献   

9.
品质最重要     
金磊 《建筑创作》2004,(1):13-13
本期是2004年《建筑创作》杂志的第1期,它以更实、更价值的面貌奉献给读者。我们怀着创意和改变的心态将全部努力聚焦在刊物的变化上,但这种变化未追求显靓的装帧、变异的开本、时尚的版式和栏目的更迭,而代之文风更朴实、内容更实用、风格更富个性,力求使每一位捧读它的中外建筑师不仅感到悦目和有收获,更悟到它的可学习和可借鉴性。这正是,本刊2004年追求的真正品质。  相似文献   

10.
曹晓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器空间建筑工作室(第七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5月,主持建筑师曹晓昕。器空间的“器”字表明了我们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重视,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站在社会立场,以研究的态度致力于为新时代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器空间建筑工作室曾参与过上百个项目的设计,建成作品数十项,涵盖教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办公综合体、商业中心、居住、老建筑改造、公共艺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设计等领域,并应邀参加了多所大学、设计机构、学术组织的交流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工作室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受到了《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创作》、《时代建筑》、《Mark》、《Domus》、《建筑实录》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最为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工作室之一。  相似文献   

11.
自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由于战后重建的需要和经济快速发展而提供的可能,产生了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也涌现了大批有高度成就的建筑师.在文化方面,日本既保持了原来本土的遗产,又在隋唐以来受中国文化的滋养和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的影响更是在加速扩展.这在建筑方面就表现得尤为清楚. 在这50多年来,战前盛极一时的复古风、"帝冠式"逐渐式微.但民族主义意识和受中国文化以及佛学中的"禅"宗的影响,所产生的东方之现代主义建筑为一种表现;而受西方传统影响,以强调、突出和尊重个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则为另一种表现.这二者既有互相对立,亦有相互渗透.在一位建筑师笔下,既有一贯为之的,亦有随时代进展而有所变化,数年或数十年一变的.这些相互影响交错形成了日本战后建筑流派纷呈,此起彼伏的丰富多彩,洋洋大观.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12.
自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由于战后重建的需要和经济快速发展而提供的可能,产生了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也涌现了大批有高度成就的建筑师。在文化方面,日本既保持了原来本土的遗产,又在隋唐以来受中国文化的滋养和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的影响更是在加速扩展。这在建筑方面就表现得尤为清楚。在这50多年来,战前盛极一时的复古风、"帝冠式"逐渐式微。但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3.
Fumihiko Maki     
The Japanese Pritzker Prize winning architect Fumihiko Maki is credited with coining the term ‘megastructure’. Here, Jennifer Taylor describes how he has refined it, and defined a specific way of handling urban megacompositions that he calls ‘group form’, over the course of a career spanning more than four decades.  相似文献   

14.
槇文彦     
《建筑创作》2013,(1):8-11
槇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曾就读于东京大学(建筑学学士)、匡溪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和啥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1965年回东京开设公司前,槇文彦曾在SOM事务所、塞尔特·杰克逊设计事务所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区规划办公室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国一鸣 《建筑创作》2013,(Z1):106-109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这个名词诞生于日本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一场前卫设计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960年在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而最终在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上全面爆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发生在亚洲的现代设计运动。那时距离日本战败20余年,战后初期的探索初见端倪,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60至1970年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但这个  相似文献   

16.
国一鸣 《建筑创作》2013,(1):106-109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这个名词诞生于日本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一场前卫设计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960年在东京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而最终在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上全面爆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发生在亚洲的现代设计运动。那时距离日本战败20余年,战后初期的探索初见端倪,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60至1970年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  相似文献   

17.
槇文彦论     
在讨论城市内个体的主题时,槇文彦常常提及油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I'(i)le de la Grande Jatte》),芝加哥美术馆收藏品杰作之一.正如其标题所示,这幅作品由乔治·修拉于1886年所绘,在这幅画中,他运用了其极具鲜明个人特征的点彩画技巧,描绘出塞纳河中部巴黎西北拉格兰德大碗岛上人们休闲度假的情景.相比背景幕布上平静的田园风光,这幅画吸引观看者眼球的是画中密集的人群,从画布的一端到另一端,遍布约50名穿着不同风格服装,年龄迥异的游玩者.尽管场景看上去很繁忙,但除了画中间穿白色裙子直直地望向我们的那位女子,其他人的视线都分散开来,并无交集,整幅画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