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鑫  陈跃  夏洁晋  王志勇 《广东化工》2011,38(6):110+107-110,107
改性凹凸棒石处理污水成本低,效果好。文章介绍了凹凸棒石的结构特性,总结了凹凸棒石的加热改性、无机物改性、有机物改性和负载改性四种改性方法及其在化工水处理领域中应用研究的现状,展望了改性凹凸棒石在化工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改性凹凸棒石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去除微污染原水中Cd2+为例,对经过高温预处理的天然凹凸棒石进行盐酸改性,考察了酸化浓度、酸化温度以及酸化时间对凹凸棒石去除Cd2+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预处理温度为300℃;盐酸改性凹凸棒石的最佳酸化浓度为3 mol/L,最佳酸化温度为60℃,最佳酸化时间为2.0h;在此条件下,盐酸改性凹凸棒石对水体中Cd2+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92.6%.  相似文献   

3.
凹凸棒石作为一种天然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结构、性质和广泛用途.本文简述了凹凸棒石的分布、组成和晶体结构,归纳了凹凸棒石的有机改性方法和有机改性凹凸棒石的应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陈雪芳  熊莲  王璨  张海荣  陈新德 《硅酸盐通报》2017,36(12):4198-4204
将低品位凹凸棒石开发作为电焊条药皮辅料,根据电焊条药皮对辅料白度和金属氧化物的要求,系统研究了产自江苏盱眙的低品位凹凸棒石的水洗除杂、酸改性工艺,分析了水洗除杂、酸改性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对凹凸棒石白度和金属氧化物的影响,获得了适宜的凹凸棒石水洗、酸改性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经水洗除杂白度提高了17.2%,经酸改性后凹凸棒石白度达72.1,主要氧化物Al2 O3、Fe2 O3、MgO、CaO分别降低了28.5%、39.8%、50.7%和98.3%.并采用了红外(FT-IR)、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D)、X射线荧光衍射仪(XRF)和扫描电镜(SEM)对改性前后的凹凸棒石组成、结构和外貌进行了表征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硬脂酸作为改性剂、六偏磷酸钠作为助磨剂,采用搅拌球磨机对凹凸棒石黏土进行超细粉碎与表面改性一体化研究.探讨了搅拌转速、改性时间、球料比、改性剂用量及助磨剂用量对超细粉碎及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得到优化工艺条件:搅拌转速为750 r/min,改性时间为40 min,球料质量比为4∶1,改性剂硬脂酸的加入质量为凹凸棒石黏土质量的4%,助磨剂六偏磷酸钠的加入质量为凹凸棒石黏土质量的0.5%.在优化工艺条件下,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粉体的活化指数可达0.97,吸油值为0.34 mL/g,产品粉体中位径d50为0.64 μm.通过对改性前后粉体的红外光谱比较,说明了凹凸棒石黏土机械力化学超细粉碎与表面改性的机理,以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凹凸棒石的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对改性凹凸棒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凹凸棒石和改性凹凸棒石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凹凸棒石和改性凹凸棒石可以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土壤,调理土壤结构;和其他材料组合包埋,制作新型肥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改性凹凸棒石和凹凸棒石在研究与应用方面需要克服的问题,并对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22,(4):883-887
介绍了凹凸棒石的结构及物理化学特性。对改性凹凸棒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凹凸棒石和改性凹凸棒石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凹凸棒石和改性凹凸棒石可以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土壤,调理土壤结构;和其他材料组合包埋,制作新型肥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改性凹凸棒石和凹凸棒石在研究与应用方面需要克服的问题,并对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凹凸棒石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但是天然凹凸棒石含有大量杂质,吸附能力不高、吸附选择性差,因此需要进行改性以提高凹凸棒石的性能。本文简述了凹凸棒石的表面改性技术。总结了现阶段对改性凹凸棒石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异氰酸酯改性脲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异氰酸酯对脲醛树脂胶粘剂的改性技术,概述了异氰酸酯改性脲醛树脂的表征手段,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凹凸棒石改性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我国凹凸棒石的矿产资源及改性技术的发展状况,叙述了凹凸棒石的各种改性方法,提出了微波改性方法的可行性.概括了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