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钱毅  任璞 《华中建筑》2014,(8):12-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所建造的近代德国建筑中,有许多体现着德国青年风格派设计的作品。该文首先追溯了德国青年风格派的历史,接下来从青年风格派在青岛德国建筑的建筑装饰细部、立面造型方面的表现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重点分析了青岛德国青年风格派的代表性建筑,最后对青岛德国青年风格派建筑的影响及其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近代骑楼建筑的起源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可以较为确定的是,在19世纪初东南亚英属殖民地,如新加坡、槟城、香港等华人地区即已酝酿发展,并藉由殖民地统治的影响以及海外华侨的力量同时传入我国。本研究初步工作是厘清骑楼的基本含义,探讨我国传统类似骑楼型檐廊的发展及衍生的形态归类,探讨其演化脉络与空间特性,并从用途、功能、构造、空间尺度上探讨与近代骑楼之间的共同性及差异性,研究其在近代骑楼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此外,19世纪初殖民地风格的外廊样式的发展也对都市空间街屋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论文以近代东南亚…  相似文献   

3.
李天  周晶 《华中建筑》2012,(10):14-17
青年派风格建筑是新艺术运动在德国发展的分支,由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本土遗存的青年派风格建筑寥寥无几。因此,青岛德占时期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一批公共建筑使得青岛成为了青年派风格建筑在海外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作为青岛近代建筑的主要风格,青年派风格建筑既代表了当时欧洲艺术的流行趋势,又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东方文化元素。该文通过对库尔特.罗克在青岛的作品分析,试图从建筑艺术、建筑史以及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三个方面重新阐述青年派风格建筑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4.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芜湖近代建筑中的外廊式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针对其立面屋顶、墙身、基础,柱廊的构造样式、材质、色彩、构建以及建筑细部等组成要素,进行形式语义本体分析,构建芜湖近代外廊式建筑立面形式样本库,探讨芜湖近代外廊式建筑立面的形式特征,并初步了解安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青岛德占时期建筑外表皮风格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与原型建筑外表皮风格的差异,指出德式建筑对青岛近代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青岛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7.
青岛近代金融业的繁荣在20世纪初昙花一现,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金融建筑。通过对青岛现存近代金融建筑的充分调研,以及对青岛金融业发展脉络的充分学习,分析总结青岛近代金融建筑的风格类型特征,审视其与青岛金融业发展的关系,并为青岛近代金融建筑再利用的使用后评估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文阐述了"外廊样式"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关系,认为"外廊样式"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存在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的始终,丰富繁衍并精彩演绎,对中国建筑的近代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它还衍生出"骑楼街屋"这种特殊的城镇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9.
杨思声  王珊 《华中建筑》2009,27(7):185-189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潮流--殖民外廊式建筑潮流衰退后,在泉州侨乡却迎来了建设外廊式建筑的高潮,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该文通过对近代泉州侨乡外廊式建筑的兴盛规律、形成原因、发展演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揭示这一特殊的建筑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建筑热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能耗。外廊作为建筑的交通和过渡空间,其对使用空间的热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有东侧外廊的某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的方法,分别在夏季和冬季采集室内外空间的热环境数据(空气温度、表皮温度等),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比对建筑的热环境特征,综合分析外廊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效果的差异。实测结果表明,外廊对室内热环境有积极影响,在夏季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在冬季其保温效果有限。合理设计过渡空间有利于建筑热环境改善和建筑能耗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论述了青岛城市选址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证明青岛的城市选址是德国凭借当时先进的现代地理学思想,是对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详细勘察后做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德国传统人文思想理念,是19世纪末城市选址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5,(11):16-17
空间.自19世纪被引入到建筑学以来在现代建筑和城市中的社会性角色越发重要。到了20世纪,空间更成为了当代建筑学和都市研究话语理论中必不可少的论题。空间句法理论始于1970年代,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空间句法理论为我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引发了我们对建筑学和社会学中许多核心问题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近代外廊式建筑在泉州形成的自然地理 ,社会历史及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连市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旅顺新市街有着丰厚的近代建筑遗存。本文以现场调研和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历史背景出发,对旅顺新市街近代建筑的总体风貌、特色进行了归纳。同时,参照当时世界近代建筑形式构成法则的传承与变迁,对新市街近代建筑的形态及其构成法则进行剖析,并归纳、提炼其形态特征,梳理、探寻其演化特点及其缘由。以期发掘其价值内涵,并为相关研究以及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火车站房建筑也随之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公共建筑类型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天津西站,不仅因其独特的建设背景在当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采,其中西融合、复杂多样的建筑设计语言更使其在百年之后仍以饱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姿态吸引众多学者去探索、研究。文章从西站的建设背景——津浦铁路入手,通过整理分析史实资料,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同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建筑变革情况,对天津西站主楼的平立面、建筑细部设计、建筑风格、社会影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以青岛德占时期的基督教堂为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等角度,重点分析其内部空间、外立面、小广场、钟楼等外部空间设计艺术,以求对城市风貌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有所帮助,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在青岛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董黎  杨文滢 《华中建筑》2005,23(4):160-162
该文概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背景,并进而提出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是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风格趋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尝试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端,因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这一建筑形式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概括了外廊式建筑在世界的起源、传播与分布,并重点阐述了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