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露天矿边坡水平地应力竖向分布规律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露天矿边坡侧压力及应力的来源,指出了地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力。重力作用既产生竖向地应力,和水平地应力。给出了重力所致水平地应力的科学表达方式。提出了露天矿边坡侧压力及水平地应力计算的新方法,找出了露天矿边坡水平地应力的竖向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 ,根据地球重力场的特点 ,探讨了矿山尾矿坝侧压力及水平应力的来源 ,提出了矿山尾矿坝水平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拦蓄尾矿混合体的重力 (即拦蓄尾矿混合体的地心引力 )的观点。拦蓄尾矿混合体的重力不仅可以产生竖向应力 ,而且还可产生水平应力。给出了拦蓄尾矿混合体的重力所致水平应力的科学表达方式。提出了矿山尾矿坝侧压力及水平应力计算的一种新方法 ,总结出了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矿山尾矿坝水平应力随高度变化的近似数学模型 ,其相关度较高 ,符合回归分析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实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分析研究,发现煤层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在走向方向并不呈正态分布,而且在开切方向与停采方向的分布规律也不相同。本文就是运用函数y=e~(-(a~x b~x)),(a>1,01)形态,按照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研究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一、西数y=e~(-(a~x b~x)),(a>1)(01,0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某矿区山区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方法,以该矿区观测站的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开采引起的山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下沉、水平移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的结合,研究了魏墙煤矿130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得出地表移动变形相应的基本参数和概率积分预计参数,为今后矿区在类似地质条件的煤炭开采、保护煤柱的合理留设、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技术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下煤层的开采,破坏了周围岩石的平衡状态,引起它们的移动和变形,本文根据开滦范各庄矿在七个钻孔内获得的煤层上覆岩层被初次采动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垂直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一、观  相似文献   

7.
文中以邢台矿区各矿观测站资料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求出了厚冲积层、大采深地质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初步掌握了邢台矿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也为类似条件的矿区进行地表沉陷预计及"三下"采煤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煤层开采时扰动应力对上覆岩层内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基于平煤股份十二矿己组煤层的工程地质条件,开展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三带”内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发展规律,并以部分段岩体为例研究了“三带”分形维数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裂隙主要为纵向破断裂隙和离层裂隙,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离层裂隙逐渐成为主要的裂隙分布形式;上覆岩层“三带”的下沉量、应力测点值及分形维数与测点煤层距离密切相关,距离煤层越远,其值越小;煤层工作面开采的采动应力对位于弯曲下沉带内的巷道稳定性影响程度较小,位于弯曲下沉带内巷道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研究对类似矿山巷道布置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树才 《煤》2022,(7):64-66
文章以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230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306工作面采后地表移动变形进行观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计算,揭示了该矿薄煤层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主要表现为:下沉速度快,下沉盆地陡峭,变形分布集中,在拐点内侧及附近下沉值变化较大,曲线较陡,地表沉陷变形主要集中在沉降活跃期。  相似文献   

10.
我国约有1/3的煤矿位于山区,开采造成的山区地表移动变形与平原地区有较大区别。为探究山区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时空特征,揭示山区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规律,首先通过分析山区地表移动变形特征,确定了山区开采滑移影响函数,并应用叠加原理构建了顾及山区地形与平原因素的山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模型;然后结合Knothe时间函数,推导了山区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预计公式;最后分析了正坡、反坡2种模型的地表动态移动变形规律。采用山西某矿的现场实测数据对山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山区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规律的分析,为最大限度确保矿区地表建(构)筑物免于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破坏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废石尾砂交替充填采场由废石和尾砂构成的充填结构体支撑采场顶板,其承载特性无法简单地由某一种材料的变形和强度参数描述,为了探究该充填结构体的应力分布与覆岩变形移动规律,利用大尺寸相似模拟装置对典型缓倾斜薄矿床废石尾砂交替充填开采过程进行模拟,采集、处理并分析采场顶板应力、未采矿岩应力、地表沉降、充填体承载情况和安全系数等指标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废石尾砂充填结构体的承载和稳定状态。结果表明:废石尾砂充填结构体中由废石充填体承载采区顶板施加的大部分荷载,而尾砂充填体未充分发挥其承载作用,充填效率不高;借鉴高应力巷道柔性支护有效调动围岩自承载能力的理念提出了基于柔性接顶的应力协调思路,即利用弹性模量低于废石充填体的柔性材料前期收缩变形释放顶板一部分压力,调动矿岩和尾砂充填体承载能力并对废石充填体进行卸压。该思路有助于改善废石尾砂充填结构体的不均匀承载状态,提高采场整体安全性和充填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抽放钻孔周围煤体的应力分布及移动变形规律,分析了钻孔周围煤体的力学特性,建立了考虑煤的塑性软化和扩容特性的黏弹塑性模型,得到了煤体应力、位移、孔径变化和卸压范围的表达式,对比分析了软硬煤层钻孔的应力分布及卸压效果,研究了抽放钻孔孔径变化规律,解释了软煤层钻孔抽放体积分数快速衰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周围煤体具有塑性软化、扩容和流变特性,软煤层钻孔具有更好的卸压效果,蠕变变形更为剧烈,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失稳破坏,阻塞瓦斯抽放的通道,致使瓦斯抽采体积分数迅速下降;硬煤层钻孔直径虽有缩小但仍处于稳定状态,并不发生堵孔现象,但是到井田深部由于应力增大,蠕变变形加剧,就有可能发生失稳破坏。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为瓦斯抽采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14.
深部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某矿3107、3111、3115条带开采工作面为工程实践背景,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对受到采动影响的地表进行动态观测,及时掌握其移动变形情况;研究其煤层开采以后地表的移动规律,并建立地表移动变形的Flac3D数值模拟计算模型,研究开采不同个数条带工作面条件下地表的变形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15.
许疃矿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实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许疃矿地表移动规律,在首采面7126工作面上方建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文中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处理分析,获得了本区地表移动变形的动稳态规律,求得了移动角、边界角、超前影响角、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等岩移参数,并求取了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为本矿区今后"三下"压煤开采和保护煤柱留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动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表移动最终稳定盆地移动变形规律的研究,现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采动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研究尚未取得成熟的经验。采动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的分布、最大变形值及其所在位置的变化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资江煤矿设置的地表移动观测站获得的观测资料为依据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在达到动态充分采动之前回采工作面正上方半个地表下沉盆地的移动与变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分析论证了铁路线下采煤对地表的影响,并根据岩移资料和有关理论数据确定开采方案,掌握其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了铁路线的安全运行,从而为今后的“三下”采煤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张荣亮 《煤炭科技》1999,(4):10-11,17
根据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实测资料进行与浅部开采所求得各类参数分析,结合简易抗变形房屋受力数值模拟分析,采用计算机处理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得出了本地区深部开采各类角值参数和地表变形预计参数。  相似文献   

19.
叶伟  徐良骥 《金属矿山》2020,49(8):188-194
淮南矿区某矿 11123 工作面位于高潜水位矿区,因重复采动影响地表形成了大面积沉陷水域,给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建立造成较大困难,并且地表移动变形较初采工作面复杂。综合分析了 11123 工作面地表水文环境和地质采矿条件,建立了重复采动条件下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通过全面观测建立了观测站与矿区的相对控制网系统,准确获取了观测站控制点的高程和平面坐标,为后期进行日常观测提供了精准的点位三维信息平差基准。根据日常观测中每一期观测站数据计算了 11123 工作面观测站 3 号倾向观测线的倾斜变形和曲率变形,从而根据两种变形曲线的特征点获取不同时期的拐点位置。并对日常观测中发现的地表采动裂缝进行了 3 个阶段的实测,采用钢尺量距法测量裂缝长度和宽度,通过改进前人采用的石灰浆作为追踪剂,采用石灰喷雾作为追踪剂开挖实测裂缝深度。利用拐点位置动态移动规律验证了地表实际调查裂缝的动态发育规律。研究表明:采用石灰喷雾作为追踪剂实测裂缝深度,可以防止开挖中石灰浆发生渗透造成测量误差大的问题;根据 3 号倾向观测线拐点从最初位于 MS59 点附近逐渐转移到 MS56 点,可知 MS56~MS59 点之间的拉伸变形区逐渐变为压缩变形区,位于先拉伸后压缩变形区间的裂缝也呈现出由产生到发育再到闭合的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大柳塔矿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现场资料数据分析,对大柳塔矿地表移动沉陷进行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工作面推进速度的提高,使得煤层上覆岩层的各个层次下沉的速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快,从而使得上覆岩层的相对悬空时间减少,所以导致了地表移动变形的集中;通过对工作面地表现场的实际测量和分析得出了地表下沉的最大速度是430 mm/d,因为地表下沉的速度大,所以从开始下沉到达到下沉的最大值所用时间较短,并且下沉量大,走向观测线上的点Z10的最大下沉量为3.959 m,并且由于下沉地区中心位置的下沉量较大,而且采区四周的下沉量在较小的范围内快速降低,下沉地区的边界十分收敛,从而导致了下沉地区的边缘非常陡峭;地表从开始下沉到接近最大下沉量所用不到6个月的时间,而且稳定时间较长,最后下沉100 mm接近10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