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铜业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功使用了胶结充填采矿法。采矿实践发现,使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完间柱,充填后,再回采矿房时,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比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更加合理。通过分析对比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和分段空场嗣后充填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出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富铜矿体矿房更优化的结论,从而为其它矿山回采类似矿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矿房回采方案优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铜业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成功使用了胶结充填采矿法。通过采矿实践发现,使用浅孔留矿法回采完间柱,充填后,再回采矿房时,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比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更加合理。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对比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和分段空场嗣后充填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出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富铜矿体矿房更优化的结论,从而为其它矿山回采类似矿房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滁州琅琊山铜矿床为典型的矽卡岩型富铜矿床,矿山开采历史较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存在开采技术水平不同、管理等诸多原因,导致-185 m中段以上残存了大量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尾砂充填采矿法无法开采的优质资源。为了充分回收和利用资源,进行残矿回收研究与实践,采取除胶结充填进路回采采矿法以外回收残矿的采矿方法,如嗣后充填的变形浅孔留矿法:"塹沟平底式浅孔留矿法"、"电耙运输平底式浅孔留矿法"等采矿方法。通过对采矿方法的变通应用,实现了特殊条件下1.8万t残矿的安全有效回收,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大冶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过渡区开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冶铁矿将崩落转充填开采的过渡区作为充填法试验矿块,根据矿山原有开拓系统的布置,将充填试验矿块从21#34#进路划分矿房矿柱,采用浅孔留矿嗣后胶结充填法回收矿石,可有效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实现崩落法向充填法的提前过渡,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调试充填系统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大冶铁矿全尾砂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其充填倍线为5.9,可实现自流输送。  相似文献   

5.
某矿一直采用浅孔留矿法进行回采,井下形成了大量的空区,给矿山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且残留大量高品位矿体;为了合理高效地回收这些矿体,开展了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工业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茶山矿用脉外进路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钢筋混凝土假底浅孔留矿采矿法,代替原削壁充填采矿法、坑木假底浅孔留矿采矿法,解决了原采矿工效低、工人劳动强度大、采矿工艺复杂、采场的底部结构变形破坏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浅孔留矿法具有矿块结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易于掌握,管理方便,采准布置比较简单,矿石回采贫化率低,采用常规设备易于掌握和使用等优点;充填采矿法具有回采率高,适用于矿石价值品位高的矿山。早子沟金矿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结合了浅孔留矿法和充填法的优点,在矿石品位高的矿房铺设钢筋混凝土人工假底,顶柱可随采场上向回采一并回收,回采结束后利用废石、尾砂对采空区进行封闭、充填,既保证了矿山地压稳定,又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矿石,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凤凰山银矿的矿体属于产状复杂的急倾斜薄矿体,原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存在生产能力低、安全条件差等问题。在结合生产现状和矿体开采条件的基础上,依据生产能力、损失率、贫化率等指标情况,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天井采矿法、盘区机械化充填法、中深孔留矿法4种采矿法进行比较分析,选取具有明显优势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作为试验方案,并在该矿180m中段Ⅰ-(1)矿体进行工业开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浅孔留矿法相比,分段空场充填法的采场生产能力提升了3倍,采矿综合回采率提高了7%,矿石综合贫化率降低了5%,取得了良好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锡矿急倾斜薄矿体的赋存形态和矿岩稳固性,对崩落采矿法、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进行初选,对初选出的浅孔留矿法和分段矿房法从采场生产能力、采准工程布置、回采工艺和矿石综合回收率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择浅孔留矿法开采,并对所选的采矿方法进行了底部结构优化,降低了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优化后的平底结构浅孔留矿法对类似生产条件矿山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浅孔留矿法与充填采矿法适应性对比分析,分析了上向分层与分层进路采矿法在刘楼矿实行的必要性,系统阐述了进路分层充填法的实施方案、分层充填法回收矿柱实施工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克服了浅孔留矿法采矿作业中的安全难题,消除了采空区危害,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贫化率,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1.
针对香炉山钨矿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难题,对比分析了浅孔留矿漏斗放矿嗣后充填采矿法和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与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结合的方案,以安全、高效、低成本为原则,通过现场试验对比,确定矿山Ⅲ盘区矿体开采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与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相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侯庄矿一直采用浅孔房柱嗣后胶结充填法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当矿房中恰好布置有穿脉进路时,需由下盘方向进行出矿而非由上盘沿脉出矿,出矿与落矿环节不易协调,作业过程中易因出矿不及时导致穿脉进路被矿石堵死,造成通风困难、回采效率低或出矿过多,作业人员蹬渣作业时高度不够无法继续向上回采,造成矿石损失。为此,通过结合浅孔留矿法的回采工艺和矿房布置方式,通过改变矿房回采形状对浅孔房柱嗣后胶结充填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即矿房施工两条切割上山,结合浅孔留矿法回采工艺对矿体进行回采;调整矿房回采形状,消除穿脉进路对矿房的影响。实践表明:两者均有助于解决通风不便、回采效率低、矿石损失等问题,相对而言,方案一对于厚薄矿体均有较好的适用性,而后者仅适用于相对较薄(小于5 m)的矿体。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丰山铜矿的开采现状,针对零星小矿体的赋存条件,分别采用巷道式浅孔扩压采矿法、无底柱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浅孔留矿与中深孔联合采矿法、中深孔分段嗣后充填采矿法等多种采矿方法进行回采,实践应用表明,2014年共回收零星小矿体10.77万t,采矿综合损失率下降9.9%,贫化率下降6.9%,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吴宅矿段10#矿房是Ⅱ-2-1矿体中最后一块未开采的原生矿,虽然已进行了Ⅰ段的单体设计,采矿方法沿用浅孔留矿法,但其周围是尾砂胶结充填体作回采承载体,且矿石横向节理发育,存在安全隐患,故引进VCR法,并加以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冬瓜山铜矿早期开采多采用阶段矿房法和浅孔留矿法,遗留了大量老采空区;该矿新区采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生产,基本处于采充平衡状态,不存在采空区。结合现场勘查成果,详细分析了东、西狮子山矿段,大团山矿段,老鸦岭矿段,桦树坡矿段以及冬瓜山矿段的生产现状及采空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矿山现有的充填系统,设计了采空区充填方案。研究表明:大团山矿段和桦树坡矿段宜采用灰砂比1∶6尾砂胶结充填和灰砂比1∶15尾砂微胶充填法进行采空区治理,老鸦岭矿段可全部采用灰砂比1∶15尾砂微胶充填采空区,冬瓜山铜矿新区宜采用灰砂比1∶6尾砂胶结充填和1∶15尾砂微胶充填采空区,也可与矸石充填法相结合对采空区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6.
铜厂沟铜钼矿薄矿体原来采用普通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开采,采用分次落矿、分次出矿、分次充填的工艺,采场生产能力相对较小,充填成本高。改进后的浅孔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采用一次落矿、一次出矿、一次充填的工艺,在解决生产初期缺乏尾砂充填材料,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基建资金等方面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能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17.
大庄子金矿缓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庄子金矿的矿体属于缓倾斜中厚矿体,试验采用矿房矿柱两步回采嗣后充填采空区的方法开采,并取得了成功,该采矿法先回采5m宽的矿柱,对矿柱采场的空区用尾砂胶结充填,然后回采8m宽的矿房,矿房采场的空区用尾砂充填,作者详细地介绍了采场结构和回采工艺及所取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试验成功的采矿法现已在大庄子金矿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费东  邓代强  姚中亮 《采矿技术》2013,13(2):5-6,43
哈图金矿自建矿以来基本上采用常规的浅孔留矿法采矿,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矿岩应力和矿体产状变化逐步加大。针对深部厚大矿体,常规浅孔留矿法显然难以适应,再加上开采规模要扩大到2000t/d,因此需采取更加符合需求的采矿方法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经过对比分析,认为垂直走向布置浅孔留矿法嗣后充填和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均可适时采用。  相似文献   

19.
在奥尔洛夫卡矿床的设计中,采用深孔落矿,胶结充填采空区的房式采矿法。从1976~1980年的开采经验得知,在矿岩不稳定的条件下,采用阶段矿房和分段矿房的充填采矿法,会导致上盘围岩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高阶段大直径深孔采矿嗣后一次充填、小中段分段崩落嗣后一次充填、平底浅孔留矿嗣后一次充填和浅孔水平分层上向充填等采矿方法在安庆铜矿的应用,以及采用的分级尾砂胶结充填、分级尾砂水砂充填、废石充填和废石胶结充填等充填方法;阐述了多种采矿方法的应用在矿山经济、生活、安全和环境等多方面带来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