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塔东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井、地震和非地震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东南的塔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末以来经历了多次抬升。早期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充填主要受车尔臣断裂的控制,上新世以来主要受阿尔金断裂带控制。塔东南地区可划归为1个一级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南隆起。东南隆起的构造和沉积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根据地层分布、构造变形和基底埋深,把东南隆起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民丰凹陷、且末凸起、瓦石峡凹陷以及罗布庄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质、地震、非地震综合研究表明,塔东南地区经历了塔里木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和印支—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的建造与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早期(加里东中晚期)NE-SW走向的逆冲断裂系统和晚期(中新生代)由板块拼合所形成的SN走向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着次级构造单元的平面分布格局,其中车尔臣断裂是工区北部的一条边界断裂,对塔东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盖层发育都具重要意义。地震、非地震资料揭示,塔南隆起和东南拗陷为一整体隆起——塔东南隆起,在其之上发育“两凹三凸”五个次级构造单元,其中民丰凹陷、瓦石峡凹陷分别为中生代、古近纪挤压型凹陷,地层保存相对完整,推测烃源岩较发育,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3.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时期沉积构造格局及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沉积一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分析了加里东运动末期、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等不同时期盆地基底一盖层、前陆盆地变形的动力学演化,提出了盆地构造的变形响应及其组合样式;褶皱基底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前陆冲断带一前陆凹陷一前缘隆起带一中央隆起带构成了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变形格局;晚三叠一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基底一盖层经历了东西向挤压一盆地剪切拉分一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晚侏罗世西北缘推覆构造为南北向挤压造成,盆内陆梁隆起以斜冲一走滑构造变形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定型为6个样式不同的构造段.  相似文献   

4.
三塘湖盆地构造特征与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是由不同时期的残留盆地叠加并置而成的中型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盆地和陆内盆地两个大阶段,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陆内裂谷时期、再生前陆盆地时期和盆地消亡时期.每个演化阶段末期几乎都伴有大规模的冲断推覆活动,造成盖层变形,形成大量圈闭.条湖凹陷-马朗凹陷南部,位于逆掩成油组合的有利部位,是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是多期构造挤压环境下演化形成的大型陆内叠合盆地,其盆地类型既有前陆盆地,也有陆内凹陷,其中,前陆盆地主要分布在造山带逆冲断裂前缘,陆内凹陷主要分布于盆地内陆区。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取得的新认识和对准噶尔盆地周缘盆—山耦合区带地质剖面及盆地不同时期沉积地层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发育了3期前陆盆地,这3期前陆盆地及与其相关坳陷的组合和叠加是形成准噶尔盆地丰富油气资源和多样化成藏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与中浅层构造格局主要受前陆挤压盖层断裂及其相关构造的影响不同,吐哈盆地深层前侏罗系构造格局主要受基底断裂控制。二叠纪、三叠纪属于盆地形成演化初期,应力由松弛到挤压,由早、中二叠世分割性断陷到三叠纪广盆拗陷,沉积范围不断扩大,在三叠纪末受挤压应力作用,过渡到类前陆盆地发展时期,前侏罗系构造格局此时也基本定型,但在燕山期、喜山期受到了前陆盖层挤压构造体系的掩盖。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最主要的生烃区,其周围的库木、塔克泉、吐鲁番等凸起前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分布区;构造格局的控制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前侏罗系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和找油线索,并形成构造、地层-不整合、潜山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格局及在中、新生代的演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商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且断褶构造的形成时间有自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综合研究表明,印支旋回和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是柴北缘前陆盆地北部边界——南祁连断褶山系的强化、定型时期,奠定了山前前陆盆地发育的基本格局:燕山旋回及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对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影响最为强烈,并使下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向盆内迁移,且在这一带有构造圈闭雏型形成;喜马拉雅旋回在柴达木盆地有两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渐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对柴北缘前陆滑脱拆商带影响最强,并使上第三系沉降-沉积中心进一步向盆内推移,且在这一带形成有关的构造圈闭;上新世末的构造运动是一次最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柴北缘地区各断褶构造带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雀河地区受库鲁克塔格断隆与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较为复杂。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断裂有孔雀河断裂、巴里英断裂、尉犁断裂和维马克– 开屏断裂。本区经历了 5 个演化阶段:被动陆缘盆地阶段; 挤压反转古鼻凸形成阶段; 克拉通内凹陷阶段;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和类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加里东末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下古生界的基本构造轮廓; 燕山运动古生代构造再生; 侏罗系构造基本定型; 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发育为类前陆盆地。古生界发育大型鼻凸,中生界以断背斜圈闭为主,依附于逆冲断裂。圈闭类型可划分为 4 大类、10 小类,主要发育 3 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大陆加里东晚期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国南方在加里东晚期(O3—S)5个时期的构造—古地理展布与演化特征分析,认为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东南缘的碰撞开始于晚奥陶世,且碰撞作用由东南向北西逐步推进,在湘赣地区发育了前陆盆地的巨厚砂岩、泥质岩沉积,江南—雪峰带和黔中地区为前陆隆起带,它们控制了扬子克拉通内盆地的沉积演化;受陆块碰撞影响,扬子克拉通东南缘由深海页岩沉积盆地向滨浅海粗碎屑岩沉积盆地转变,扬子克拉通内部则由浅海碳酸盐岩台地转化为以泥页岩沉积为主的滞流深水台内凹陷,且凹陷逐步向前陆隆起跟前迁移,以滨岸相和三角洲相的粗碎屑岩沉积为主.而川滇西部在志留纪表现为区域拉张和海侵沉积背景,具有与华南地区完全不同的构造—古地理演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段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苏构造带克深构造段已发现了KL2、KS2、KS1等多个含油气构造,由于该段位于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争论较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钻井资料,对克深构造段三维地震资料进行T—Q全层位解释,重新建立了该构造段构造解释模型并对该段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克深构造段具有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变形特征,垂向上可分为盐上构造层、盐岩层、盐下构造层与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相关褶皱、盐收缩构造及走滑构造3种构造样式,其中盐下构造层构造样式自北向南逐渐由高角度基底卷入构造样式转变为盖层滑脱构造样式。克深构造段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中晚期,经历了二叠纪晚期—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弱收缩挠曲盆地及上新世—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4个演化阶段。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带具有好盖层、厚储层、大构造、强冲注、晚成藏等有利条件,是库车山前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阿瓦提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阿瓦提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在新生代柯坪山脉以北东向的沙井子断裂为主滑面剧烈向南东方向逆冲,在沙井子断裂南东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且向南东方向急剧减薄,形成典型的不对称挠曲沉积盆地,这种盆地是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陆相盆地后,再次发育在造山带前缘的前陆盆地,它发育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时间以及成因与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均不相同,可称之为陆内前陆盆地。阿瓦提前陆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油气聚集区带:沙井子断裂油气聚集带、阿恰断裂油气聚集带、阿瓦提前缘隆起(乌鲁桥—阿拉尔)构造油气聚集带。其中沙井子断裂带是阿瓦提前陆盆地中含油气远景最好的区带  相似文献   

13.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酒泉盆地在新生代受祁连山褶皱带由南往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在横向上形成了复杂的前陆盆地结构,依次有南缘山前冲断带、南部前陆拗陷、前陆斜坡、黑山-合黎山前缘隆起和花海-金塔隆后拗陷;在纵向上表现为新生代前陆构造层叠置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层之上的双层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震剖面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自晚第三纪以来酒泉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并获得以下认识: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表现为多个逆冲推覆带侧向叠置,并且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作用,构造变形及结构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推覆体广泛逆掩于下白垩统之上;南缘山前冲断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是盆地内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其中逆冲推覆体下盘掩伏构造是下步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断裂带南北两侧盆地包括酒泉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自上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带在北侧以北东向为主,与阿尔金主断裂近似平行,在南侧以北西向为主,与主断裂近似垂直;北侧构造缩短率平均为4.1%,南侧平均达51%;北侧为基底卷入构造,南侧为薄皮推覆构造。阿尔金断裂带南侧地块直接受印度-欧亚板块的远程应力作用,是应力应变的主动盘;北侧地块受此远程应力北西向分量作用,是应力应变的被动盘;上、下盘界面为阿尔金断裂带,把远程应力的北西向分量通过部分消减传递给北侧地块,北西向应力分量由南西往北东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塔中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根据对塔中地区及整个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特征(构造应力场、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及物源、火山活动、逆中断层、地震反射特征)的分析,认为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板块南部与南昆仑板块在早奥陶世末相撞的产物,板块碰撞使塔里木板块北部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与南部的孤前陆盆地共存,唐古孜巴斯凹隐应属于孤后前陆盆地,塔中低凸起为前陆隆起,塔中Ⅰ号断裂为塔中前陆隆起冲断裂,其南部断裂为调节或补偿断裂,此期形成的逆冲带成为后期阿尔金走滑断层活动的基础。论述了塔中前陆隆起的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塔中Ⅰ号断裂形成时间早,断距大,北部直接与生油凹陷相连,既是重要的油原断层,也是能改造储集层物性的重要断层,沿Ⅰ号断裂的潜山勘探应是今后塔中地区的重点勘探区域,东部的构造变形强度大于西部,勘探前景应好于西部。早、中奥世强烈的火山活动使塘古孜巴斯凹陷可能缺乏烃源岩,补偿断层主要在志留纪-泥盆纪形成,石纪以后基本上为稳定的整体升降,因此对该凹隐的勘探应格外慎重。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构造变形是新生代喜山运动的产物,按变形卷入的深度及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带:南带为前陆叠瓦逆冲-褶皱变形带,基底发生变形;北带为前陆滑脱挤压逆冲-0褶皱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若参 1 井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结合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各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相展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变化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若羌凹陷早-中侏罗世是断陷盆地,早侏罗世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中侏罗世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晚侏罗世演变为坳陷盆地,以河流沉积为主。若羌构造带和民南构造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前陆冲断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冲断带与逆冲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中。通过研究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建立了横向叠瓦式、垂向叠瓦式、台阶状叠瓦式、单冲背斜式、双冲背斜式、对冲背斜式、背冲背斜式、同心背斜式和反冲断鼻式等9种含油气构造样式。构造区带和构造样式的多样性,以及与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空间组合关系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油气成藏模式。无论哪种成藏模式,断层和盖层都是决定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以断层发育为核心的断-源-储-盖的空间组合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输导能力、圈闭的封闭性和充满度,从而最终决定了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9.
�Ĵ�����γ��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本文从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入手,论述了四川盆地的演化过程。认为上扬子区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前陆盆地和拗陷盆地之后,在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城以压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于喜山早期形成了四川构造盆地;成盆后的演化集中反映在构造形变上。进而据盆地的演化、形变特点,预测了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