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烟草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利用、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15)N 示踪技术对烟草吸收不同来源氮素后分配利用的研究,分析了烟草氮素营养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烟草吸收不同来源的氮素后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肥料氮的相对含量在不同叶位间的分布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这种分布与肥料氮进入烟草体内数量多少无关。建立了非线性回归方程以描述不同叶位氮素含量变化的关系。无论全氮含量还是含氮化合物,它们与其中肥料氮组成比例间的关系都有一致的表现。烟草在生育期内均在吸收各种来源的氮素,各时期吸收不同来源氮素的相对数量与营养条件有关,没有特殊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龙岩烟区烟草赤星病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在大田空间分布情况及对不同品种烟草的危害程度,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从寄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角度系统分析了赤星病病菌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在试验烟草品种中的寄主生态位宽度大,发病率的生态位宽度为0.918 7,病情指数的生态位宽度为0.931 4。各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大小依次为闽烟35翠碧1号C2红花大金元,说明赤星病病菌基本上可以侵染各个参试品种;各品种赤星病的空间生态位宽度也较大,赤星病对各品种的发病率空间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闽烟35C2红花大金元翠碧1号,对各品种的病情指数空间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闽烟35翠碧1号红花大金元C2。说明赤星病病菌可以较充分地占据烟株上、中、下各空间部位而全面危害烟株。因此,掌握烟草赤星病的空间分布和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利于烟草赤星病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3.
谈烤烟赤星病的综合防治黄忠仁(黑龙江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牡丹江157000)近几年来,烤烟受赤星病的危害越来越大。不少烟农想种烟而惧怕病害,想防病又因农药太贵怕得不偿失,得了病愁眉不展而束手无策。但我个人认为,只要在思想上重视对赤星病的防治,从苗期抓起,...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四川烤烟赤星病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连续3年在四川省泸州市、凉山州、攀枝花市、广元市、宜宾市等5个主要植烟区对烟草赤星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在烟叶成熟期采集典型患病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通过宏观形态学、显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种类并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萌发率,同时在烟田开展烟草赤星病高效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个烟区采集的赤星病样均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各烟区所采集分离的赤星病菌在SDAY培养基上菌落直径、产孢量和萌发率差异均不显著。5个烟区均发生烟草赤星病,整体发病规律为:每年6月底至9月初,烟田病情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每年8月份,5个植烟区烟草赤星病病情指数显著高于7月份并趋于峰值。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对烟草赤星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大于60%)。  相似文献   

5.
烟草赤星病抗性的高通量鉴定是快速筛选和培育烟草抗赤星病品种的前提条件。以15份对赤星病表现不同抗性水平的烟草种质为材料,采用链格孢菌菌饼接种苗期离体叶片,以发病叶片病斑面积作为抗性评价指标,对15份烟草种质的抗性进行评价,并与其田间成株期赤星病抗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苗期菌饼接种,供试15份烟草种质的病斑面积差异显著,感病品种病斑平均面积明显大于抗病品种;各品种苗期赤星病鉴定结果与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且苗期病斑面积大小与3个不同年份、同一地点的成株期平均病级指数间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0.78、0.74和0.66。表明本研究探讨的苗期离体叶片菌饼鉴定法可以用于烟草赤星病早期鉴定,病斑面积可以作为评价指标准确反映不同烟草品种间赤星病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烟草赤星病发生流行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7~1998年进行了烟草赤星病流行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与种植品种、施氮量、不同移栽期、降雨量、有雾天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供试10个烤烟品种(系)中,K730、VA116、吉烟7号、4029、9111-21、G866,表现了对赤星病较强的抗性;不同氮肥用量4个处理中,亩施纯氮2~3kg,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5月10~15日移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7个农药中防治烟草赤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为扑海因1000倍防效83.00%,菌核净400倍防效81.09%,抗赤星一号500倍防效70.57%,杀菌霸2000倍防效70.42%,大生500倍防效69.36%。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植保施药器械的喷雾效果和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在烟田对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不同喷头组合和植保无人机在不同飞行高度喷施药液的雾化效果、作业效率及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多连杆鱼骨式8喷头组合的药液附着率(68.33%)最高,药液在烟株上、中、下部叶片上均分布均匀,相比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圆锥空心双喷头组合可减药33.23%,相比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圆锥空心单喷头组合的绝对防效为18.52%,且以中挡位喷雾效果最佳。烟草旺长期至成熟期时,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多连杆鱼骨式8喷头组合和植保无人机在2.0 m飞行高度喷施药液,药液在烟叶上的雾滴分布均匀度和覆盖率分布均匀度均较高,平均雾滴粒径在125.00~148.30μm之间,均符合药剂喷雾防治烟草病害的最佳生物粒径标准,且对烟草赤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达33.26%和29.36%,作业效率分别较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与圆锥空心双喷头组合提高了1.20倍和36.24倍。  相似文献   

8.
拮抗菌AM6代谢产物防治烟草赤星病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开发更多的生物农药,进行了球孢链霉菌AM6代谢拮抗物质防治烟草赤星病试验。采用不同的施用浓度、不同的施用次数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田间小区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含有AM6拮抗物质的制剂喷雾烟草叶片对烟草赤星病有较好防治效果。其防效随制剂中拮抗物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以100倍液施用2次防效较好,田间防效为80.3%;400倍液施用1次、2次和3次的防效分别为46.9%、64 9%和69.3%。含有AM6拮抗物质的制剂对烟草无明显药害。  相似文献   

9.
筛选与抗赤星病位点紧密关联的分子标记,为烟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利用404对SSR引物对96份烟草种质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分析其群体结构,并进行烟草赤星病抗性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38个与烟草赤星病抗性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P≤0.01),其中标记PT60236、PT50668、PT50176、PT53770、PT60080和PT50727关联强度较大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被重复关联到,分别位于6号、8号、9号、19号、3号和23号烟草连锁群上。关联到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烟草抗赤星病育种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对烟草野火病、赤星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烤烟叶片经烘烤后,干烟叶上的野火病、赤星病病斑面积比未烘烤时鲜叶上的病斑面积明显增大了。病斑面积发生此种变化的事实至今尚未见报道。如果这种变化及变化的数值被证实,将加深我们对野火病和赤星病的认识,在指导病害的防治工作中也有一定实用价值。1989年—1990年我们对这两个病害于烟叶烘烤前、后病斑面积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烟青虫和棉铃虫在烟草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2000~2001两年的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测定了烟青虫和棉铃虫在烟草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系数。结果表明:棉铃虫在烟草上的时间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均大于烟青虫,两者的时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为0.7342;两种害虫的空间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很相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高达0.8559。烟青虫的竞争系数为0.3122,棉铃虫的竞争系数为1.8320,说明棉铃虫的竞争力大于烟青虫。在烟株同一部位两种害种共存率最高仅有9.30%。   相似文献   

12.
烟草木霉菌剂的肥效测定及叶面、根部定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烤烟施用木霉菌剂(Tv-1),不但可提高烟苗素质和抗病性,而且,可提高烟叶产量与产值10%左右,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率20%~40%,N、P、K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7%、1.13%和11.8%。施用木霉菌剂的烟株生理代谢较为协调,游离脯氨酸的含量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加,有利于烟叶品质形成。研究了绿色木霉菌Tv-1菌株在烟草叶面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Tv-1可以在烟草叶面定殖。喷雾后24h可以观察到Tv-1分生孢子吸附于烟草叶面,随后生长繁殖。Tv-1主要定殖于叶面腺毛基部及气孔周围,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侵入叶片的生长趋势。叶面喷雾后4周内均可以从处理的叶片中回收到Tv-1,但在检测时间内Tv-1的定殖数量均低于原始施入量,除第2周内数量略有回升外,其余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在限菌条件下通过琼脂平板培养试验,用木霉半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计数,研究了影响绿色木霉菌Tv-1菌株在烟草根部定殖的因素。水分含量、pH值、营养成分和烟草品种对Tv-1菌株定殖烟草根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Tv-1在3%含水量、偏酸性(pH 4,5,6)、葡萄糖琼脂平板上定殖于烟草的数量高于其它条件下Tv-1的定殖数量;云烟85、G28,NC89在供试的6个烟草品种中较其它品种利于Tv-1的定殖。   相似文献   

13.
磷钒钼蓝光度法测定烟草中的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磷钒钼杂多蓝光度法测定烟草中的磷,较磷钒钼黄光度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显色液更加稳定,精密度和准确度也获得了满意结果。本法中显色液的最大吸收峰在81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2.3×104L·mol-1·cm-1,磷含量在0~30.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回收率为98.6%~103.2%。  相似文献   

14.
根据烟草行业经济与管理特点,本文提出了一套烟草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并阐述了方案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和希望体现的一些基本思想与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烟草上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洛阳山区烟田的调查发现,黄花烟草单作田,黄花烟与RG17混栽烟田和RG17单作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分别由24种、68种、59种组成,其季节变化随烟草生育期不同可以分成3个阶段。烟田的捕食性天敌是控制害虫的优势种群,对害虫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花烟草对烟青虫、棉铃虫产卵具有较强的诱集作用,种植黄花烟草可作为防治烟草害虫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相微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对烟草中的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了烟草中60余种挥发性成分。对我国主要烟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烟叶和国外不同等级的白肋烟叶中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烟叶样品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分析,在定性和定量上均有差异;对同种类型、不同等级的烟叶样品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差异,大都在定量上,并无定性上的差异。该方法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操作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等特点,为烟草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类型烟草根系发育特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不同土壤烟草根系干重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打顶以前缓慢增加,打顶至圆顶期迅速增加,并于圆顶期达到最大根重,并且砂姜黑土 >潮土 >褐土,圆顶期以后迅速减少。褐土根重前期增加较快,中期较慢,后期减少也慢,根重变化相对缓和;砂姜黑土根重前期增加缓慢,中期较快,后期衰老也快,根重变化相对剧烈;潮土居中。不同土壤烟草根系总长度在旺长前增加缓慢,旺长期至圆顶期增加较快,圆顶期以后仍有少量增加。圆顶期烟根长度差异最大,且褐土 >潮土 >砂姜黑土。烟草根重、根长、根表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的垂直分布均为:0~20 cm > 20~40 cm > 40~60 cm > 60~80 cm,且0~20 cm耕层各项指标远远大于其他土层之和。不同土壤根重垂直分布特点为:砂姜黑土浅而集中,褐土深而分散,潮土居中。根长分布特点为:砂姜黑土浅而集中,潮土深而分散,褐土居中,且根长最大期褐土 >砂姜黑土 >潮土。根表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分布特点为:潮土浅而集中,褐土深而分散,砂姜黑土居中;其大小顺序为:砂姜黑土 >潮土 >褐土。砂姜黑土根重、根长横向分布窄而集中,褐土和潮土宽而分散。   相似文献   

18.
烟草野火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从地理分布、经济损失、症状、寄主范围、病原学、流行学和防治学方面对烟草野火病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烟草青枯菌致病型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7~2001年从我国南方烟区青枯病采集分离出97个菌株,依据各菌株在鉴别品种红花大金元、K326、岩烟97和G3上的反应特征,可区分为3个致病型。Ⅰ型菌致病力弱,在K326上反应为LR-MR;Ⅱ型菌致病力中,在K326上反应HS,而在岩烟97上反应为LR-MR;Ⅲ型菌致病力强,在岩烟97上反应HS。调查表明,感病品种连作地以Ⅰ型菌占优势,抗I型菌的品种连作地以Ⅱ型菌居多;Ⅲ型菌主要表现在小气候闷热、阴、湿、砂的烟草连作地。温度对不同菌株与高感品种互作看不出明显影响,而对不同菌株与抗性型品种互作则有明显影响;只有在较高的温度>24℃下,II型菌对K326,Ⅲ型菌对K326和岩烟97产生强侵染。   相似文献   

20.
温湿度对白肋烟处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行白肋烟处理工艺主要通过控制加料含水率、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干燥含水率等工艺参数来控制白肋烟的处理质量。从工艺的角度来讲,白肋烟的烘焙处理也是一个烟叶干燥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烟叶干燥特性的分析,论述了影响白肋烟烘焙质量的主要工艺控制因素,并通过不同温湿度条件的加工工艺试验,提出干燥区气流湿度影响白肋烟烘焙质量的观点和针对不同质量特点白肋烟所应采用的温湿度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