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位聚合刚性高分子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1)对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原位聚合PNM对环氧树脂和粒子填充环氧树脂的改性作用,加入5%左右的PNM,环氧树脂力学性能可以大幅度提高,拉伸强度从纯环氧树脂的50.91MPa、粒子填充(30phr)环氧树脂的69.21MPa,分别提高到94.25MPa和91.85MPa;断裂韧性从纯环氧树脂的0.83MPam1/2、粒子填充环氧树脂的0.72MPam1/2,分别提高到1.86MPam1/2和1.98MPam1/2;而其它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原位聚合PAM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对苯二甲醛(TPA)和对苯二胺(PDA)为原料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原位聚合聚甲亚胺(PAM),得到了PAM分散良好的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原位聚合的结果进行了表征,并用GPC测定了原位聚合生成的PAM的分子量,以三乙烯四胺(TETA)固化原位聚合PAM改性的环氧树脂,原位聚合过程中未加稀释剂的改性体系的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原位聚合过程中加有稀释剂(E600)的PAM/EP/E600 相似文献
3.
4.
刚性聚氨酯/环氧树脂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刚性聚氨酯/环氧树脂分子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法(IR)分析了中间产物结构;测定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用热失重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材料的耐热稳定性;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材料的冲击断裂面形态。结果表明,在所得复合材料中,当刚性聚氨酯含量不高时,其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耐热稳定性能同时得到提高;若刚性聚氨酯含量超过一定范围,则随着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水为核,OP-10为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为壳,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核-壳"型环氧树脂微球,真空干燥除去水得到中空的环氧树脂微球,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对微球进行了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当OP-10质量分数约为4%、乙二醇初始温度为50℃时,制备的环氧微球具有较好的中空结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环氧树脂中空微球固化较完全;热失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中空微球在失重10%时的温度为342℃,质量保存率为16%;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表明,环氧微球粒径分布范围为10μm~800μm,体积加权平均粒径为285μm。 相似文献
6.
用化学滴定,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环氧树脂固化剂用量对聚醚型聚氨酯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聚苯乙烯室温同步IPNs体系固化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T-31的用量,可以大大地缩短上述体系的凝胶时间。 相似文献
7.
高分子硅烷偶联剂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侧链氨基硅油(AEAPS)和小分子偶联剂KH-560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氨基硅油高分子偶联剂(APCA)并用作双酚A型环氧树脂(EP)/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体系的改性剂,系统研究了改性剂含量等对改性环氧固化物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断裂面形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APCA能明显提高固化体系的性能,其中环氧树脂经10份APCA-60改性后,与未改性环氧相比,抗冲强度提高了近一倍,断裂伸长率增加了94.55%,拉伸强度也提高了59.55%,而Tg也提高了5℃,达到了明显的增强增韧和提高耐热性等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能将一定比例、一定分子量的聚苯乙引入聚碳酸酯,形成一种高相容的共混体系。分子量并不大高的PS有效地改善了PC的结构,以至有关样品的力学性能甚至高于纯PC性能(当PS含量为12%时,拉伸强度增加8.7%左右)。与相同组成的溶液共混方法获得的体系比较,各种表征方法的表明了原位聚合体系相容性的显著提高,原位聚合制备的PC/PS共混材料是一种全透明,高相容的工程塑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系列环氧树脂(E-44)改性的无溶剂阴离子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耐介质性及力学性能测试讨论了E-44用量对WPUA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FTIR表明,E-44中的—OH和环氧基都参与了反应。TGA表明,E-44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涂膜的热稳定性。另外当W(E-44)=7.6%时,涂膜吸水率为6.13%,吸乙醇率为49.78%,呈现良好耐介质性;且涂膜硬度可达2H,附着力达到0级,耐冲击性合格。 相似文献
10.
塑料的高性能化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选择耐水性优良的双酚A型二酐和双酚A型二胺作为反应单体,二步聚合得到分子量很高的端酸酐聚酰亚胺,利用酸酐的活性,接枝上酰基己内酰胺活性基团,聚合得到PI改性尼龙树脂,通过红外分析证明上述各步反应是成功的。聚酰亚胺(PI)改性尼龙的力学性能随着聚酰亚胺用量和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明显优于一般工程塑料。微观分析聚酰亚胺分子并没有进入尼龙树脂的结晶相,而是形成致密的片晶存在尼龙基体中。 相似文献
11.
聚吡咯导电薄膜原位聚合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吡咯单体的水溶液为原料,氯化铁为引发剂,利用原位聚合法在玻璃纤维板表面生成一层聚吡咯(PPy)薄膜。探讨了吡咯单体浓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聚合pH值、引发剂用量5个工艺条件对PPy膜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高电导率的工艺条件为:吡咯单体浓度0.041mol·L-1,温度20℃,FeCl3·6H2O 3.13g,pH值为2.6,聚合20min;电导率最好可达9.259S·m-1。在该工艺下得到的PPy膜的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电导率基本不变,稳定性很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制含有环氧健的液晶高分子对环氧树脂/芳香胺固化体系进行改性并对样品进行各种测试。对比了改性前后环氧树脂的性能,发现含环氧健的液晶高分子能显著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同时耐热性也有较大程度地改善采用SEM分析了改性体系的断面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能将一定比例、一定分子量的聚苯乙烯(PS)引入聚碳酸酯(PC),形成一种高相容的共混体系。分子量并不太高的PS有效地改善了PC的结构,以至有关样品的力学性能甚至高于纯PC的性能(当PS含量为12%时,拉伸强度增加8.7%左右)。与相同组成的溶液共混方法获得的体系比较,各种表征方法均表明了原位聚合体系相容性的显著提高。原位聚合制备的PC/PS共混材料是一种全透明的、高相容的工程塑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羟基磷灰石(HA)/苯乙烯(S t)原位聚合和HA/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 S)/S t原位共聚合处理HA表面。研究结果表明,HA的存在对S t的聚合没有阻聚作用,PS在HA表面有明显的接枝效应,且原位共聚合较原位聚合更有利于PS的接枝。在原位(共)聚合过程中,聚合得到的PS的重均分子量均在30万以上。随着单体用量增加,PS的分子量呈增高的趋势、分子量分布趋于变窄,且原位共聚合所得PS的分子量比原位聚合所得PS的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要窄。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丙烯酸乙酯(EA)和丙烯酸丁酯(BA)在环氧树脂中原位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酸酯改性的缩水甘油醚双酚A(DGEBA)-甲基四氢苯酐(MeTHPA)环氧树脂体系。原位聚合形成的聚丙烯酸酯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形成海-岛结构。与纯环氧树脂基体相比,当丙烯酸酯质量分数为10%时,经PEA和PBA改性的聚丙烯酸酯/双酚A-MeTHPA体系的拉伸强度分别降低9.51%和4.00%,而拉伸弹性模量分别降低14.81%和9.52%;玻璃化温度变化不大;而冲击强度分别增加了26.5%和31.0%,断裂延伸率分别增加22.03%和30.07%,增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微波辅助合成了具有超分散稳定作用,且可作为纳米银前驱体的油溶性羧酸银;在80℃下,在环氧树脂介质中,以乙醛为还原剂原位构筑了纳米银(n-Ag),进而制备了纳米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用冷冻蚀刻电镜、离心实验对分散系进行了表征和评价;测试了原位构筑n-Ag和添加分散n-Ag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原位构筑的银为30nm的粒状颗粒,大小均匀,在介质中无团聚行为;n-Ag分散系经72h普通离心和56h非连续超离心均未发生沉降,表现出理想的分散稳定性,n-Ag对环氧树脂有显著地增韧改性作用,但原位构筑的n-Ag其增韧改性效果明显好于添加的n-Ag.当原位构筑的n-Ag含量为2.0%~2.5%时,增韧改性效果最佳,此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抗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可分别提高80%~90%、100%和110%~130%.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得到聚偏氟乙烯(PVDF)与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的均相共混溶液,以不同配比的水和溶剂磷酸三乙酯(TEP)的混合溶液作为凝固浴,通过非溶剂复合热诱导相分离方法,制备了系列具有互穿网络结构孔的亲水性PVDF微孔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随着凝固浴中水含量的增加,PHEMA在PVDF微孔膜表面富集度增加.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SEM)发现,随着凝固浴中水含量的增加,PVDF微孔膜上表面由开孔结构逐渐发展为致密结构,且粗糙度随之减小.通过动态接触角测试发现,随着凝固浴中水含量的增加,改性PVDF微孔膜初始接触角由139.7°降低到64.7°,水滴在膜表面的浸润时间由313s减小到16s.水通量测试表明,随着凝固浴中水含量的增加,PVDF微孔膜的纯水通量由2 300L/(m2.h)减小到400L/(m2.h),但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润湿性,改性干膜仍然保持与湿膜相当的水通量.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制备了粒径100 nm左右的均相交联共聚乳液(AC),并将其作为氯乙烯悬浮聚合用接枝改性剂,原位接枝共聚和原位共混进行增韧改性,以制备高抗冲复合聚氯乙烯树脂(AC-PVC)。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和EA用量对AC乳液稳定性及乳胶粒粒径的影响,模拟了AC乳液在三氯乙烯悬浮聚合体系中的稳定性,并在20 L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了氯乙烯悬浮聚合试验,对不同分散剂用量下所得AC-PVC颗粒形态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釜粘釜现象明显改善,粗粒径的AC-PVC比例降低,且AC-PVC的抗冲性能显著提高,最高缺口冲击强度可达普通SG-5型PVC树脂的27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对硬碳材料进行了导电聚合物包混,并测试了导电聚合物包混硬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利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导率仪及恒电流法研究了导电聚合物包混的硬碳材料的结构以及充放电特性.研究发现,聚苯胺、聚吡咯和聚噻吩等均能通过原位聚合包混在硬碳表面.其中,采用噻吩在硬碳表面原位聚合增强了硬碳材料的导电性.经聚噻吩包混的硬碳首次充电容量达到了385mAh g-1以上,高于未包混的硬碳(320mAh g-1).循环20周以后聚噻吩包混硬碳的容量仍保持在325 mAh g-1以上,而未包混硬碳的容量则降低到290 mAh g-1以下. 相似文献
20.
刚性无机粒子对PDMS/PU共混体系增强改性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表面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构。重点研究了无机粒子对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粒子通过适当的偶联剂表面处理并填充PDMS/PU共混体系,能显著地促进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分散,强化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氨酯的相互作用,显著地提高了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