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涛 《时代建筑》2004,(2):132-137
在城市中小建筑多于大建筑。小建筑虽多作为城市的背景,却反映了城市的品质,应引起建筑师更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4个在建的小建筑,提出其“操作”方式反映了个建筑师对城市的态度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建筑师,日常以做建筑设计为主。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也在不同地方做了一些城市设计、城市研究的工作。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拿什么与城市分享",有点儿像一句歌词"拿什么与你分享"。城市是庞大而复杂的,但对建筑师来讲,城市又是非常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中,都会有一定的城市思考,不管是做建筑、景观,还是做城市设计。我认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出于社会公平的善意,也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法,从更大的范围思考建筑。另外我们这两年在办一个暑期培训班,让建筑师带领学生结合项目去研究城市的课题,这就是我这次演讲题目的来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而中国的城市在经过大拆大建之后,导致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相对匮乏、大量的公共建筑缺失公民性、人与建筑及城市的关系冷漠这一系列问题让建筑师和社会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建筑的发展道路。该文以深圳城市生活为背景,结合笔者亲身体验的三个公共建筑,叙述了建筑师如今对城市公共生活所倾注的人文关怀,剖析了设计中对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问题的处理手段,从而为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方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9)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明世界的追求越发迫切。对城市建筑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视觉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色彩是我们感知环境的重要依据,城市的建筑色彩对城市给人的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个性化的体现。本文主要通过色彩对建筑的各方面影响进行了论述,希望对我们的实际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吴晨 《建筑创作》2003,(6):106-119
导言 英国泰瑞·法瑞设计公司(TFP)作为世界最知名的设计公司之一,在成立近40年的岁月中,为世界各国的许多城市贡献了一批优秀的、令人回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作品,表达了我们一贯的对伟大城市的持久的感情,而这正是目前相当多的建筑师所不具备的一种品质。 我们的创作是建立在对城市的迷恋和对其本质的深刻理解上的。这也正是TFP的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与表达个性的原因之一。TFP的规划、建筑与城市结构的组成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是我们在伦敦格林威治规划、伦敦的军情六处大厦和河岸大厦,还是在汉城的仁川机场,再或是香港的凌霄阁和九龙…  相似文献   

6.
建筑师的城市视角——一次关于城市与建筑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畅  崔恺  邓东  王辉  傅刚  吕斌 《建筑学报》2006,(8):46-52
伴随着空前的建设大潮,中国城市出现文化特色丧失、生存环境破坏的危机。而建筑师的作品对城市形成直接影响。一些建筑师开始关注城市问题,新落成的北京“德胜尚城”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建筑学报于6月26日在北京组织了一次以“建筑师的城市视角”为主题的小型座谈会,邀请几位专家就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座谈内容整理刊发,以引起建筑界对城市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设计》2013,(8):148-153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于2012年来到香港,旨在促进香港和大陆的建筑交流,推广活跃在大众化及国际舞台上的香港建筑师,介绍香港城市发展的经验,展示香港当下的发展进程以及香港本土建筑师如何在多元文化、法制健全、舆论自由和商业发达的背景下,经营自己的建筑业务,承担社会责任感,同时追求建筑师的理想抱负。为了能为本期杂志热身,构建一张相对完整的香港城市、建筑和建筑师的立体景象,  相似文献   

8.
褚冬竹 《新建筑》2011,(3):39-44
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交通问题"。针对"交通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可借鉴"针灸"的原理,从关键地段、关键建筑入手。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建筑师需建立"建筑、交通一体化"观念,将"城市交通"作为内在要素纳入建筑设计范畴综合考虑,实现在"车行主导"背景下高质量地"步行融入"——这既是对城市本质目标最切实的回应,也是当下的一种建筑师策略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钱方 《云南建筑》2013,(1):30-34
以成都为例,通过建筑师与城市的关系、城市角色、城市与自然、城市性格、建筑对位等方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设计》2015,(12):202-207
“为城市而设计”国际城市建筑高峰论坛邀请参与中国建筑实践的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气候与地域、文化基因等方面,并聚焦于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城市来展开讨论.当代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步伐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的举办力求让讨论不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同时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从实践层面推动中国城市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婧豪 《河南建材》2021,(6):151-153
通过借鉴分析绿色建筑研究文献的结论,总结我国绿色建筑理念转变,从设计的视野思考绿色建筑的设计语言和思维特征,呼吁建筑师兼顾使用者的人体感知,以期引起社会和建筑师对于绿色建筑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何党生 《中州建设》2008,(19):39-39
城市是超乎建筑的追求,但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现状是只见建筑,不是城市。不仅我们的感觉如此,就是在我国举行的一些建筑项目的设计招标中,外国建筑师的方案频频取胜,我国建筑师的方案却少有独立取胜的。  相似文献   

13.
世界建筑导报:在现代化进程当中,您怎么看待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卢济威:我想建筑应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我们的建筑建造比较少,而现在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以什么方式融入城市,这是现代建筑师要充分考虑的。世界建筑导报:老北京和老上海分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城市布局到街道到居民住宅无一不是如此,而今天的上海浦东越来越像北京,而北京似乎也越来越少有古老的味道。对类似现象您怎么看?卢济威:城市的趋同现象不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信息传播越…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城市与建筑在《时代建筑》的露面频率有限,西部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也仅止于由“西部大开发”政策所限定的那个抽象的地理概念。而对于西部城市与建筑我们的认识是片断的——西安、重庆、成都、昆明、贵阳、乌鲁木齐……以及那些象张锦秋、王小东、罗德启、顾奇伟等一样几乎成为西部名片的著名建筑师。因此,我们期翼能以杂志的平台展现一个真实的西部,本期约请了西部的众多的建筑师和学者共同探讨当代西部城市与建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建筑导报》2006,(1):10-10
世界建筑导报:在现代化进程当中,您怎么看待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卢济威:我想建筑应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我们的建筑建造比较少,而现在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以什么方式带融入城市,这是现代建筑师要充分考虑的。  相似文献   

16.
谢天 《华中建筑》2006,24(5):31-32
城市背景建筑的质量决定着城市空间的整体品质,中国城市背景建筑的质量有待提高,这取决于建筑师的城市整体意识、建构意识、过程意识和大众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城市与建筑在《时代建筑》的露面频率有限。西部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也仅止于由“西部大开发”政策所限定的那个抽象的地理概念。而对于西部城市与建筑我们的认识是片断的——西安、重庆、成都、昆明、贵阳、乌鲁木齐……以及那些象张锦秋、王小东、罗德启、顾奇伟等一样几乎成为西部名片的著名建筑师。因此,我们期翼能以杂志的平台展现一个真实的西部,本期约请了西部的众多的建筑师和学者共同探讨当代西部城市与建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西部建筑师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张谱纸,建筑,便是凝固的生态音符,通过建筑师源源不绝的建筑智慧,为之填词、谱曲,最终,城市被谱写成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丰富的设计是它多变的旋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建筑为城市雕琢出轮廓;城市是建筑的生存基地,建筑的寿命关乎城市的建设周期;建筑是被赋予城市风情的艺术品;建筑的一砖一瓦,  相似文献   

19.
世界建筑导报:在现代化进程当中,您怎么看待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卢济威:我想建筑应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我们的建筑建造比较少,而现在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以什么方式融入城市,这是现代建筑师要充分考虑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其中,城市和建筑面貌的变迁最真实地记录着这一过程。中国当代建筑风格的多样、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长、巨大的建筑市场、不可思议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吸引着中国的学者、建筑师,同样也吸引着国外学者和建筑师的关注和研究。随着中外交流活动的增多,既包括境外建筑师在国内从事实践,也包括国内外建筑院校之间的交流,我们发现,对于大到如何看待中国当代的城市与建筑、或者细如具体的城市与建筑的案例分析,中外学者和建筑师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为此,经过1年多的筹划和准备,特别是经过与国际学界的深入沟通,我们开始了这期最具国际视野的"境外看中国"的专刊。为促进交流,我们特别邀请了朱剑飞教授担任本期客座主编与我们共同构思并组织了这次境外/西方学者论中国专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