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讨小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编制中的水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小流域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思路、内容以及具体流程,并以芦江河流域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提出了该流域"一轴两带"的水景观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能将水生态与人们的生活有机融合,重现流域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貌,同时,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能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阜宁县属淮河下游平原农业与湿地生态亚区,生态秉赋独特。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面源污染风险较大,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挑战。笔者结合阜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建设的途径与成效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层次理清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水生态文明的定义及内涵,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探讨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及思路,提出了实现水生态文明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建议,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与城市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平 《河北水利》2008,(12):47-47
1.水为生态文明之基 水,为万物之灵。水生城之态。水筑城之形;水是城之源,水为城之魂;水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起航点、推进器、试验田。水与城市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霍童溪和大樟溪流域水资源保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蕉城区、屏南县、永泰县关于霍童溪和大樟溪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探讨河流健康生命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河流健康生命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供各地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邵秀丽 《治淮》2014,(3):16-18
水资源论证作为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水资源论证工作的主要特点,阐述其对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指出当前工作的不足,探讨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并将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与基础支撑.为积极响应水利部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试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从贯彻新时期治水理念、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倡导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科技支撑、凝聚广泛社会合力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探索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方向,对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问题导向的水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水环境问题的特点、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征,探讨了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认为水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水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为目标,形成用于规范人类涉水行为,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的一整套理念、技术和管理成果体系;人水和谐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水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9.
1水生态文明的概念 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特征,以行政单元为评价分区,建立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2个系统,山区、平原和水域3种流域地貌单元,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和水文化6类人水关系子系统以及25项指标。引入基于AHP法和熵值法的融合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评价2017年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果表明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二者关联度达0.844,因而呈中下游相对领先、上游略有滞后的空间格局,其中水安全、水环境和水节约是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因。评价结果可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建华 《人民长江》2018,49(12):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延伸和实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体系、任务、要求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总结了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提出了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及转变治江工作思路、科学防治水患和利用水资源、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最后提出了夯实基础工作、完善规划体系等10项对策与措施,以全面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北京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北京生态文明建设,需进行北京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与预测。根据北京实际水资源开发状况,结合北京特色文化,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适用于北京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间动态趋势。结果表明,2007-2008年间北京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到2008年为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而在2009-2010年,北京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2008年都有所反弹下降,这主要由于水管理等指标的下降导致。通过北京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与预测,为北京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方清 《人民长江》2015,46(19):35-39
当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难得的机遇,如何推进长江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是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长江水资源保护问题的梳理,规划了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构想,从规划体系、水功能区监管、水生态保护、应急管理和监测监控等5个方面探讨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出了长江干流、主要支流、三峡、丹江口和长江口以及重点湖泊的保护措施;通过健全法规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能力建设等,以逐步提升长江水资源保护能力、健全长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为保护美丽长江再谱新篇。  相似文献   

1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是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主要依据。该文对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提炼,诠释了“河清、海晏、湖美,惠民城”核心建设理念的主要内涵,提出了惠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方清 《人民长江》2016,47(9):8-11
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长江水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护长江水资源,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助推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在分析长江水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探讨了新形势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定位,提出了新形势下长江水资源保护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6.
杨永德  王孟 《人民长江》2016,47(10):10-14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亦是从源头上扭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趋势的根本性举措。针对长江流域32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介绍了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布局情况、建设内容和具体举措,剖析了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生态足迹能够反映人类发展对自然界水资源的压力,明确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可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推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沁河流域为例,借助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利用SWAT模型输出结果计算各子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并评估沁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结果表明:2010—2016年沁河流域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为6.17×108 m3,主要受到降水量影响;各子流域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1,说明沁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不可承载状态,供需矛盾突出;2010—2016年水资源承载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沁河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其他流域尺度上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帅  王成林  任红玉  任亮  周畅  罗坤 《人民长江》2017,48(14):33-36
江河治理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开展河道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预防其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为提高生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深圳河治理第4期工程为例,探讨了江河治理项目中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方法以及监测体系,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可为相关江河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