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专业报考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培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石油地质类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多,给培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本文针对跨专业报考石油地质类研究生的现状及其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石油类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引入大工程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积极开展基于大工程观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以大工程视角重新设计了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各类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伦理教育等的有机统一,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以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专业学科为代表的石油地学类专业是长江大学的特色优势专业。长江大学石油地学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初的"三结合"时期;上世纪90年代初~本世纪初的"厂校合作"时期;本世纪初以来的深入合作时期。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工学交替、基地实训、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项目主导等。产学研合作育人给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新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4.
石油工业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国际化创新性人才缺乏制约了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的进程,石油工程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是解决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创新性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石油工程国际化研究生与国外石油高校联合培养模式,解释了石油工程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的内涵与意义,指出了石油工程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内部适应海外市场的技能型人才数量的缺乏和素质的参差不齐已明显成为阻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瓶颈。本文从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市场中的定位开始,分析了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上的独特优势,并从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对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实践中提出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曾经就业火爆的石油类高校也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压力。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类研究生为例,分析了其就业现状及特点,总结了其就业中存在的优势及问题,探讨了石油地质类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无价之宝,是团队持续有效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精神支柱。积极培育、弘扬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根本保证。崇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培养石油石化类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浩 《石油教育》2011,(3):85-87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提出了石油院校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培养石油石化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驰 《石油教育》2009,(2):83-85
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石油安全的风险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石油类院校作为培养石油行业管理人才的主体,在培养学生风险管理能力方面肩负着不可回避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在管理类专业中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势在必行,但是最关键的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培养合格的石油类研究生软实力已亟不可待,本文就培养课程的规划、课程目录和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考核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加快中国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培养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挪威Rogland大学石油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学  梁芳 《石油教育》2002,(2):103-104
国外石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研究我国21世纪石油行业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探索我国石油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框架,是颇具借鉴意义的。下面以挪威Rogland大学石油工程系为例,对欧美石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归纳:一、“3+2”模式培养石油工程广泛人才 所谓“3+2”,指3年的石油工程大学本科教育和2年的研究生教育。前者取得Bc学位,后者取得Ms学位。这些学位均为国际石油界认可。大学本科按照学分记录成绩,平均每门课程两个学分,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学期平均5门课程,每个学生一学期必须获得…  相似文献   

12.
侯宪君 《石油教育》2013,(4):102-105
针对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精细化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应该引入到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来,以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来实现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3.
对于刚刚具有MBA办学资格的石油院校,需要不断完善MBA培养模式,其中,石油院校间的协同改进最为重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入学形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比较分析我国石油院校MBA培养模式的异同点,分析了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简要叙述了GIS专业在石油类高校中的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在石油类高校中建设GIS专业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当前"数字油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利用石油院校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来进行GIS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指出"数字油田"是石油类院校开展具有石油特色GIS专业所能借助的最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是一所在石油工程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国际化教学研究机构,通过整合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开展与石油工业界紧密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并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专业研究生。经过38年的发展,石油工程学院在人才选拔、学生激励、资源建设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石油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石油高等工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大学研究生院(部)担负着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海洋总公司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十五年来,特别是近四五年,石油大学狠抓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多,为我国石油和石化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迄今已培养研究生1290名,其中博士生70名,在职人员申请并授予硕士学位122名。近五年来培养研究生730名。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已具备年招生350人的能力。目前有在校研究生764人,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数已分别占整个石油系统硕士生总…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人教局组织的首次石油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于1998年11月6日至9日在陕西西安召开,与会代表30余人。会议确定,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是: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核心;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及研究生教材建设,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把一个崭新的研究生教育带入21世纪。开幕式上,集团公司人教局陆基孟副局长作了重要讲话。陆局长指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石油高校一定要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下功夫,要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核心。与会代…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石油院校中青年科研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并不乐观的现状.提出其管理策略是:制定并落实合理的中青年石油科研人力发展规划;建立中青年石油科研人才类别的互补机制;建立能充分体现中青年人才价值的薪酬机制;建立中青年石油科研人才多阶梯晋升系列。其开发策略是:建立以中青年石油科研人员为主的学习型团队;加强能使中青年石油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中青年石油科研人员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培养与提高;注重开发中青年石油科研人力资源中的人才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新时期,石油石化校招工作不断改革,对石油类院校就业工作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石油类院校就业工作将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SMART原则理论,建立石油类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工作满意度,切实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石油教育》2011,(5):79-79
<正>2011年9月22-24日,全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2011年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主办。副校长吴小林教授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了讲话。吴小林指出,此次研讨会强调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对于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领域相关高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发挥各自的优势,担负起为国家发展培养石油石化高水平优秀人才的责任意识;其次,各兄弟院校间既要竞争、也要合作,通过竞争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