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综合反映生态补水措施下刁口河尾闾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为基础,对刁口河尾闾湿地构建了包括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程度、湿地年来水量等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Fuzzy-AHP法计算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矩阵,根据综合评价指数(CEI)确定不同时期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显示: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三个时期刁口河尾闾湿地的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433、0.696和0.808,分别处于"亚病态"、"一般"和"亚健康"状态。在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中,状态层的制约性最强(0.576 2),响应层居中(0.219 7),压力层最低(0.204 3);在20个评价指标中,植被覆盖面积、生态恢复工程、湿地年来水量等是影响刁口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态补水工作的有序开展,刁口河尾闾湿地生态系统向健康方向发展。但要使湿地健康状况达到"健康"标准,仍需长期规律的水量保障措施以及一系列湿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健康状况,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了包括人口密度、水体面积、湿地管理水平等15个指标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指标权重和指标隶属度,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划分为"健康、亚健康、脆弱、病态、疾病"5个等级,根据综合评价指数确定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17年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数为0.696,处于"脆弱"等级,接近"亚健康"状态;压力、状态、响应3个目标层中,状态层的约束性最强(0.548 5),响应层次之(0.241 0),压力层最弱(0.210 5);在15个评价指标中,物质供应、生态环境恢复、科研娱乐和湿地受胁迫程度是影响三门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综合评价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选取人口增长率、年径流量、富营养化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投资等28个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实测和统计数据等基础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生态系统基本处于亚健康与健康状态,2018年以来,随着黄河口生态水量调度力度加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著向好。  相似文献   

4.
为综合反映生态补水措施下刁口河尾闾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 PSR( Pressure-State-Re- sponse) 模型为基础,对刁河尾闾湿地构建了包括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程度、湿地年来水量等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 Fuzzy-AHP 法计算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矩阵,根据综合评价指数( CEI)确定不同时期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显示: 2010 年、2015 年和 2018 年三个时期刁口河尾闾湿地的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 0. 433、0. 696 和 0. 808,分别处于 “亚病态”、“一般”和 “亚健康”状 态。在压力、状态、响应个子系统中,状态层的制约性最强( 0. 576 2) ,响应层居中( 0. 219 7) ,压力层最低( 0. 204 3) ; 在 20 个评价指标中,植被覆盖面积、生态恢复工程、湿地年来水量等是影响刁口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随着生态补水工作的有序开展,刁口河尾闾湿地生态系统向健康方向发展。但要使湿地健康状况达到 “健康”标准,仍需长期规律的水量保障措施以及一系列湿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河口生态系统特征和健康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健康的完整性出发寻求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适宜指标。根据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充分考虑黄河河口区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黄河河口区的生物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管理措施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筛选出50个评价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获取方式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构建了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子系统、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4层递阶层次指标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6.
确定有效指示河流健康状态及其变化的关键因子并进行评价,对于干旱内陆河流生态水环境保护与河流适应性管理至关重要。以叶尔羌河干流卡群-艾里克塔木河段为对象,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下简称PSR模型)和"可达最佳状态"参照标准选择23项指标构建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组合赋权和有序度熵模型对现状水平年叶尔羌河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叶尔羌河干流卡群-艾里克塔木河段综合健康指数0.529,评价等级为亚健康状态(Ⅲ级),分河段卡群-依干其(S1)综合健康指数(0.546)略优于河段依干其-艾里克塔木(S2)。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河流健康受到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相似文献   

7.
杨俊  李争  宋振江  王津 《人民长江》2016,47(2):11-14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中,内陆城市开放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对长江中游城市带的10座中心城市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工业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是城市生态系统产生压力的主要来源;2长江中游城市带中大部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处于良好以下水平;3加强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对减缓城市生态系统压力具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加深对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协同演变趋势的认识,构建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多维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5—2020年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因素归因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55增长到2020年的0.84,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从勉强协调发展水平过渡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各子系统对耦合协调度上升的驱动分别经历了由粮食子系统到生态子系统再到水资源子系统主导的过程;能源子系统的贡献率虽然比较小,但是未来可能是各地区提升水资源-能源-粮食-生态系统多维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虑影响河流健康的各方面因素,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建立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评价模型对浑河上游河段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浑河上游河段健康评价平均值为2.914,属于亚健康等级,与常规的集对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验证了可变模糊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鉴于研究区段位于浑河源头上段,承载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对该河段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选取北京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密云水库上游西府营、安洲坝、对家河、西口外、六道河及菜食河等6条小流域,构建了涵盖生境结构、水体理化和水生生物等3大类10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综合健康指数法对流域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府营、安洲坝、对家河流域的健康状态处于非常健康等级,西口外、六道河、菜食河流域的健康状态处于健康等级。6条小流域的健康状况差异显著,西府营、安洲坝、对家河、西口外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六道河和菜食河。贡献度评价分析中,景观破碎度和硝酸盐氮贡献度相对较高,平均值为18.61%、16.4%;植被覆盖度、总磷和总氮贡献度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5.05%、6.56%、4.43%。研究表明在流域内控制建设用地比例、提高河岸植被质量以及维护河道自然状态对提高河流健康的重要性,可为生态河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大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10月流域水生态调查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鱼类完整性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水质、鱼类、河岸带进行健康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较差,较差和极差状态的点位分别占总采样点的50.0%和41.7%,健康等级为一般的采样点位仅占8.3%。从不同评价内容来看,该流域水质状况较差,其中大汶河南支、瀛汶河南段和汇河支流水质最差,为劣Ⅴ类水;在鱼类完整性评价中,24个采样点中1个采样点为健康,10个采样点为亚健康,13个采样点为一般,分别占总点位数的4.2%、42.6%和53.2%,没有较差和极差的采样点;河岸带生境状况评价结果整体较好,未出现河岸带生境较差的采样点。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构建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以长江口及毗邻海域为例,构建由年径流量波动比、年泥沙量波动比、入海段面CODMn、DO超标率、COD超标率、DIN超标率、DIP超标率、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浮游动物桡足类密度比例、浮游植物甲藻种类比例、类大肠菌群超标率等22个敏感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5个等级的评价标准;建立基于最大熵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模糊评价模型(FAME)。运用FAME模型对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的现状、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目前长江口处于亚健康状态。为长江口综合整治及其他河口同类生态建设工程提供理论与方法储备。  相似文献   

13.
基于2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数据,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指数)、average score per taxon(ASPT)指数、family biotic index(FBI)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指数5种不同的生物评价指数,对东江流域的主要干支流进行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并研究不同生物评价指数在东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东江流域的整体健康状态处于中等水平,河流上游水质多达到"良好",中游水质多为"一般",下游水质则为"较差"或"极差"。分析了不同指数对不同类型人类干扰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除ASPT指数外,其余4种指数在不同程度上均能较显著地反映人类干扰的影响。其中,GBI指数对磷污染指示作用最佳;FBI指数对NO-2-N的污染指示最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有机污染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并与电导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B-IBI指数与DO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并能很好地指示NH+4-N污染。利用不同的生物评价指数对东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能较为可靠地反映东江流域水质的整体状况,而且能指示不同人类干扰活动对东江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增川  赫冉  徐伟  徐兴旺 《人民长江》2016,47(16):26-29
为更好地治理漳卫新河,在深入分析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漳卫新河河流生态系统演化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水利部河湖健康评估工作大纲建立了漳卫新河生态健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可拓学的河流生态健康诊断模型对漳卫新河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诊断。诊断结果显示,2010年漳卫新河处于疾病状态。根据漳卫新河的具体情况,提出做好漳卫新河的治理工作应从生态流量调度、水污染联合治理、水生物修复等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15.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水文学和生态学原理,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分为优、中和差三个等级。并以华北地区河流———潮白河为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白河2000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分为0.52,即潮白河处于中等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山区河流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其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本研究在调查山区典型河流生态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山区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并在北京拒马河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拒马河整体处于健康状态,但有向亚健康和受损状态发展的趋势,为此提出了河槽生境构建和生态护岸改造技术等生态修复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盲数理论的基础上,对河流健康评价中所选取的指标值进行盲数化处理,进而利用盲数运算法则和判别模式对各指标进行评价等级判定,得到各指标隶属于各评价等级的可能性。将该方法与传统的综合指数法相结合,构建基于盲数理论的河流健康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通榆河健康评价,从物理特征、环境特征、生态功能、服务功能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识别河流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通榆河的健康等级为“中”,主要问题为水质较差和生物多样性偏低。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的健康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型,对2000年和2015年各县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异格局总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上游高下游低的特点,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高值区主要位于云南省,低值区主要位于安徽省和江苏省;(2)与2000年相比,2015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整体增加,局部降低,其中,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下降的区域主要位于长三角沿海地区;(3) 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以四因子主导为主,四因子主导区占研究区县市总数的41.2%,且大部分四因子主导区是由原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主导区转化而来。总体而言,研究时段内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恢复,但在人类干扰较大的地区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沿程变化及其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蒋晓辉  王洪铸 《水利学报》2012,43(8):991-998
根据2008年黄河干流刘家峡以下河段水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和生物群落结构的沿程变化。参照20世纪50和80年代水生态调查资料,对比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几十年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通过建立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揭示了黄河水生态系统的现实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沿程分布差异比较大;2008年黄河干流水生态状况与20世纪50、80年代相比,除底栖动物外,其它生物种类和数量均下降明显;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干流大部分河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生态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