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配式建筑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但建造方式大多仍以现场浇筑为主,装配式建筑比例和规模化程度较低,与发展绿色建筑的  相似文献   

3.
正国办发[2016]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但建造方式大多仍以现  相似文献   

4.
正国办发[2016]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近年来,我国积极探  相似文献   

5.
<正>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二战后,发达国家为适应大规模快速建设住房的需求和全面提高建筑质量、品质的需要,广泛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仍以现场浇筑作业为主,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足5%,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装配式建筑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因而,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正>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二战后,发达国家为适应大规模快速建设住房的需求和全面提高建筑质量、品质的需要,广泛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仍以现场浇筑作业为主,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比例不足5%,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装配式建筑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因而,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近日,河南省首栋装配式建筑在郑州经开区滨河国际新城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介绍,河南是建筑业大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6%左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带动河南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面对这种变革,如何逐步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如何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推广装配化建造?为此,本次沙龙邀请多位学者、建筑师从各自的视角,谈谈对装配化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9.
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政府-建设单位-消费者三方的博弈模型,并对博弈演化结果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等方面对建设单位和消费者进行激励,推动博弈向有利于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0.
<正>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部件部品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以及组合结构等多种类型。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建筑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11.
<正>从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河北省已有石家庄、唐山、邯郸3市获评国家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有14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15个省基地,涵盖研发、设计、部品部件、装备制造、施工等多个领域。河北省装配式建筑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取得较大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消化过剩产能。目前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兴建筑行业在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笔者根据有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的工程监理经验,分享监理人的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13.
《安徽建筑》2019,(5):201-202
文章基于安徽省目前装配式建筑存在的三种生产模式,浅析其发展中的特点与不足,研究当前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减少施工环境污染、促进绿色节能降耗、提高建筑资源利用率、提升装配式建筑科技含量的目的,对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以及提升安徽省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一种改革,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更是建筑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分析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征及优势,进而阐述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技术标准、产业链打造、关键技术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部分问题并提出相关研究思路,为创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筑通用体系与部品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突破传统生产建设模式、促进建筑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阶段形式,是建造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本文从装配式建筑主要体系的发展进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和标准体系三个方面分别综述了装配式建筑的概况。分析了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给出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具有提高建筑安全水平、促进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暖通空调和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从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到施工整个周期出发,提出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方案。暖通设计中应积极采用装配式建筑中与暖通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新产业、新动能的发展。最终实现装配式建筑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装配式建筑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大亮点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  相似文献   

18.
正一、概述1.装配式建筑体系装配式建筑是指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并且支持标准化部品部件的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施工污染、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而且可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将高效装配技术与低能耗技术结合  相似文献   

19.
何为 《四川建筑》2009,(Z1):117-119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原有医疗建筑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医疗建筑自身的特殊性和中小城市医疗建筑发展的客观制约,对于中小城市医疗建筑设计的研究重要性凸显。结合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住院楼项目设计,探讨中小城市医疗建筑设计心得。  相似文献   

20.
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成熟度是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发展程度的总体评估,也是认识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发展状况的关键所在,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从经济、技术、政策、产业环境等4个维度选取了29个关键影响因素,运用ISM―MICMAC模型构建了影响因素的5级递阶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分类,揭示影响因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提出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成熟度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