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8)
诺邓古村是云南山地型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其在传承云南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又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得诺邓古村的建筑以白族传统建筑样式为基础,并融合了其他地区的建筑文化,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山地聚居村落。该文通过对诺邓古村的形成与发展、村落布局及建筑样式、村落多元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对于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对诺邓村村落沿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左力  晁雪纯  李和平 《华中建筑》2022,(12):126-131
我国西南乡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厚。近十几年来,乡村旅游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转型重构。该文基于重庆、贵州等西南山地典型乡村近十几年旅游发展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分析,探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聚落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贵州土河村的乡村更新实践提出在地更新的西南山地旅游乡村空间发展模式和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4.
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区因山地地形造就了丰富的聚落形态,又因茶马古道的联通形成了中原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聚居形态。因长期处于山区、交通闭塞而导致经济落后,这些地区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村落形态和风貌。文章通过对云南滇南地区代表性传统村落建水县团山村进行详细调研与分析,系统研究山地汉文化与彝文化交融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聚落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和归纳山地多民族文化村落空间总体特征和普遍规律,为后续保护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典型传统聚落桂峰村山地街巷空间为例,从图底关系、街巷界面类型、场地竖向及其街巷空间尺度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传统聚落街巷空间要素的相关性,探索山地型传统聚落空间生成的内在关系以及分析复杂聚落空间形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院落空间的是一个复杂的功能聚集体,不仅要考虑它自身的功能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本文从传统院落的空间特征阐述了目前秦巴山地传统院落的几个地域特征,并且通过对传统院落空间形式的研究,阐述了常见的几种平面形式以及立面特征和节点特征,最后通过当地建筑材料的选取和建筑结构技术的演变,强调了传统院落空间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于19世纪并在地理学界普遍使用,1992年"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贵州省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群的文化景观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景观特征、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建构两方面。研究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是在高原喀斯特山地环境、战乱多发的历史背景、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及独特的布依民族文化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山地民族人居环境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鄂东北山区,地处大别山西南麓,由于一直以来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背景形成了该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聚落元素,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聚落形态呈现出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该文首先分析了鄂东北山地聚落形态产生的背景,通过典型案例从外部格局和内部元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聚落形态对于该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总结出鄂东北山地聚落形态的自然生态适应性与社会生态适应性的内部成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双河乡聚落生活方式、聚落结构、营造模式等特征进行整合总结,以及运用GIS等技术对双河乡高程、坡度等地形特征开展研究工作,得出地域乡土特征、地形地貌特征评价与利用方式可能性。最终此次研究得出双河乡宜通过打造梯度人居空间、保护原生态人居环境、传承高原山地特色的方式来完成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对高原山地资源适应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诺邓古村为例,通过对特征空间、建筑空间和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解析诠释,探讨了山地型景观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特征,为现代城镇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古村开发保护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人居环境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出发,针对地处山地环境的云南红河县迤萨古镇建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地方志、民族志等文史资料记载的相关信息,结合现场调查中的实体空间样本,试图探讨迤萨独特的山地聚落空间形成与发展变迁的历史成因,进而总结出影响迤萨聚落空间建构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传统聚落的保护传承与持续发展,为探求一条适合于传统山地聚落更新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安阳、新乡两地的六个代表性的传统山地民居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影像图、无人机采集的影像及建筑学测绘所获取的数据资料,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结构、院落朝向、院落布局与建筑形制等方面出发,对豫北山地传统民居聚落及建筑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在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豫北地区山地民居聚落的形态演变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首先提出传统山地聚落因其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与自适应,逐渐形成空间形态分形的生态适应性和同构的整体性;进而进行聚落内外空间分形的拓扑结构研究,探讨外部空间的分形美学特征,指出生态、形态、文态的分形适应和艺术整合形成了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完形结构和整体秩序;最后结合现象学的空间知觉理论,指出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体验既是时空分形的体验,又是混沌与秩序并存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是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价值。然而,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聚落人口流失、农业产业凋敝、场所空间及活力衰退等外部冲击,以及聚落自身规模小、分布散、设施差等内部制约的共同影响,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通过田野调查及实证研究,在分析桂北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基础上,结合桂林市资源县河口乡楠木湾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典型实例,提出整体性的保护与发展方法。从城乡差异互动的宏观层面,审视聚落价值,确定保护目标;从村与村协同发展的中观层面,整合聚落资源,定位差异特色;从各聚落整体发展的微观层面,细化具体措施,落实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诺邓村是云南省内一个典型的山地聚落,诺邓村是一个因盐业而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白族古村。文章以诺邓村为研究对象,借鉴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诺邓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空间内涵。研究发现:诺邓村落在形成初期体现的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形态;汉唐时期因盐业的发展,聚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异"而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形态;至明清时期,由于汉族移民的侵入,聚落社会环境因素在聚落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有效地整合了聚落各文化因子,形成了诺邓村独具特色的聚落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7.
陈蔚  丁武波 《安徽建筑》2011,18(1):31-32,74
文章拟从诺邓的"生命轨迹"盐业经济出发,阐述从盐井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盐文化在与当地白族本主文化相交融过程中产生的多元文化对整个聚落的整体布局、空间形态、单体建筑等方面产生影响,探寻这个独具特色的山地白族千年古村形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顺应新的发展条件进行山地聚落的功能与结构调整是西南山区发展的重要部分。文章以典型山地聚落云南省大理云龙县诺邓古村为例,客观分析山地聚落的内部结构及适应性,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内在动力、山地环境再利用以及山地聚落整体机能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四川藏区的典型城镇,马尔康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和地域文化特征。以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解放前后城镇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其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寺庙的广泛创建与迅猛发展促进了草原建筑文明从游牧文化向定居文化方向的转变。文章以清代典型蒙古宗教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国内外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归纳清代典型蒙古宗教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特征,解析其空间形态结构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