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别采用碳纤维和不锈钢作为阴阳极加入到厌氧消化装置,在有微电压驱动条件下,能够显著性提高热水解厌氧消化的产甲烷速率,在有外加0.8V电压条件下,电流稳定在4 mA左右,最大产甲烷速率比空白组高1.78倍,比未加电压的对照组高1.39倍.在放大的试验中,进一步研究了外加电压对产甲烷速率的影响,电流值范围1.5~3.5mA,产甲烷速率最高为0.18 mL/(d·mL反应体积).结果 显示外部微电压可提高厌氧消化产甲烷的速率,厌氧消化过程中碳氢化合物的浓度是影响微电压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多级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凯军  王晓惠  吴冰 《给水排水》2001,27(10):34-38
传统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复杂、费用较高 ,而延时曝气的低负荷工艺投资高、能耗高。介绍了多级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开发过程 ,该工艺由水解酸化、固液分离及UASB三段构成 ,经过试验研究和工程验证 ,表明该工艺可使污泥在较短的总停留时间 (t=7d)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普通厌氧消化和基于热水解的高级厌氧消化沼液性质特征。结果表明,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液pH和碱度均升高,沼液中溶解态总氮含量显著提高,且总氮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氨氮;厌氧消化过程中总磷含量变化不大,脱水过程中采用的石灰、三氯化铁等无机金属盐调理剂会极大降低滤液中总磷含量,沼液处理关键在于高浓度氨氮的去除。与普通厌氧消化相比,高级厌氧消化沼液总氮和氨氮浓度更高,而溶解态有机物可生化性能较差,沼液生物处理需重点关注难降解有机物和高浓度氨氮对出水稳定达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广州市萝岗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水质净化厂进行中试,采用高温水解+中温厌氧消化的分级分相工艺处理城市污泥。当进泥含水率为90%~92%时,通过温度分级、生物分相优化菌种,考察TS、VS、含水率、SCOD、pH、碱度、氨氮、产气量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得到详细的运行数据。  相似文献   

5.
废弃活性污泥加碱预处理后厌氧消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废弃活性污泥(wasteactivatedsludge,WAS)作为基质来进行厌氧消化反应,在过去已有许多研究;若是将废弃活性污泥以碱剂预处理,则化学水解基质的作用会对厌氧消化处理有何影响,是本研究所欲了解的结果。本试验是在35℃的恒温中培养四组厌氧反应槽,一组为控制组(无碱预处理,1%TS),其余三组为将不同固体物浓度(1%或2%TS)的废弃活性污泥,以不同的碱剂量预处理(20或40meq/LNaOH),再饲入半连续式厌氧消化槽,培养期间共经历五个污泥停留时间(20,13.3,10,7.5及5d);与无碱预处理的情况相较而言,发现基质的去除率、产气率、单位基质去除所产生的甲烷量,以及产气组成中甲烷所占比例,均有增加。试验进行至污泥停留时间为7.5d时,四组反应槽仍呈现正常的厌氧消化状态,而污泥停留时间在缩短为5d时,则有不稳定的情形发生。在试验过程中所经历的污泥停留时间范围内,结果显示以碱预处理的废弃活性污泥,在厌氧消化时基质去除率及反应速率均有较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化学一级强化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敏  朱惟猛 《上海水务》2005,21(3):11-14
采用中温厌氧消化对化学一级强化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处理是一种技术上、经济上合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三氯化铁混凝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Cl3混凝污泥的厌氧消化情况 ,结果表明FeCl3混凝污泥 (14 88mgFe3 /L)厌氧处理的效果优于原污泥及PAC(75 4mgAl3 /L)混凝污泥 ,其甲烷回收率可达 4 8 4 % ,出水中Fe2 浓度为 99mg/L。在厌氧消化过程中 ,Fe3 被还原为Fe2 ,Fe2 溶出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8.
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可提高污泥的水解效果和有机物降解率,增加沼气产量;杀灭污泥中病菌;缩短厌氧消化的停留时间、提高消化池内的污泥浓度,节省占地面积和土建工程投资;同时使消化后的污泥易于脱水,污泥体积减少。与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比较,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强化了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目标,当与后续热干化工艺结合时,可降低运行成本。从热水解技术的原理和形式出发,结合实际工程方案,对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的可行性和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晓雅 《给水排水》2020,46(8):52-56,62
热水解作为高级厌氧消化的预处理工序,其排放的废气——工艺气,一般进入厌氧消化池进行处理。通过高安屯污泥处理中心项目运行实例,分析通入热水解工艺气的消化池与未通入热水解工艺气的消化池在有机物分解率、沼气成分、污泥理化指标、沼气产率等方面的差异,总结热水解工艺气对于厌氧消化运行的影响。针对生产运行实际,提出对于工艺气处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稳定化处理的不到20%,在污泥稳定化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厌氧消化技术可以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同时可利用沼气资源。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的编写,介绍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厌氧消化技术、能源消耗和厌氧消化排放的污染物,为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几种污泥预处理新技术:电磁场预处理技术、辐射预处理技术、生物水解预处理技术,分析它们的原理、特点、处理效果以及今后研究方向,旨在为污泥资源化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HRT条件下污泥高温(50℃)厌氧消化效果,并与中温(35℃)厌氧消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中温条件相比,高温厌氧消化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显著提高;高温厌氧消化沼气产量高于中温,但沼气产率差异并不明显(1.13~1.25L/gVS去除);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稳定性良好,挥发酸/碱度比值仅为0.02~0.03;高温和中温厌氧消化出泥的毛细吸水时间(CST)均增加,并且高温消化污泥的CST高于中温消化污泥,厌氧消化过程可能导致污泥脱水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13.
铁路生活污水低温厌氧生物滤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寒冷地区铁路生活污水低温环境下采用厌氧生物滤池,仅靠调节HRT、NS等设计参数,系统既不经济也不能达到Ⅱ级排放标准。从筛选适应低温的厌氧微生物、改善工艺条件等角度对低温环境下厌氧生物滤池的运行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驯化、优选低温厌氧细菌的方法,并提出了低温条件下厌氧生物滤池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并选择出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ABR填料。以立体弹性填料、纤维球填料和鲍尔环填料作为ABR填料,以无填料ABR为对照实验装置,考察了填料对ABR处理效果和生物相的影响,并对各填料ABR工程造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填立体弹性填料、纤维球填料和鲍尔环填料后,ABR对COD、SCOD和SS的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装填填料ABR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多于无填料ABR;立体弹性填料的造价分别约为纤维球填料和鲍尔环填料的1/8和1/15。因此,立体弹性填料最适合作为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用填料,装置稳定后,出水COD、SCOD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7.42、49.61和13.20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04%、60.05%和84.12%。  相似文献   

15.
以4种(壬基酚(4-n-NP),双酚A(BPA),雌二醇(E2)、乙炔基雌二醇(EE2))内分泌干扰物(EDCs)为目标物,针对其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中的分布与去除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实验研究了其去除机理。所有EDCs在城市污水厂进出水中均被检出,进水中平均浓度分别为E2:64.8 ng/L,EE2:171.5 ng/L,4-n-NP:115.4 ng/L,BPA:920.7ng/L;出水中平均浓度分别为E2:22.8 ng/L,EE2:49.9 ng/L,4-n-NP:50.9 ng/L,BPA:84.3 ng/L。污水中EDCs目标物的去除主要来自于生物处理阶段,其去除机理主要是生物降解,生物降解速率与EDCs种类及污泥类型有关。污泥吸附对EDCs的去除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污泥厌氧消化的产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初沉污泥和混合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在中温(35℃)条件下,进行污泥产气速率和产气量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初沉污泥和混合污泥的日平均产气量分别为218.8 mL/(d·L泥)、339.2 mL/(d·L泥)和419.4 mL/(d·L泥),总产气量分别为3.5 m3/m3泥、5.43 m3/m3泥和6.71 m3/m3泥,分别达到理论产气量的44.02%、72.79%和78.39%;剩余污泥、初沉污泥和混合污泥产气中CH4和CO2等主要组分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从污泥的产气速率、产气量和消化性能分析,不同污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混合污泥>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可见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初沉污泥(或混合污泥)比单独的剩余污泥更适宜于采用厌氧消化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除碳脱氮问题,以厌氧水解-同时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SNAD)工艺处理低C/N比农村生活污水。实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单元进水C/N比为2∶1时,COD的去除率达到69%;产物VFA主要成分为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平均含量分别为88.4%、6.5%与5.1%,VFAs/COD比为0.74;出水C/N比为3∶5。水解酸化单元出水进入SNAD脱氮单元,通过亚硝化、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耦合作用,该单元COD与总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6.7%和84.1%。厌氧水解-SNAD组合工艺COD与总氮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2.8%和84.1%。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sewage sludge as landfill cover material and its performance in a complex landfill environment,strength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The perme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daily and interim covers were analyzed first. Based on saturated-unsaturated seepage calcul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approximately 1.0 10 4cm/s and 1.0 10 5cm/s are the appropriate values for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of daily and interim covers, respectively. The strength and permeabi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mixtures, when used as an interim cover, can be met at a sludge:lime:cement:silt:tire-derived aggregate(TDA) weight ratio of 100:15:5:70:15.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solid content ratio of modified sewage sludge, which should be greater than 60% when modified sewage sludge is used as a temporary cover material, is crucial to both strength and hydraulic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as the duration of soaking of modified sewage sludge in synthetic leachate increases,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increases, an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ecreases slightly or fluctuates between 1.0 10 5cm/s and 1.0 10 6cm/s, still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an interim cover. The reduction i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modified sewage sludge under the effect of synthetic leachate,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modified sewage sludge, should be examined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19.
结合北京市污泥堆肥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了污泥堆肥对土壤环境及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的影响。旨在为北京市污泥堆肥用于高羊茅园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资源再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堆肥增加了高羊茅栽植小区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增加了43.9%~73.2%,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一定的改良效果;施用污泥堆肥后,高羊茅栽植小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均远低于相关标准限值.且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小于土壤安全限值0.7.表明种植小区土壤未受到重金属污染:施用污泥堆肥对高羊茅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高羊茅总生物量增长率为16.7%~50.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确定污泥堆肥用于高羊茅的适宜施用量为2kg/m^2。  相似文献   

20.
王凯军  江翰  贺延龄 《给水排水》2008,34(5):165-169
从反应器理论上对现有高效厌氧反应器流动状态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化工过程理论提出的膨胀床和流化床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过渡区。经过对反应器过渡区流动状态细致研究,提出悬浮床反应器的概念。重点讨论厌氧悬浮床反应器理论,并通过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运行模式的实际反应器运行分析,从试验角度证实厌氧悬浮床反应器流动状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