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国强 《城市规划》2007,31(10):23-29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展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各种要素功能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在城市空间扩展进程中,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演化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必要一环。文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中心城区边缘区发展的界限范围,并且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天津的分析,强调城市中心城区以及边缘区的区域群体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引导,以此来探求中国城市化空间构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曹传新 《规划师》2013,29(8):81-85,91
中心城市区域化是我国城市—区域发展中的普遍趋势,当前中心城市区域化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城镇的一体化。中心城市区域化是应对外部压力、地域连续性和地域联系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组合城市、簇群城市和都市区三种形态类型,能够更好地响应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和促进空间均衡。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别通过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和区域协调等路径实现中心城市区域化。延龙图一体化是比较典型的中心城市区域化类型,在应对东北亚合作、促进吉林省域发展及平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格局的价值导向下,根据其发展基础和阶段,宜采取组合型的空间形态和区域协调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市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其社区公园布局评价及优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基于可达性分析等方法解析了广东省广州市城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公平性情况,发现该市中心城区大多数生活圈内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的机会公平评价处于较低水平,高公平水平的生活圈在空间上具有沿珠江聚集分布的特征,且社区公园空间布局不公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形"和"流"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模型,从静、动态两个角度揭示城市的空间发展特征。首先,从城市物质空间组成要素出发,构建以"人地房、设施条件、人居环境"为主体的空间评价体系,分析城市"形"的空间特征;利用人口、用地和建筑数据,结合交通出行调查,推算城市内各区域的空间出行分布,对城市"流"特征进行分析。综合二者研究结果,根据空间发展的均质、异质性特征,对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进行重构。最后,以片区为单元,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对城市"形"和"流"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聚类,实现城市多中心体系的识别与发展阶段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周珂慧  甄峰  张文博 《规划师》2010,26(5):80-84,96
以潍坊市中心城区奎文区为例,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中心城区金融服务业的空间集聚适宜程度和发展潜力,建立一个可量化的普适性评价方法,将空间信息和属性数据有效结合,并将结果直观地显示在空间上,较好地实现了GIS技术和城市规划方法与理念的结合。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可较为科学和客观地进行城市中心区金融服务业空间集聚和优化发展研究,提出对中等城市金融服务业布局的发展导引。  相似文献   

6.
万煜敏  鄢安军 《江西建材》2016,(4):212-213,216
在昌九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城镇空间发展与城镇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德安县为例,通过调研并分析城镇建设与区域交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策略:一是调整区域交通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二是疏解区域交通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三是衔接区域交通设施,融入区域一体化格局;以期从优化城镇结构的角度提出区域交通发展的构想,真正实现城镇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高岩  程茂吉 《规划师》2013,29(5):47-50
目前,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相邻地区的区域合作日益加强。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迫切需要拓展发展腹地,通过与毗邻地区的联动发展来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影响力,其与镇江的一体化发展将对提升长三角核心区的整体实力发挥重要作用。在《宁镇扬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导下,宁镇相邻地区规划成为实现区域共建、谋求同城效应、迎接同城时代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按照区域空间整体谋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整体塑造、空间效率整体提升的要求,明确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进行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设施建设等布局规划,以期为城市相邻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为湘潭市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带来了契机。以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为例,分析了湘潭市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枢纽为核,通道为骨,整合与控制并举"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通过对外交通设施、中心城区道路网、公共交通专项、中心城区静态交通等各子系统的整合与控制,形成包括枢纽、通道、物流园区、骨干道路网络构成的城市骨架、城市功能布局与用地开发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奠定了建设"两型社会"的生态格局,提高了资源有效配置,构筑高效畅达的、绿色一体化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市空间存在单中心蔓延的突出特征,是造成交通拥堵、生态恶化、房价上升、经济效率下降等大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未来战略走向应该是在区域范围内构筑多中心的空间体系,其关键是次中心城市的形成。上海目前新城缺乏吸引力,难以发展成为次中心城市,其原因在于新城功能定位偏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与中心城之间缺乏便捷交通联系、公共服务能级不高、社会认知度低以及与中心城住宅发展缺乏协同性,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开发管理体制分散和缺乏立法保障。未来上海的空间体系建设,应尊重个人行为动机和重视体制创新,把多中心体系形成和次中心城市发展列为当前政策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联系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市的大站距快速轨道交通,次中心城市要实现就业、居住以及生活的功能均衡,合理调控中心城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特大城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深化,市级中心与区级中心的职能、空间逐步分异,这是城市中心体系构筑的重要基础,也是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尤其在消费服务网络化冲击下的现代社会,中心体系日益呈现出等级扁平化和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区级中心的科学布局也成为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从区级中心的空间选址机制入手,剖析其片区内可达性、服务均衡性和空间叠合性特征,进而提出空间板块的模式,据此可建立基于空间板块模式的城市区级中心空间布局理想图式。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为样本案例,通过实践探索理论方法的应用及完善。城市中心体系、交通结构的改变以及城区河湖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区级中心板块模式进一步拓展和变形,以适应不同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在以都市圈为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抓手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流空间和网络腹地理论,提出高频网络腹地和网络中心地概念,以上海-长三角为例,探究中心城市和高频网络腹地的相互作用空间效应、对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差异性影响及原因。首先利用跨城手机信令数据,划定中心城市的高频网络腹地;其次,确定其对应的网络中心地;第三,对比两者的社会经济变化特征,将空间效应归纳为相互促进、失衡布局、彼此消耗三种模式,对中心城市都市圈一体化分别产生积极推动、初步推动、削弱影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节点的自身发展阶段和节点间的相对发展水平限定了流的作用条件,导致节点间的功能互补程度不同。最后,根据以上规律提出促进正向空间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从用地性质与空间尺度两方面分类分析零星地块的现状与成因,总结现有零星地块在城市更新视角下存在的特殊性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央政府推出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心城区零星地块可持续更新设计的有效策略。在城市设计层面结合该场地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空间价值研究零星地块空间再生的可行性方法,以期实现城市零星地块空间再生的科学性和策略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公园里的中心城区——福田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学文  于光宇 《风景园林》2020,27(10):27-31
近年来公园城市开始成为高品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对相关理论背景的研究,并结合福田公园城区规划的项目实践,探讨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福田区以建设“公园里的中心城区”作为总体愿景,创新性地提出2个层次目标,分别是以绿为底构建公园城区活力网络,整合公园绿地、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以人为本让公园融入城市生活,从“空间营造”到“场景塑造”。通过强化连接、城园融合、活力提升三大策略落实福田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路径,为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风景园林·生态与水土保持是城市建设的必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一方面,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使城市的土地被集约利用,中心城区高楼密布、街道密集,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求造成的对城市的压力大大超过了城市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使城市生态平衡失调,由此产生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因此,强调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环境的承载力,以达到生态健全的新型生活空间。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尊重自然,依托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空间属性等进行科学布局、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实地调研,在探讨桂林市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山体和水体三种影响要素对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布所起的引导与限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桂林市中心城区中现有的817个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特征为集聚性和不均衡性,呈“三核两带”的空间分布模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桂林城市居住区空间均衡发展的策略,实现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推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中心城区住宅日照间距等规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建设对我国城市中心城区的空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日照间距和朝向又是住宅建设中的一个决定性影响因素.而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对中心城区和近郊地区的差别注意不够,造成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的疏离和杂乱.为保持中心城区的特点,借鉴欧洲城市住宅发展的教训和经验,笔者建议对中心城区住宅的规划设计要求加以区别对待,限制高度和容积率,提高建筑密度,放宽朝向限制.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总结了目前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现状,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布局、创造空间个性特色、塑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并结合赣州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李启军  刘可心 《规划师》2013,(9):124-128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后,广州中心城区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已达到30多个。研究总结了广州中心城区创意产业园的空间组织特征,认为广州城市空间表现出了后现代城市空间特征,创意产业园区属于城市拼贴空间,其出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分析了广州中心城区创意产业园区产生与空间组织的动力机制,提出了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广州南拓、大南沙开发以及广州大学城的建设,番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开始发生转变,人均小汽车拥有量也不断快速攀升,这些都导致番禺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意在整治目前番禺中心城区的道路交通环境,本文重点从完善城区路网、科学安排停车、倡导公交优先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北京为典型代表,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阶段进行了背景分析,在"存量提质"的总体要求下,站点周边城市空间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北京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城市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与科学分析,对站点周边一体化设计进行评判,结合相关理论,尝试建立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空间要素分析体系,在中心城区"存量发展、优化提质"的背景下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并对北京市玉泉线的玉泉路站进行实例分析,对其他城市、尤其是相继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一体化规划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