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退界范围在某种意义上是介于城市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空间。建筑退界范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整体性、一致性的重要体现。目前各城市执行的建筑退界标准不统一,珠海市采用道路等级进行建筑退距控制,横琴新区也是采用珠海标准进行规划控制。基于珠海现状建筑退界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标准研究,提出基于慢行活动需求和“近人尺度”街道空间景观视角测算的建筑退距修正值,同时给出街道界面空间管控、混合界面空间管控、用地出让增设许可条件、修正出让用地边界等多措施管控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城市街道侧界面中天际轮廓线、建筑外立面、广告界面、植物四类景观要素的分类分析,以呼和浩特市金川工业园区城市街道的侧界面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情况为例,就城市街道侧界面景观要素的设计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城市街道侧界面景观设计原则应从整体布局,打造符合地域性特点、空间尺度适宜、文化特色鲜明、生态景观效果良好的城市街道侧界面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3.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为市民提供活动、社交和通勤的开放场所。近年来,街道的空间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整合、剖析现阶段国内街道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步行者视角出发,采用语义分析与街景图片数据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了分段分析。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进行精细化研究,希望为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优化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磊青  孟若希  陈筝 《风景园林》2017,24(10):27-33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其漫游体验价值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资产。本文以虚拟街道的实验方式探讨了迷人街道的2个变量:建筑界面与绿视率对街道体验的影响。我们首先建构了15个虚拟街道模型,由90名大学生使用VR头盔沉浸式体验这些虚拟街道环境,然后回答环境体验相关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界面和绿视率都影响了街道的迷人体验,但是界面影响第一,绿视率第二。从迷人要素顺序排列来看,灰空间界面开敞界面绿视率玻璃界面格栅界面,最了然无趣的是实墙界面。迷人意味着身体参与街道活动的可能,而不仅是视觉探索的趣味。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道空间是行人心理认知的核心 载体,界面虚实关系的不同自然带来空间形态的 差异,据此建立有关街道界面虚实特点的“界面 节奏—心理认知”研究框架。在心理物理学的 理论框架下,结合感受测量原理与空间知觉理 论,得到街道界面节奏的“物理量—心理量”测 算方法。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认知 实验,研究发现街道界面的中断次数、界面空间 的延伸程度是最受行人瞩目的界面节奏特点,据 此构建了频率与幅度参数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可 为城市街道空间与行人心理认知相关研究提供 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泳  许天 《华中建筑》2011,29(12):43-46
新城区的蔓延式扩张引发了城市空间的离散和城市品质的销值.论文首先从城市街道空间的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探讨街道空间品质与沿街建筑界面的关系,然后着重从步行者在街道空间行进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角度分析沿街建筑底层界面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机动化时代背景下人性化街道的设计策略和评估方法.最后,论文以长兴公路段管理...  相似文献   

7.
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街道界面密度是用于表征街道界面围合程度的量化指标。通过分析城市实例,发现街道界面密度与街区建筑密度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街区建筑密度与街廓尺度存在近似负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街道实例,发现街道的密度表征比尺度表征更为有效。结合分析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认为小尺度街廓是形成优秀街道空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街景重构:打造品质活力的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道空间不仅承担着城市的交通功能,也曾经是人们主要的生活与交往空间。它是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及当下市民文化的重要载体。街道空间还体现着城市的特色与活力,影响人们对城市的印象。然而,当今社会缺少对它的关注,导致街道功能混乱、缺少活动空间等问题愈发严重。通过发现城市街道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街景重构五原则,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以及亲身创作实践,指出未来城市街道空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快速发展的高密度城市,人们深感日常生活空间的匮乏,呼唤传统城市那种宜人的活力街道。然而,当人们每天奔波于充满浩荡车流的机动车干道时,不禁要问,人们想要的街道在哪里,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街道?文章从分析城市街道的四个特征为切入点(①适合步行②界面限定③功能支持④日常生活),为当代城市的街道做出明确的定义,指出街道是指适合步行行为的(包括步行交通、购物、休闲等日常生活)并与建筑界面具有耦合关系的线性城市公共空间。这一定义点明街道的本质是人流路径与建筑界面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当代城市机动车干道旁的人行道发展成为具有街道特征的日常生活场,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缺失的成因,指出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要素构成,包括人性化的尺度、连续的街道界面、多样化的功能、多样化的建筑形态风格、人性化的街道设施、安全的街道空间等,以期为塑造有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研究案例,对商业性街道的空间与底层建筑界面特征与步行停留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现场调查与分析,得出了城市级商业街的空间与建筑底层界面的形态特征对街道活动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人行道的宽度和高差是影响各类步行停留活动的关键因子,而且是反向的影响关系;街道底层建筑界面的透明度对于吸引商业性逗留活动具有积极影响,而界面的开敞度对商业活动有反向的影响,但对社会活动有非常强烈的积极影响。最后对商业性街道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中不同街区的"城市角色"扮演着城市的特定历史与文化,是人们了解城市、认知街区、体验生活的主角。成吉思汗大街作为呼和浩特市北部发展主轴,承载着城市重要功能与文化内涵,其空间特征、景观节点、街道界面具有一定特殊性。笔者在研究街道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对成吉思汗东街角色、定位、特征和营造进行具体研究,以阐明特色街区空间认知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深化,各地对于城市街道界面的优化愈加重视。然而在实践领域中,规划设计缺位、难以付诸管理、实施效果欠佳的情况时有发生。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街道设计理论和实践成果,总结街道设计的核心要点及方法,并以兰溪市中心城区重要道路设计项目为例,探讨该理论成果的实践性应用。  相似文献   

14.
希腊米克诺斯镇在气候和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侧界面形成独特的街道空间特点。而四川盆地汉文化地区古镇街道空间具有中国南方特有的地域特征。随着近年来对四川古镇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将米克诺斯街道空间与四川古镇街道空间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建筑墙面、楼梯、阳台、植物等分析侧界面的异同。进而从中理解其中隐藏的不同文化与哲学意义,以地域文化为先导推动四川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筑综合体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建筑类型,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这类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需要很好地凝练城市地域文化、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展现城市人文精神,成为表达城市文化地域特征的空间叙事载体.结合烟台市文化中心和牟平区文化中心两个建成案例,从建筑空间的叙事表达视角出发,探索文化建筑综合体设计中关于人、空间、功能使用之间互动感知的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7,(11)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的空间载体,又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及活力特色的重要场所,而以原住民为活力主体的空间提升是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根本内在动力。文章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理念,通过对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的分析与筛选,构建街道空间活力因子体系,并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从提升空间活力角度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针对特定的城市脉络与建筑特性进行适宜的建筑空间组织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文化建筑更是通过其空间与界面组合来承续城市脉络,从而对人们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结合福建顺昌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分析,从"内与外、雅与俗、艺与技"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与城市的平衡之道,对如何在城市山水环境中组织富有内涵的文化建筑空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街道界面是形成街道空间的物质基础。现有关于街道界面的量化测度参数繁杂多样,亟需总结厘清。文章试从城市形态、空间认知、环境行为等几个研究视角对现有参数进行总结比较,发现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界面密度、贴线率、建筑整齐度、近线率等参数各有其涵义和适用范围。随着空间认知与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进展,国内对于街道界面的研究体现出由“城本视角”到“人本视角”的转变,街道空间的品质及人的体验与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融合城市形态、环境行为、空间认知、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的多维研究框架,对街道界面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发展更为系统的量化测度方法将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仿古街区不仅是发展城市经济、旅游的重要抓手,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古治新街对于串联襄阳文化碎片和传承历史文脉至关重要。本文从空间生产视角分析古治新街发展现状以及与北街之间的"互动",试图探索街道空间生产的一般规律,为今后城市街道空间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相比地面建筑,地下街道存在改造困难、界面压抑等问题,需要更加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和评价。通过对多个城市地下街道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地下街道界面形态的相关数据和类型,建立模型场景并通过VR展开空间认知试验获取相关评价数据,利用Logistics函数模型回归分析地下街道界面形态与空间评价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地下街道视域面积、视觉聚类系数等形态要素与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体验有着较强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