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城市水系规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城市水系规划旨在水系利用与保护、涉水工程协调,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水问题,不同城市的水系规划存在较大差别,而在规划内容上有向全面、复合型水系统规划发展的趋势。基于近10年内我国城市水系规划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城市水系规划的类别与特点,提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原则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开源节流、节能减排、防灾减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雨水作为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对城市雨洪实施有效地控制利用已成为环境、市政、规划、建筑、景观、水利等专业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城市出现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雨水洪涝灾害等严峻问题,党的十八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指导各地建设生态城市,主要内容即构建海绵城市。本文首先通过对海绵城市概念并结合其特点进行介绍,再从各因素来考虑建设海绵城市的适用条件,综合其适用条件的考虑如何更经济地建设海绵城市,最后结合实例来展示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性的解决城市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等多种水问题,该体系的建立以城市绿地系统为主要载体,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依托海绵城市这一理论,探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提出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市政道路的开发建设,原有地表状态被破坏,硬化道路的面积比例逐年增加,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低影响开发(LID)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举措。本文介绍了低影响开发(LID)在市政道路中应用的设计思路、技术措施及需注意的事项。合理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能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6.
王宝强  徐建刚  李勇 《规划师》2009,25(10):72-77
洪涝灾害是影响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态敏感性高、资源短缺、灾害频发、用地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山地城市在城市安全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以福建省连城县城为例,山地城市的总体规划应充分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以此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发展方向、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安排等,为土地利用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从而从土地利用角度确保城市安全。  相似文献   

7.
张哲 《南方建筑》2004,(4):29-31
通过借鉴国外城市滨水地区在的开发建设经验,本次城市设计不仅是一项滨水地区对景观的规划,而且是城市在后工业社会演变,在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如何利用资源(自然与人)的方式及寻求城市新的发展动力过程中的一项战略性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探讨了海绵城市的构建途径与技术,并以河北省迁安市为例,阐述了北方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方案,有助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夏镜朗  崔浩 《中国市政工程》2016,(4):36-40,101,102
"以水定城"提上国家战略层面后,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早在1984年,面对雨洪风险、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恶化的威胁,澳大利亚开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研究,并建立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与美国的低冲击(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SUDS)、德国的分散式雨洪管理(DRWM)相互促进,发展至今。通过梳理水敏性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工作路径、工作内容和研究进展,着重强调水敏性城市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环境效益,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姜月  殷殷  冯爽 《中国市政工程》2016,(4):32-35,101
沈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地势平坦、水资源相对短缺的东北城市。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沈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建设形成蒲河生态廊道、沈阳建筑大学、浑河城市段生态景观带、迎宾路高架桥雨水调蓄系统、沈阳市图书馆、白塔公园等海绵城市成熟片区和示范工程。城市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浑河、蒲河等河流水质已基本恢复四类水体,地下水漏斗面积逐渐减小,为进一步全面建设海绵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不合理造成环境失衡的进一步加剧。当今,建立完整有效地水安全治理显得较为重要。为缓解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用水发展的新观念。由此"海绵城市"理论被提出。文章就"海绵城市"的理论进行分析,对海绵城市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建设思路,提出相对完善的改进意见美味城市理论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1993年1月,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淡水资源短缺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向城市的高度集中,人类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的扰动越来越明显,全球大多数地区和城市都存在缺水的问题。如何使“水的自然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体系,最终实现对水生态的最少扰动、实现水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是全社会、特别是各地建设管理部门必须下大力去研究解决的事。  相似文献   

13.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一种城市设计和雨水管理思路现已逐渐成熟。LID设施无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即可将大部分雨水留在原地,既可以控制雨水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又可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通州区作为北京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将LID设计理念应用于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设计,掀起了城市规划和雨洪控制理念变革的建设热潮。文章从LID的功能分析及试点区实际应用LID类型分析入手,对LID设施的技术集成进行探讨,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选择LID设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城市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强调了"海绵城市"在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保护城市水环境以及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文章以南京市为例,结合南京地理水文特征、排水设施等特点,分析了南京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南京内涝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并从树立生态海绵理念、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体系和发挥政府引领职能4个覆盖从源头到终端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为南京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园林》2019,(10)
<正>适逢雨季,南方多个城市又遭受了洪涝灾害,这又让人想起对海绵城市建设与洪涝灾害问题。"海绵城市"是关于城市雨洪管理和水生态承载功能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支撑的生态型城市。它是运用景观设计学的方法途径,通过给排水中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补充城市洪涝管理及生态净化、地下水补给等综合目标的实现。有报告显示,21世纪的水资源和20世纪的石油一样重要,全球每年有10亿人在遭受缺水的困扰,而我国  相似文献   

16.
嘉兴市是水资源短缺且源水水质较差的地区 ,每到多雨季节因河网水系的调蓄量不足 (仅为 2 .79× 10 8m3 a)而造成大量的雨水外排 (达 16× 10 8m3 a)。为避免淡水资源流失 ,采取较合理的方法是在沿河流域(主河道上 )开挖一些大型人工湖泊。若开挖 2 0 0个表面积约为 1km2 的人工湖 (平均水深以 5m计 ) ,则可增加的调蓄水量为 10× 10 8m3 a。若同时对原河道实施清淤、疏浚 (纵向加深 ) ,则可全面提高水系的调蓄能力 ,改善水质。另外 ,开挖人工湖还具有以下功能 :① 防汛抗旱。提高整个河网调蓄水量的能力 ,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 …  相似文献   

17.
<正>1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状况及特点洪涝灾害在世界范围内是各种自然灾害之中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我国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60%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家GDP的比例是美国的60多倍,日本的8~9倍。近年来,一夜成为泽国的情景在全国多地普遍上演。人们面对城市涝灾反应强烈,实际上是对北京、上海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应对暴雨袭击不给力的不满,更是对这些城市建设规划的不满。中  相似文献   

18.
水系是城市建设的基底和重要资源,由城水、人水关系衍生出的水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漳州市"水城"规划为例,总结水文化建设对水城风貌的重要性,提出并阐释城市风貌视角下水文化景观(载体)建设的实施步骤,即现状分析与水文化挖掘、空间重塑与水文化筛配、载体优化与水文化呈现,控制与引导更具有整体性和可行性的水文化景观分类建设,激活城市现有水体及其文化载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1概述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