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世平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5):91-94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古代园林,其魅力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而这往往是通过其精妙的细部来实现的。就中国古代园林的细部设计和处理展开分析和研究,从细部的界定、细部的层级关系以及细部在中国古代园林中意象、意境、宜人空间、艺术氛围的创造以及景观与功能的结合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细部”在中国古代园林营造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借此找出中国古代园林活力之根源,为今天的风景园林师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一个极佳的楔入点。  相似文献   

2.
杨力行 《中国园林》1997,13(4):28-31
园林界就我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相形之下现代园林的理论却显得不足,是否只要有古代园林艺术就可以替代现代园林文化?倒底应怎样看待对于辉煌的中国古代园林遗产的继承?本文由此而引发出一个议题:古代园林文化向现代之转成。  相似文献   

3.
与现代风景园林先图纸后建造的方式不同,在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过程中,设计者直接面对物质材料与工具,将材料特性与传承的技艺相融合,切身地参与实际建造过程,并在过程中协调材料与设计的矛盾。本文以古代园林中的假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设计者"相石觅宜"与"问石求意"的过程,阐述假山理法中材料与设计的关系,还原古代园林假山的营造方法,为传统园林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丁政宇 《工业建筑》2023,(1):251-252
<正>我国古代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除物质享受外,也会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追求。我国几千年的园林发展史,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其中,传统建筑在园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文人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建筑始终是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依托建筑,园林设计者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赋予园林,使园林拥有生命和思想,具有文化气息,使游览者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  相似文献   

5.
张卫 《中外建筑》1996,(2):25-27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由文人士大夫开拓经营,设计创造,欣赏作用的一种园林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园林反映出其“主人”-文士附层的特点,体现了文士阶层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密切关系,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世界园林史上独特的园林风格,为我们今天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东方园林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除了中国园林外,还有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东亚其他地方的园林,特别是日本的园林。众所周知,古代的日本文化有好多方面是向古代中国学习的,其中园林也同样如此。可是日本也有自己的园林(文化),不完全是照搬照抄中国的,日本园林自成一格。早在公元6世纪,日本就开始来中国学习园林艺术了,后来到了7世纪初,日本的苏我马子奉帝王之命来中国学造园法,回日本后建  相似文献   

7.
两宋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尚存许多不甚清晰、有待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在宋代园林实物遗存罕见、文献材料不成系统的现实情况下,宋画对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史料价值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以宋画《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图像材料为例,指出了其在园林史研究上所具有的关键史料价值,推进了中国古代园林源流和发展脉络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8.
以版画中的园林为题材.讲述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版画中的园林要素,并归纳出不同时期版画题材的变化.以园林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为例分析了各版画中体现的园林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山石鉴赏法及其形成发展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华 《中国园林》2000,16(1):80-84
虽然北宋的米清·李渔等古代文人以及有关近、现代学者对我国园林山石的鉴赏法先后作了不同 程度的探讨与总结,但笔者认为,他们仅仅总结了园林山石鉴赏法的一部分,并且尚未完全探明山石鉴 赏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而,本文在查阅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园林山石鉴 赏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山石的鉴赏法。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4,(8)
作为我国现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窗不仅为人们的居住提供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门窗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门窗艺术在我国具有较深的发展渊源,起源于汉代,兴盛于隋唐。本文通过对我国门窗艺术的兴起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了其在古代园林中的具体作用,对我国古代园林中的门窗艺术特性进行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范式的变革—— 读《多视角下的园林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凯 《风景园林》2008,(4):117-118
对于任何个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该学科的发展史都是应当需要了解的,通过学科史的认识才可以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研究在历史语境中所处的位置,自觉地理解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来源、以及可能的走向。对于园林史,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但这一学科的发展史(即“园林史学史”),无疑也值得每一位园林史研究者所关注。在这方面,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2.
倪丙银  刘翠林 《四川建材》2011,37(6):166-170
中国古代版画中,记载了大量的园林元素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研究古典园林的珍贵资料。本文以版画中的园林为题材,讲述了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过程中的园林要素,并归纳出不同时期版画题材的变化,以园林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为例分析了各版画中体现的园林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前人传于后世的园林,有名曰古代园林、中国民族形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古代园林的时代范围,与史学家划分古代史的时间,自宜对应。古代史的时代下限以爆发鸦片战争的1840年为准,故古代园林时代范围的下限亦应以此年为止。对中国民族形式园林一词,笔者认为,此名易生误解:似乎中国民族文化值得继承者仅其形式而已,其内容则不可取也。其实,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既体现在形式上,更主要的是包涵在其内容中.这于园林亦然,故此名不宜采用。古典园林的时代范围则可延伸至1840年之后,其含义对某些园林亦似确切。但1840年后所建新园中,除旧  相似文献   

14.
中日园林间渊源极深,"借景"可谓显见的共通术语之一,并为《园冶》所极力推赏。介于此,考察了"借景"术语的起源以及在中日园林间的流传,具体比较了"借景"在中日古代文献中的情形以及中日近代园林研究对"借景"的阐释,发现"借景"先于《园冶》肇始并早已传入日本,但在中日古代园林中皆未见多少回响,而近代园林研究则从《园冶》中再发现了借景。进而试图挖掘中日园林关联性的一个方面:中日园林智慧相通,但日本园林自有其鲜明特征,日本园林对"借景"的阐释亦渐受其独特性左右。  相似文献   

15.
贾珺 《建筑师》2022,(4):79-84
乐嘉藻先生于1933 年出版《中国建筑史》,书中包含若干关于古典园林的论述,附有多幅插图。作者在研究过 程中搜集了较多的历史文献,并对北京旧园作了实地考察,书中探讨古代造园思想、设计手法、遗产保护等内容,很有 自己的见解,但同时也在体例、文献、制图、细节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本文结合历史背景,对《中国建筑史》一书中 的园林论述进行分析,总结其主要观点,以期重新探寻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父亲刘敦桢虽然很早就已接触了中国的传统园林,他对园林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依凭着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底蕴和理解,他及时地抓住了这一前人甚少涉及但内涵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通过他的努力开拓和深入钻研,使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埋没已久的盖世瑰宝得以重现光辉,得以重新向世人展示其无穷的魅力.而父亲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也由此登上了新的高峰.父亲刘敦桢留下的大量作品与著作,是珍贵的财富,并希望后人与之一起实现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避暑山庄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能够独树一帜,园林用水之妙,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山庄的园林用水主要有三方面:一、引武烈水入园和疏泉导流。二、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如湖沼、溪流、瀑布。三、水景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张羽新 《古建园林技术》1986,(12):41-43转44
避暑山庄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能够独树一帜,园林用水之妙,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山庄的园林用水主要有三方面:一、引武烈水入园和疏泉导流。二、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如湖沼、溪流、瀑布。三、水景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公园的园林生态文化环境建设上海鲁迅公园林木1922建的穹窿形音乐台一中国的园林历来与文化有不解之缘,其本身也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人们撷取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片叶只枝,但它们原本无不是与高山和丛林连在一起;中国古典...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古代的衙署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鸣  张洁 《中国园林》2003,19(4):72-75
对我国古代衙署园林的分布持点、形制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同时也对衙署园林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进行了深入比较。衙署园林建国缘由多是为了提高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追求环境的生态效益、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结果。对衙署园林起源的分析,将引导我们去寻求当前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与自然环境建设相互协调发展的途径,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