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石油馏分油的氧化产物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皂化,并将所得到的石油羧酸盐活性剂提浓,实验结果表明:用溶剂皂化制备石油羧酸盐活性剂可提高皂化反应的产率,且所得活性剂可提高皂化反应的产率,且所得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也较好;分步皂化不仅可提高石油羧盐产率,还可得到不同亲油、亲水性的活性剂体系,并根据实验需要可将这些活性剂进行复配。甲醇抽提提纯后的氧化烃,经水相皂化后所得活性剂的界面活性较好;用正已烷-异丙醇-水抽  相似文献   

2.
醚羧酸盐及其与石油磺酸盐和碱的复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业飞  赵福麟 《油田化学》1998,15(4):340-343
本文报道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结果。在考察这种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耐温、耐盐、耐钙能力及界面张力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它与石油磺酸盐和碱的复配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复配不仅能大大改善石油磺酸盐的耐盐性能,而且不需添加低分子量的醇即能使复配体系与癸烷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可用于高矿化度地层驱油。加入碱可进一步增强醚羧酸盐/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石油羧酸盐与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该复配体系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和弱碱浓度范围内均能形成超低的界面张力,重烷基苯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比例一般在3~4∶1。石油磺酸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表面活性剂,在与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中,一般复配比例为重烷基苯磺酸盐∶石油磺酸盐=1∶1或2∶1。由东北石油大学研制合成的甜菜碱型表活剂在弱碱和无碱情况下都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4.
石油羧酸盐和多种烷基苯磺酸盐均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复配体系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的表活剂浓度及碱范围比仅用烷基苯磺酸盐的体系大为拓宽.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复配体系可以较快地达到初始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有利;石油羧酸盐和烷基笨磺酸盐复配体系可在弱碱或无碱条件下和大庆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由于石油羧酸盐价廉且原料易得,复配体系中石油羧酸盐商品占主要重量分数,因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石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吸附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静态吸附法研究了石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在岩心上的吸附损失,讨论了电解质浓度,离子强度及表面活性剂的一次抽提液与二次抽提液的复配对石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吸附量的影响,分析了碱/石油羧酸盐/聚合物(HPAM)三元复合体系中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对羧酸根离子吸附的贡献。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随着电解质的浓度及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三元复合体系中石油羧酸盐的吸附量远远低于表面活性剂单独作用时的吸附量,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求石油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后产生协同效应的机理,选出直链和支链的石油磺酸盐与石油羟酸盐复配,并测定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研究复配后的界面活性。发现直链的石油磺酸盐复体系要优于支链的碘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由此讨论了复配效果和石油磺酸盐,石油羧酸盐分子结构及亲水亲油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表面出很好的复配效应,而支链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驱油用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阴离子-非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和双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3类驱油用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阴离子-非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和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是具有良好应有前景的高温、高盐油藏用表面活性剂,而且通过与石油磺酸盐和羧酸盐等廉价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使用,可以降低驱油成本。  相似文献   

8.
复配表面活性剂对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石油羧酸盐与不同磺酸盐的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测定了复配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量。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优于单一的磺酸盐体系。将少量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可使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碱度范围拓宽,初始界面张力变低。复配表面活性荆吸附过程中羧酸盐起到了牺牲剂作用,降低了磺酸盐的吸附损失,复配体系的这些特点对提高驱油效率很有利。  相似文献   

9.
混合溶液中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石油羧本盐与磺酸盐在不同酸碱性条件下不同的存在形式,研究并建立了石油羧酸盐-磺酸盐复配体系中两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方法,即分步滴定的方法,用溴甲酚绿碱性分相滴定法测定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总含量,用百里酚蓝-次甲基蓝酸性分相滴定法测定体系中磺酸盐的含量,从总含量中扣除磺酸盐的含量即为羧酸盐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可靠性强,已成功运用于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体系中无机盐和聚合物的存在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石油羧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体系的性能特征,考察了石油羧酸盐和烷基苯磺酸盐形成的混合胶束(超分子结构)对复配体系界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的差别使石油羧酸盐分子和烷基苯磺酸盐分子在油水界面上插入深度不同,由于距离拉开而减少了极性基团间的斥力,因而混合胶束排列得较紧密,界面吸附增加,界面活性比单剂好。此结构特点对复配体系界面活性的影响体现在:复配体系能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矿化度范围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在0.6%数1.2%弱碱(Na2CO3)下有优良的界面活性,避免了强碱(Na OH)对地层的伤害;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所需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可以降低驱油剂成本;在和油粒接触后可较快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过程有利。复配体系在强碱、弱碱、无碱情况下的界面活性均较好。和石油羧酸盐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烷基苯磺酸盐应是直链分子结构,才能形成较紧密的混合胶束,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  相似文献   

11.
驱油剂石油羧酸盐的研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研究用大庆原油的几种馏份油为原料通过汽相氧化制备驱油剂石油羧酸盐。该驱油剂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界面活性好。作者在活性剂制备中发展了一种“二次抽提”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该种驱油剂的界面活性。  相似文献   

12.
石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静吸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基础上,探讨了石油羧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静吸附量随液固比、时间、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规律及机理,研究了电解质对吸附等温线的影响,指出了活性在油砂上最大吸附损失的学浓度界限。  相似文献   

13.
不同成因类型的盆地、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的地层堆叠样式、层序构成和界面特征均不尽相同,进而影响到其中的生储盖层的分布和配置关系,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引入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中有助于静态要素的研究与分析。层序地层学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预测烃源岩和储集层产出层位,圈定其分布范围;预测油气藏组合类型;追踪油气圈闭中的生储盖组合、油气疏导层及进行油气运移途径、方式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石油企业的生产特点与相关因素,对技术进步计算模型即索洛生产函数的参数进行了调整。并用调整后的模型推导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计算式对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所属的19个油田进行了测算,其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新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天然混合羧酸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干佐  沈强  郑立强  毛宏志 《油田化学》1999,16(1):57-59,63
本文是一篇专论,介绍了天然混合羧酸盐的原料(油脂下脚料)界面活性及抗二价离子的能力,简述了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筛选方法,介绍了针对我国不同酸值原油研制的含天然混合羧酸盐的3个ASP曲型配方。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增长的热点地区之一,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多类型次生成藏”的油气聚集特征。通过应用叠合盆地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首次系统解剖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提出盆地历史上发育了三期前陆盆地,其演化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意义。盆地叠合样式控制了油气的富集:①油气沿继承延变型的古隆起构造凸起部位聚集;②断裂对油气聚集的穿越式改造扩大了油气分布范围,增加了含油层系分布,造成了不同油气的混生成藏,同时也使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化;③不整合的间断变革使得其上的底砾岩和下面的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④早白垩世早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下的储盖组合是中浅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层系。  相似文献   

17.
新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天然混合羧酸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是一篇专论,介绍了天然混合羧酸盐的原料(油脂下脚料),界面活性及抗二价离子的能力,简述了ASP三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筛选方法,介绍了针对我国不同酸值原油研制的含天然混合羧酸盐的3个ASP典型配方。  相似文献   

18.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Development of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the UK"(1987). Editor: M.J. Robinson.
"The Athabasca oil sands: Northern Resource Exploration 1875–1951", by B. G. Ferguson.
"Fundamentals ofpetroleum maps": by D.P. McElroy.
"Profession: Geologue petrolier", by AIain Perrodon.
"Principles ofphysical sedimentology", by J.R.L. All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