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外滩十五号甲地块建筑方案设计为例,从旧建筑改变、分析外滩天际轮廓线入手,提出新建建筑外观的简洁和谐、景观的巧妙因借、合理利用夹缝间等设计理念,探讨了关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及新老建筑相容共生的设计课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了四个角度来解读外滩2号——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以时间为序,回溯了历史上英商上海总会的建筑艺术价值与社会人文价值;以两座华尔道夫酒店,对应纽约与上海两座城市的关联;以建筑与设计为线索,展现了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的空间轴线关系;以设计细节的分析,展现了酒店设计的主题内容与逻辑系统。文章试图以另一种诠释来剖析历史建筑作品的生命与设计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议题: 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催生着不断涌现的城市与建筑的更新,无论是有历史价值的还是没有历史价值的衰落城市区块或旧建筑,天始在这个潮流中被重新界定身份,城市中非常平淡的部分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那些快要被遗忘和抛弃的空间重新介入到城市生活中,有些成为新的艺术时尚基地,历史似乎被再次制造。  相似文献   

4.
Visus意大利餐厅由Giromondo和Indigo酒吧组成,坐落于上海外滩6号顶楼。 外滩6号,这座哥特复兴式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原为中国通商银行(盛宣怀创办的国内首家商业银行),于1897年竣工,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经过整修之后,它的神秘感和尊严感豁然显现,有力衬托了Visus意大利餐厅的魅惑和尊贵的气质。  相似文献   

5.
沈咏 《建筑施工》2013,35(1):58-59
以上海外滩源33号工程为例,探索出一套针对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与开发技术,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它的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使老建筑焕然一新。这些修缮技术对近代历史保护建筑修复改建项目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旧改中的上海建筑及其都市历史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上世纪晚期以来都市巨构化和高层化为背景,旧区改造为主线.结合里弄,外滩、旧工业区等典型案例,探讨历史空间的再生问题,分析旧改中商业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矛盾与化解途径,并对上海建筑演进中的都市历史语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没有比外滩更能代表上海的地方了——20世纪初的辉煌和21世纪更加炫目的辉煌隔江相望,建筑,作为一种强势而持久的视觉语言,影响了不只是一代人的审美体验。在外滩6号——外滩最古老的建筑的3楼,一家餐厅正静静地吐纳着浦江两岸的气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尊重着地域文脉与历史,表达着在当今这个时代对曾经有过的精致生活的追忆和对今后生活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东京CLASKA     
新概念酒店CLASKA,位于日本东京个性家具店汇集的流行地区目黑区,酒店开业伊始便成为了东京时尚界的新话题。如果你对建筑界的流行趋势够敏感,你应该听过像上海的“外滩3号”、“外滩18号”等建筑作品,同这些建筑作品相似的是,CLASKA的设计也同样基于“旧建筑再利用”的理念。C  相似文献   

9.
“洛克外滩源”7号楼,位于外滩源地区总体规划的基地中,看起来好像是美丰银行的延续。“洛克外滩源”7号,位于一个历史街区的末端,将成为沿圆明园路的一排传统建筑中的一部分。基于已建成的部分,美丰银行将被整合到新的基础结构当中,之上的新楼层将采用现有的立面。这个项目也因此成为一项城市修补的工程,而不是一个建立新的具有鲜明可识别性标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建筑文化的适应性再利用热潮的影响下,许多城市空间被商品化(被改造成消费空间),其中不乏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空间。以杭州湖滨和宁波老外滩两个都市改造项目为实例.探讨了有关城市旧地段的复兴:消费主义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说明在此背景下.城市里一些衰败的空间可以通过商品化改造(一种适应性再利用),以达到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西班牙建筑师恩瑞克·米拉雷斯的这 个方案中,重新发现这个新古典建筑室内环 境的价值成为概念的出发点。建筑师试图重 新挖掘被日常事务掩盖下的逐渐被人们遗忘 的建筑本身的历史财富。建筑方案最初作为 不同市政厅的聚集物,保留河岸一侧的纪念 性并创造市政厅与建筑背面新广场更加开放 和友好的关系。决定拆除后侧的砖石建筑并 允许新建筑采用居住建筑的品质。这样,新古 典建筑成为组成街道和广场的一种纪念性标 志。当建筑的门打开的时候,它成为城市公共 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平行于旁边的市场,并有 与街道两侧建筑同样的尺度。1930年对建筑 的立面保护是为了定义旁边市场的历史性, 同时向新广场过渡。 建筑的纪念性部分将安置在一层展示, 建筑师保留了旧建筑中主要的墙和房间。新 市政厅部分为新建筑,但它的尺度与中世纪 大厅很相近,屋顶采光创造了一种新的室内 气氛。通过新入口的楼梯,人们可以直接达到 那里。大部分办公室布置在新建筑的一翼,所  相似文献   

12.
<正>这间餐厅位于上海外滩22号,主营创意亚洲料理。餐厅所在建筑始建于1906年,毗连十六铺码头,是一栋典型的折中主义历史建筑。修缮后的外滩22号以其特有的红砖立面在外滩建筑群中独树一帜,仿佛女子着一袭红裙,极具韵味。介于餐厅的建筑背景是西方建筑形式与东方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业主期望能在贰千金内部延续东西一统的精神韵味,于是邀请了扎根上海的法国设计师Thomas Dariel操刀室内设计,发挥其擅长  相似文献   

13.
何涛 《时代建筑》1995,(2):27-27
上海建设银行大厦设计构思何涛上海的外滩那些本世纪上半叶的建筑精粹完整地保留至今,其气势、严谨、细部均令今人叹为观止,以至于它们一直被看作上海的象征。但是时至今日,随着建筑技术、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创造一个新外滩的形象已成为上海人的梦想。南外滩是老外滩...  相似文献   

14.
5年前我们曾经以“建筑再利用”为题探讨了当时中国萌动着的城市与建筑更新改造的主题。当时光转瞬,我们再次关注旧建筑的何去何从时,我们发现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到几乎没有历史层面意义的普通旧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原本不被关注的旧建筑,如产业建筑在更新中被重新定义,转而成为艺术时尚的基地。旧建筑价值被发现或被赋予新的内容,历史似乎被再次制造,其间所引发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探讨是必然的,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多元的。本期希望给予一个讨论的平台,从一些可能的角度, 呈现当前中国旧建筑再生的图景,抛砖引玉式的探讨其间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海峰 《建筑施工》2011,33(5):417-418
]在建筑施工领域中,时保护性历史建筑修缮的总体原则是"修旧如旧".为此,结合上海外滩源33号项目3#楼修缮工程,详细介绍了依照该原则修缮的关键施工技术.实践证明,该原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外滩临江历史界面的风景线中,有一栋悄然“变脸”的历史老大楼,它就是位于中山东一路9号的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三年前,当这栋建筑开始施工时,还是一副灰蒙蒙的旧厂房般面容,现在已经以红砖墙和古典柱廊的形象出现在们面前了。大楼建于1901年,由于清政府扶植民族工商业的背景,这座楼房实为“洋务运动”后对中国最具象征性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保利广场位于上海浦东黄浦江畔,与外滩隔江相望,其轮廓构成了中央商务区天际线的延长部分。这里视野宽阔,可将外滩北侧,西面的浦东标志性建筑和东面的杨浦大桥尽收眼底,而建筑的形态和布局也以此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黄成豪  张炯 《华中建筑》2011,29(5):137-141
该文以上海外滩179号地块的个案研究为例。提出地块内建筑与环境的现存问题,并分析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与措施;构想将地块打造成高智青年人才汇聚的创意产业园,从建筑功能、空间与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更新措施,为将来179号地块和相邻地块内建筑保护与更新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兴田 《新建筑》2011,(5):66-67
尊重既存旧建筑的特殊历史意义,将其改造成具有新时代内容和功能的新建筑。整个设计过程因果倒置,逆势而就,用当代创作思维和技术手法,找回旧建筑的空间价值和精神价值,是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上篇从外滩33号介绍到外滩15号,这些建筑都经历了外滩从19世纪中下叶到20世纪初期的阶段.这是外滩建筑形式与风格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从低矮的2~3层发展到5~6层,从砖木结构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建筑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阶段.接下来要讲的外滩建筑无论从高度还是从面积上都有了更多的超越,多数都依据古典建筑艺术法则来设计,比例适当,尺度宜人,立面多为三段式,以柱式作为外立面的装饰,细部设计采用巴洛克风格的处理手法.每个建筑都各有特色,令人们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