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针对辽河曙光稠油乳状液粘度大、破乳难、破乳温度高等问题,以曙光稠油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出沥青质和胶质,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其主要官能团,考察沥青质和胶质对稠油乳状液粘度及破乳效果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含量胶质、沥青质对稠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证实,沥青质比胶质含有羟基多,分子间氢键作用强烈,更容易造成原油粘稠。随着叫(胶质)、训(沥青质)升高,稠油乳状液脱水率降低,w(沥青质)超过2.1%,或w(胶质)超过32%时,稠油乳状液的破乳十分困难。w(胶质)、w(沥青质)的增高会使破乳剂水溶液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增大,w(沥青质)增加0.7%比叫(胶质)增加7%原油的界面张力升高还要大,所以训(沥青质)的增加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阴离子对稠油乳液破乳的影响,及对乳液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Br-能大幅度提高破乳效果,脱水率达到98%;Cl-次之;HCO3-使乳化程度加大,乳液黏度增大。Br-使稠油与水的界面张力远低于Cl-和HCO3-,界面张力和黏度都是影响破乳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油包水乳状液的微观特性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采出液破乳难度、减小管线运输负担,有必要弄清楚乳状液的微观特性。影响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四部分:乳滴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乳状液界面张力,界面膜性质和界面剪切黏度。阐述了影响乳滴大小、形状、分布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的测量方法;报告了油包水乳状液界面张力大小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界面膜的分子密度与机械强度对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乳状液界面剪切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界面剪切黏度的研究现状作出评述,并介绍了测量界面剪切黏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稠油乳状液的处理领域,化学破乳已经被广泛应用。对四种交联环氧乙烷(EO)和环氧丙烷(PO)破乳的剂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破乳剂脱水效率测定,界面张力的动态测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交联破乳剂的性能与其主体化学结构、环氧支链数直接相关,双亲性嵌段共聚破乳剂在提高脱水效率的同时,对乳状液的界面张力、屈服应力均会有显著影响,随着破乳剂用量加大,乳状液中胶质与水分的比重升高,部分乳状液中的基团开始聚集,限制乳状液中液滴的流动,利于破乳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将尚店油田稠油配成不同含水率的稠油乳状液,利用黏度法研究了含水率与乳状液类型的关系,得到了含水率在60%左右时体系从W/O型转变为O/W型,此含水率时乳状液黏度达到最大值,对于综合含水为55%的尚店油田稠油乳状液,其黏度达到10 206 mPa.s。根据黏度、界面张力等实验数据,结合稳定性分析等微观分析方法研究了破乳剂SD-1的降黏效果及降黏机理,结果表明:SD-1质量浓度为0.10 g.L-1时,降黏率可达82.1%;破乳剂的加入加速了稠油乳状液中水滴的聚并沉降从而引起了稠油乳状液的反相,导致脱出水成为连续相,油分散或包裹在水中,从而使体系黏度大大降低。现场试验采用机械式井口自动点滴加药方法,实施井筒降黏19井次,降黏率达到75.7%,节约费用54%。  相似文献   

6.
本文进行了膨润土与硫酸的反应特性实验研究,考察了膨润土中Ca^2+、Mg^2+、K^+、Na^+、Al^3+离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溶出特征。结果表明:膨润土中不同位置的阳离子溶出特征不同.层间阳离子溶出属一般的物理交换变化,不涉及化学键的断裂,温度的变化对其溶出量无影响;结构中的阳离子的溶出实质是化学变化过程.受溶解反应活化能的控制,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离子的溶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瓶试法考察了直链型、支链型及超支化型聚醚破乳剂及其与阳离子反相破乳剂协同作用对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支化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与阳离子反相破乳剂协同作用对模拟疏水缔合聚合物驱乳状液有良好的破乳效果,随着聚醚破乳剂分子结构中环氧乙烷(EO)数增加,破乳效果增强,破乳剂最佳的EO/PO质量比为1/1。聚酰胺-胺聚醚破乳剂能显著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模量,表明该破乳剂分子易于在油水界面吸附,并破坏原乳状液界面膜的强度,从而有利于破乳。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简要分析了破乳剂的破乳机理。选择两种常用的原油破乳剂进行试验,研究了温度和p H值对乳状液脱稳和脱水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原油乳状液破乳脱稳有显著影响,一般情况下脱水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非绝对,温度的影响因破乳剂的不同而异。p H值会通过影响油水界面张力影响破乳脱水效率,当p H趋于中性时油水界面张力趋大、乳状液的稳定性趋弱,此时破乳脱水效果趋好。  相似文献   

9.
乳状液稳定性对于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性过强会导致采出液破乳困难;稳定性过弱,乳状液会很快破乳,使复合驱油体系波及体积受到影响。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无机盐对新疆油田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盐可以加速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破乳,特别是二价阳离子,能将破乳率提高1倍以上;阴离子的种类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较弱。无机盐对乳状液破乳效率的影响与离子价态和Zeta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管道运输是油品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稠油乳状液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对运输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油水比、乳化温度、分散相粒径、化学添加剂、界面电荷等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影响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稠油乳状液分散性粒径的大小、界面张力和油水界面膜的性质。分析了平均粒径、界面张力和油水界面膜性质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探究了使其稳定的机理和影响平均粒径、界面张力、油水界面膜性质的因素,并对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慧  程丽华  王平  谢颖  赵德智 《陕西化工》2012,(8):1434-1438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法,归纳了各种方法的破乳机理和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各种技术的应用特点,为其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pH值、Ca^2+、Mg^2+对煤泥颗粒zeta电位的影响,研究了煤泥水溶液化学环境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胜利孤岛注聚原油破乳剂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孤岛注聚原油乳状液破乳为目的,通过瓶试法和界面性质的测定,筛选了多种类型的原油破乳剂,考察了破乳剂质量浓度、聚合物和原油组分对破乳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机理。结果表明,破乳剂BF-069质量浓度在100mg/L,50℃条件下,脱水率达到70%以上,现场温度稍微升高,脱水率达到85%左右,破乳剂BF-069已在胜利油田应用,现场使用效果良好;聚合物质量浓度在50mg/L时,原油乳状液最难破乳;原油中不同组分对破乳效果的影响不同,油水界面性质的测定表明,胶质和沥青质是影响原油破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叶萱  冯化成 《世界农药》2013,35(4):27-29,39
除草剂的药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作为溶剂水的质量就是一要素,如硬水中钙、镁等金属阳离子,而含有锰、锌等金属阳离子的叶肥也会有影响,它们会对一些除草剂的防效有一定的减弱作用。硫酸铵是传统化肥,它可以增加一些除草剂的防除效果,而且可以减弱金属阳离子和锰、锌叶肥对除草剂除草活性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开发了一种复合型水性涂料防腐剂,不合Ca^2+,Mg^2+,Cu^2+,不会引起涂料结块沉淀。  相似文献   

16.
文南油田文72块沙三中油井的盐垢现象严重,成份分析表明其化学组成以Na^+为主,含有少量的Ca^2+,Mg^2+,HCO3^-等离子。通过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FAP和KFN有机防盐剂表明:化学防盐工艺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见效快。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种改进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滴定方法检测硫酸根离子浓度,可以同时消除钙、镁及碳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等的干扰。该方法操作简单,适用范围较广,分析结果准确度高,是一种经典的容量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In polymer flooding, the residual polymer in the produced fluid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crude oil emulsion, thereby negatively affecting the demulsification process. Therefore, a polymer that has no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crude oil emulsion is required. Herein, a polymerizable monomer with a demulsification function (MD) was synthesized and then copolymerized with acrylamide, acrylic acid, and 2-acrylamide-2-methylpropane sulfonic acid to prepare a novel copolymer (self-demulsifying polymer, PDM). The dissolution time, solution viscosity, shear resistance, static adsorption on quartz sand, and the effect on the crude oil emulsion stability of PDM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regular polyacrylamide (PA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owing to the steric hindrance effect of MD,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PDM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AM. Both polymers exhibited satisfactory solubility, solution viscosity, shear resistance, and static adsorption,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olymer for use in oil displacement. However, in contrast to PAM, PDM had no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rude oil emulsion stabil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creased crude oil emulsion stability in polymer flooding.  相似文献   

19.
王金明 《氯碱工业》2012,48(7):6-11
介绍了均粒螯合树脂的制备、性能,阐述了其应用于二次盐水精制中对Ca2+、Mg2+等金属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和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