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QT的能量比法地震波初至拾取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能量比法拾取地震波初至的基本思路为:在初至到来之前地震波的振幅很小,而在初至到来之后,其振幅增加到很大,因此在初至附近的两时窗内的能量比值会很大,只要找到地震道上能量比的最大值点,此点对应的时间即为初至时间。本文在Linux工作环境下,以QT为开发平台,利用能量比法实现了SEG Y格式地震文件的读取,并以共炮点、共接收点和共炮检距的方式对初至时间进行交互式自动采集与检验校正,提高了初至拾取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2.
地震记录具有大量的折射初至信息,分析在共炮点域和共检波点域的地面覆盖次数,不同类型的三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具有不同的地面覆盖次数。覆盖次数也反映了该点拾取的初至时间的大小、分布范围及拾取的次数。覆盖次数越高,则该点拾取的折射层的初至时间(浅层、深层的折射层)道数多,有利折射静校正的分层和速度分析的精度和统计效应,使获取的折射静校正的降速层V1和高速层V2更加准确,更加接近和符合低降速层的地层变化规律。通过三种观测系统的比较,如果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静校正问题,少不了初至折射静校正的分析。因为它具有成本低的特点。通过炮点、检波点地面覆盖次数分析,在地震勘探设计时,宽方位观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役盖次数,应当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复杂地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重点勘探区域的地震地质条件大都较为复杂 ,所获地震记录 (尤其在构造主体部位 )的信噪比低 ,各种干扰发育 ,采用单纯的时间域和共炮点域的信噪分离方法 ,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从分析原始记录干扰波的特点入手 ,在基本解决了静校正问题的前提下 ,阐述了在共炮点域、共检波点域、共 CMP域联合去噪的方法 ,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射线束偏移虽是一类灵活、高效且精度较高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可实现陡倾地层和多波至成像,但传统的高斯束偏移将所有反射能量沿等时面投影到地下空间,对τ-p域中的所有同相轴进行偏移成像,带来巨大计算量、偏移噪声及偏移假象。作为高斯束偏移的一种改进,控制束偏移在τ-p域选取优势能量同相轴做偏移,能显著提高计算效率,降低偏移噪声;然而控制束偏移方法大多只利用了检波点处的水平慢度信息。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充分利用炮点和检波点水平慢度信息的数据驱动控制束偏移方法。即首先分别对局部共检波点道集和共炮点道集进行倾斜叠加,再利用相干分析拾取炮点和检波点水平慢度信息,然后依据设计的偏移质量指示因子筛选拾取的同相轴,最后对所选取同相轴进行成像。与传统高斯束偏移方法相比,数据驱动的控制束偏移方法对偏移噪声和偏移假象的压制更彻底,对低信噪比数据成像具有显著优势。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中东某稀疏三维工区表层条件复杂,工区中部折射层不稳定且部分缺失,工区东部有一地表异常区带,模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该区的静校正问题。将二维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技术推广应用到该区三维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该技术在共炮点叠加剖面和共接收点叠加剖面而不是在CDP叠加剖面上拾取成像层位,适合于CDP覆盖次数低的稀疏三维。由于对拾取的参考模型层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使用该方法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时,参考模型层位的拾取必须有解释人员的参与和认可。  相似文献   

6.
复杂山前带表层结构在纵、横向上变化剧烈,单炮能量弱,背景噪声发育,信噪比低,地震初至难以准确拾取.为了提高初至拾取精度及效率,针对单炮初至难以准确识别及初至拾取范围不明确等问题,开展波动方程正演、可控震源预处理及不同初至范围层析反演分析等方面工作.结果 表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指导地震单炮的初至拾取,可以避免初至漏拾...  相似文献   

7.
静校正是起伏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 其精度依赖于初至拾取的准确性, 但低信噪比往往导致初至难以被准确地判别与拾取。折射波干涉法可以提高初至折射波的信噪比, 本文在原干涉法的基础上做了三点改进: 通过引入反向互相关函数解决近道地震记录叠加次数低的问题; 分析干涉法产生“假事件”的原因, 并针对互相关扭曲波形产生的“假事件”, 应用子波整形对其进行压制; 在处理实际三维地震资料时, 由于可用于干涉法的炮检点组合数较少导致叠加次数较少, 引入检波点域干涉法, 增加所有道的叠加次数。合成地震记录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均验证了本文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委内瑞拉探区为盐丘、刺穿、逆冲构造发育的复杂构造区,共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被认为是复杂构造区地震偏移成像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该技术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利用单程波波动方程,分别从炮点和检波点对波场进行向下延拓;第二步为成像调整,即在每一个成像点上,对延拓得到的连续的检波点和炮点波场进行相关处理。共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不足之处是高频成分损失较多,造成剖面的相干性较强。偏移背景较差。本文分析了共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参数试验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强相干背景、CPU计算能力、对地震资料的振幅补偿精度要求更高等因素影响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文中认为可在偏移耗时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选择较大输入频率范围,能够改善偏移背景。实例分析表明,在构造复杂地区。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要好于叠前时间偏移,共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要好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相似文献   

9.
 以椭圆展开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炮点道集数据的速度分析方法,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分析流程;通过选定速度范围,采用椭圆展开并相干叠加的方法,利用共炮点道集求取每一速度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对得到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进行选排形成共法向出射点速度谱,按照能量最大准则确定每一个法向出射点的速度;进而利用拾取的速度求取真正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该速度分析方法无需预先抽取速度分析道集,避免了常规速度分析中共反射点弥散的问题。模型试算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深度域层速度场是叠前深度偏移最重要的参数,直接决定了偏移成像的精度。传统层析速度建模方法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利用Dix公式或基于层位约束的Dix公式生成初始层速度模型,然后利用炮检距域道集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层析迭代,最后利用网格层析方法局部修饰速度模型。本文改进了传统层析速度建模流程:首先利用炮域波动方程相干反演方法建立初始速度模型,再利用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进行层析迭代,最后利用基于层位约束的网格层析方法局部修饰速度模型。渤海M区块三维实际数据试算证明本文对层析速度建模流程的改进是有效的,改进后的新流程可以大幅提高层速度场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两步法预测反褶积在压制变周期鸣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滩浅海地区,由海底地形起伏引起的变周期鸣震是影响资料品质的主要干扰因素,已有的压制海底鸣震的方法,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能达到完全消除资料上鸣震干扰的目的。为此,提出了两步法预测反褶积,该方法分别从共炮点域和共检波点域对海底鸣震进行压制,可以有效地消除鸣震对资料的影响。讨论了变周期鸣震的形成机制,论述了两步法预测反褶积压制变周期海底鸣震的方法原理,在山东半岛北部渤海海域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两步法预测反褶积可以很好地压制变周期鸣震干扰,突出有效反射,提高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一种成像空间域走时层析速度反演方法,利用波动方程双平方根算子叠前深度偏移提取的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s)作为速度分析道集,并基于剩余曲率自动拟合策略获取高精度的走时差。文中不仅给出ADCIGs道集剩余曲率自动拟合拾取的主要思路,而且给出成像空间域层析反演的实现。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和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3.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提取与叠加成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共成像点道集的速度分析是速度分析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共成像点道集有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炮域共成像点道集和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等。在复杂地区,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和炮域共成像点道集存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假象,而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个问题。首先分析了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特性,讨论了如何较准确地提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然后分别利用单平方根算子和双平方根算子波动方程偏移方法提取了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接下来应用插值法将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投影到角度域,生成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最后进行了角度域叠加成像。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与常规波动方程偏移方法相比,角度域叠加成像能够改善局部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一种统一的二维和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地震数据处理按照炮点和检波点排列关系的不同分成2维、2.5维、弯线或3维情形。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层析成象法,这种方法能克服这些几何排列中的难点,从拾取的初至时间中提供稳定的静校正解。我们还指出,初至拾取包括短波长和长波长地表静校正量。方程的解通过应用加权最小平方法及共轭梯度法,求解一系列广义地表一致性延迟时间方程得到。在迭代过程中,对每个初至拾取都要进行估算,以确保它与最小平方解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油气地球物理》2014,(1):58-62
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实用化的成像算法,特别在稀疏炮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采集的数据成像中非常有效。本文将偏移距定义为叠前偏移中下行震源波场和上行接收点波场之间的位移,在偏移过程中提取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利用最早应用于炮—检偏移的径向记录道映射方法,将偏移距域道集转换到角度域。计算过程包括多偏移距成像和炮—检点坐标系向中心点坐标系的转换。该方法能够在炮集偏移过程中生成随角度变化的反射波成像结果,但在稀疏炮集观测系统下,共成像道集的质量仍会受到炮点假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如今中国境内可控震源勘探作业大多采用扫描信号与地震仪器接收信号进行互相关方式获取共炮点道集数据,这一过程通常在野外地震仪器系统上通过硬件完成。对于互相关单炮记录,相关噪声的存在降低了初至波的信噪比,需对单炮记录进行最小相位化处理后拾取初至时间;采用扫描信号或地面力信号对振动记录做反褶积处理,能改善初至波信噪比,使初至起跳更加干脆,从而可提高初至时间拾取精度和静校正精度。在低信噪比地区,宜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拾取初至,通过改变显示方式等改善初至起跳效果,以提高初至拾取精度和静校正精度。  相似文献   

17.
在“Kirchhoff”(即加权绕射叠加)叠前偏移中,可以把整个绕射面范围内的求和看作是由偏移共炮点、共接收点或共炮检距道集估算的反射系数。平均反射系数的最佳加权应该以Bleistein等人(2001年)的β共炮检距加权为基础。通过比较,β共炮点和接收点加权虽然对单个道集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8.
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方法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地区的表层结构往往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的静校正问题是困扰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难题,甚至成为制约资料品质提高的瓶颈。研究工区内,由于广泛分布冲沟、悬崖等特殊地表,使得资料处理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静校正问题。根据该区的资料特点和表层结构特点,提出了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方法,通过共炮点叠加剖面和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直接求取高程静校正的修正量,成功地解决了该区存在的复杂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常常发现野外观测系统不准,其后果极为严重。为了避免重复施工,改善处理效果,笔者在IBM3081系统上编制了利用初至波对野外观测系统进行检验和校正的程序。文中介绍了两种校正方法:其一是只作炮检距校正。根据工区的小折射、井口时间、反射记录等资料提供一条或几条比较准确的初至时距曲线,作为标准曲线,然后将从实际共炮点道集中拾取的初至曲线与标准初至时距曲线相比较,确定出实际初至曲线所对应的炮检距,并对各个地震道的空间属性进行修改。对某三维工区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效果良好。其二是先用迭代方法加误差约束条件计算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然后计算炮检距,再进行校正。这种校正处理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实验表明,对于观测系统误差较大的数据,不宜作坐标计算,只作炮检距校正尚可完成部分校正。处理中要根据数据的性质选取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速度替换与波场延拓速度场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共中心点一半炮检距域中,利用波动方程的叠前双平方根算子,实现了炮点及检波点分层向下延拓。通过使用替换速度替换上覆地层速度,消除了背景速度对地层成像的影响,达到了提高深层地震资料处理质量的目的。利用叠前双平方根算子,将炮点和检波点波场向下延拓,并进行逐层剥离、速度场重建,消除了上覆地层对速度的影响,提高了速度分析的精度,为叠前偏移成像提供了可靠的速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