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在文献[1]中提出的液膜体系界面状态方程的基础上,考虑了载体对乳状液-水相间界面张力的影响,发现膜相中载体的存在会使得界面张力降低,说明载体能够吸附于界面并同表面活性剂发生界面上的“竞争吸附”,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液膜体系界面状态方程,利用该方程可使界面张力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Langmuir等温吸附式的基础上,利用“有效浓度”的概念,推导出乳化液膜体系的界面状态方程,进一步探讨了乳化液膜体系乳化溶胀与表面活性剂本身的及界面吸附状态的关系,所提出的界面状态方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乳化液膜体系扩散传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学府膜性的溶胀,膜破裂等现象对传质过程所造成的影响,建立了综合反映渗透溶胀、膜破裂影响的扩散传质模型。这种数学模型与实际萃取情况更为相符,采用了有限差分法对于该复杂模型进行求解。传质模型中考虑了乳状液滴外相边界层、表面活性剂层对传质过程的阻力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更为吻合,从而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霉菌培养新方法—膜液界面培养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日本学者Ogawa等人所建立的一种培养霉菌的新方法--膜液界面培养法。该方法是在一简便的培养装置中,利用一层多孔膜作为分隔,让霉菌生长在膜表面上,与空气充分接触,而膜的另一面则与液体培养基接触,目的产物透过膜孔积累于培养液中。应用该方法培养米曲霉产生中性蛋白酶和曲酸,实验结果表明,其目的产物形成量明显高于常规的摇瓶培养法,并且,通过定时更换培养基而无须重新接种即可进行长期培养,分批积累与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气液平衡的克拉佩龙(B.P.E.Clapeyron)方程,导出了纯液体物质在气液平衡时的状态方程。该方程可用于液体在不同平衡温度、压力下的摩尔体积(或密度)计算。  相似文献   

6.
固体表面上液氮膜的界面张力与间隙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表面热力学原理,本文导出从无孔固体吸附氮气的等温线计算其表面上吸附生成的液氮膜界面张力方程式;还导出计算固体中圆筒形间隙孔径方程式。计算结果表明:在77.3K,绝大多数无孔固体表面上吸附液氮膜的界面张力与液氮的界面张力相差很大;本文方法计算出固体中圆筒形间隙孔径比用Kelvin公式计算结果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用PRSV状态方程及Wong-Sandler混合规则同时描述10个烃醇体系的汽液平衡和混合热的可行性,将3个不同的G^E模型(Wilson,NRTL及由沈树宝等提出的模型)结合到PRSV状态方程中以资比较。由甲醇-正己烷的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的G^E模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用活度系数法关联汽液平衡中合适的模型未必适用于与状态方程的结构。沈树宝等提出的G^E模型结合到PRSV状态方程中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建立液固界面计算模型,然后导出液固界面相对界面能函数以及界面平衡结构的新判据β_e。当β_e<2时,界面为粗糙界面;当β_e<2时,界面为光滑界面。β_e因子在热力学方面取决于晶体熔化热和升华热的加权平均值,把它作为界面平衡结构的判据符合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考虑微流动中固液界面作用,基于Navier-Stokes理论,推导牛顿流体在圆管中的流速分布及流量表达式,引入界面因子以表征固液界面作用的影响;利用分形渗流理论及界面因子,得到表观渗透率表达式,建立综合考虑微流动固液界面作用和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考虑固液界面作用时,微流动流速下降;其影响程度与管径有密切关系,微管直径越小,界面因子越大,表明固液界面作用的影响越大.存在着临界直径,当小于临界直径时,固液界面作用的影响随微管直径减小呈非线性迅速增加;大于临界直径时,流速趋于泊肃叶定律的预测.在分形多孔介质中,随着固液界面作用增大,表观渗透率首先呈非线性迅速下降,随后趋于稳定,说明固液界面作用对渗流影响不可忽略.该数学模型能清晰表征固液界面作用对渗流的影响,为低渗透和致密油藏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滴体积法测液-液界面张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一套简易的界面张力测试装置,研究了用滴体积法测液一液界面张力时,对毛细管滴头内径和外径选取的原则。实验表明,当毛细管内液相不能润湿滴头端面时,在Tate公式中应采用毛细管内径进行计算,实际悬滴半径等于滴头内半径。当毛细管内液相能润湿滴头端面时,对任何待测体系均存在一个适用的滴头外径范围,应采用毛细管外径进行计算。只有所选滴头外径在此范围内,才能保证水、有机液体与玻璃间三相线稳定在滴头的外周线上。否则会使滴头外半径与实际悬滴半径不等,给测量结果造成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11.
添加剂对制膜液体系相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浊点滴定法测定制膜液的浊点,研究了在同种制膜液体系(PES H2O DMAc、PES H2O DMF和PES H2O NMP)中,分别加入添加剂氯化锂(LiCl)或磷酸(H3PO4),以及在PES H2O DMAc制膜液体系中,将添加剂LiCl的用量从2%增至6%,对制膜液体系浊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改进的乳化液膜,研究了萃取剂,配位体,PH值,提取搅拌速率和乳外比等对镉萃取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使镉的提取率达99%左右。  相似文献   

13.
针对岩石的孔隙喉道尺寸微小,流体在孔喉内的流动规律极其复杂,在现有微尺度研究基础上,建立聚合物驱动态网络模型.该模型不同于准静态网络模型,不仅考虑黏滞力与毛管力的作用,同时还考虑岩石骨架与流体之间界面作用对流动规律的影响.模型通过模拟固液界面作用、孔喉特征参数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固液界面作用时,含剩余油的孔隙所占比例越大,剩余油饱和度越大;孔喉比越大,含剩余油的孔隙所占比例越大,剩余油饱和度越大;配位数越大,含剩余油的孔隙所占比例越小,剩余油饱和度越小.  相似文献   

14.
气泡液膜界面法制备纳米级碳酸氢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气泡液膜界面法制备了纳米级碳酸氢钠NaHCO_3粒子。通过单一变量法实验确定,当将100mL蒸馏水、10gNaHCO_3、12g纳米SiO_2、6mL增稠剂和8mL发泡剂混匀,并通过搅拌,可制备出优质的纳米级NaHCO_3。在制备的大量高质量气泡液膜中,不仅NaHCO_3溶于该薄液膜中,且液膜内还有大量更小的气泡。将该薄液膜干燥时,NaHCO_3在气泡液膜界面上结晶析出,液膜中间的气泡阻碍了NaHCO_3粒子的长大,因此很容易获得小粒径的粒子。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NaHCO_3粒子为宽约80nm、长约280nm的片状,明显小于市售NaHCO_3粒子尺寸的5~100m。  相似文献   

15.
固液界面吸附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通过测定纯水及醇水溶液在二醋酸纤维素(CA)膜上的接解角计算溶质在固-液界面的吸附量。结果表明:(1)醇在固-液界面上是负吸附;(2)醇的吸附量与摩尔质量及分子结构有关;(3)可用溶质(醇)界面吸附量预测膜的反渗透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膜蒸馏(MD)技术处理高盐溶液时,膜界面出现结晶结垢的问题,以无纺结构的纤维膜为膜蒸馏的分离界面,设定不同的料液初始质量分数和膜蒸馏工况条件,表征含盐溶液在膜界面上的结晶行为,探究膜界面结晶的成核和生长机理,开展膜蒸馏的性能分析和失效分析.通过降低料液质量分数的方式对已发生界面结晶的膜进行清洗再生实验,研究膜清洗再生后的膜蒸馏性能和恢复机制.结果表明,NaCl结晶以微小晶粒形式附着在纤维丝上,在近料液的膜界面上形成大块结晶,降低膜蒸馏的跨膜通量.膜的清洗再生可以恢复跨膜通量,恢复比例与结晶生长程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乳化液膜体系扩散传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液膜稳定性的溶胀、膜破裂等现象对传质过程所造成的影响。建立了综合反映渗透溶胀、膜破裂影响的扩散件质模型、这种数学模型与实际革取情况更为相符。采用了有限差分法对于该复杂模型进行求解。传质摸型中考虑了乳状液滴外相边界层、表面活性剂层对传质过程的阻力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更为吻合,从而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X衍射、岩相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能谱等手段,对涂层与钢液的界面反应进行了探讨。认为界面反应及其产物对铸钢件的清理难易及表面粗糙度有很大影响。指出粘土砂大中型碳钢件的粘砂基本上属于化学粘砂,且粘砂层很薄。实验研究表明,铝钒土和石英粉以一定比例搭配用作涂料骨料比单独使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双硫腙为载体的乳化液膜中铅(Ⅱ)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pb^2 在双硫腙为流动载体、Span-80为表面活性剂的煤油一柠檬酸乳化液膜体系中的迁移.考察乳化液膜油内比(R0i)、乳水比(Rew)以及外水相的pH值、载体用量等因素对铅(Ⅱ)迁移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最佳条件:以1g/L的双硫腙为流动载体,Span-80为表面活性剂,民用煤油为膜溶剂,0.5mol/L的柠檬酸为内水相,外水相的pH值为5.5,R0i取1:1,Rew取1:5.采用该乳化液膜分离技术对含pb^2 100mg/L的水样进行处理,铅(Ⅱ)的迁移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相变中的凝固、熔化问题,试图用不同于金属学的分析方法,即传热学的基本理论来建立相变问题的数学模型,求解理论和实践中均十分关注的相界位置,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