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缓解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等问题,采用体积法进行透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我们研制了强度等级为C30的透水水泥混凝土。现对该配合比透水水泥混凝土进行性能检测,其28 d抗压强度为39.1 MPa,透水系数为0.87 mm/s,连续孔隙率为14.3%,满足《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2009)》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泥裹石法成型透水混凝土,研究了不同水泥用量、粉煤灰、矿粉不同取代水泥量、特细砂和机制中砂掺量对透水混凝土强度和透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大,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增大,而透水系数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粉煤灰和矿粉取代水泥来配制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7d和28d抗压强度均有所下降,且早期强度下降明显。透水混凝土中掺入特细砂和机制中砂都可以使透水混凝土内部更加密实,提高其抗压强度;当使用特细砂和机砂双掺时,增强效果大于单掺。  相似文献   

3.
水泥透水混凝土场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本文介绍了水泥透水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和工艺原理,重点描述水泥透水混凝土摊铺法成型施工技术。该技术工艺简单、工效高,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水泥透水性混凝土场地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吸声特性及砂率对其吸声效果的影响,采用噪音分析仪测试不同砂率(0、4%、8%、12%)的透水混凝土及普混凝土的环境噪音声压级,并进行记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水泥,沥青混凝土相比,透水水泥,沥青混凝土都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其降低的噪音声压级分别为0.8、0.9 d B,约为普通水泥,沥青混凝土的4倍,由于两种透水混凝土的内部孔结构不同,随着砂率的增加,透水沥青混凝土对高频段声波的吸收作用逐渐增强,而透水水泥混凝土对高频段声波的吸收逐渐减弱,砂率对透水混凝土对中低频段噪音的吸收无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8组24个立方体试件进行透水试验,研究透水混凝土改造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后的透水性能,并分析水泥混凝土层开孔率及透水混凝土骨料粒径对改造后路面透水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性能改造方法能使改造后路面透水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透水试件孔隙率及透水系数均随着水泥混凝土层开孔率及透水混凝土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将水泥混凝土层开孔率控制为22. 43%以内,可通过增大透水混凝土骨料粒径提高改造后路面的透水性能。  相似文献   

6.
探究不同配合比参数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定量分析磷酸镁水泥用量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磷酸镁水泥用量的增多,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明显上升。在水泥用量为500 kg/m~3时,透水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均达到了最大值,抗压强度较水泥用量为350 kg/m~3提高了11.50%,抗折强度较水泥用量为350 kg/m~3提高了61.70%。因此,水泥用量增多后,对于透水混凝土而言胶结层变厚,透水混凝土强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7.
露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是一种兼具透水和装饰功能的生态路面材料。探讨了胶骨比和水灰比对露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20露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适宜胶骨比和水灰比分别为1∶5和0.34。此外,结合漳州南山生态园路面工程,提出了露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肖菁 《福建建材》2011,(3):56-57,93
透水水泥路面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够缓解公路积水和城市环境问题,是一种环保型的混凝土。本文讨论了透水水泥路面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并展望了透水水泥路面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配合比的透水水泥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透水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定量分析了水灰比、骨料级配和掺加减水剂、矿渣、硅灰等对透水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用常规材料配制较高力学性能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广场、停车场及城市道路中能增加城市的透水、透气空间,对调节城市微气候,保持生态平衡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磷酸镁水泥作为胶凝材料,与不同级配的骨料复合制备生态透水混凝土,分别探讨了胶凝材料体积掺量和骨料粒径对透水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影响,并基于大粒径的透水混凝土进行了植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镁水泥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透水混凝土受压破坏大部分是由于骨料之间的点接触产生的局部应力导致骨料破坏。磷酸镁水泥制备的透水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为25.8 MPa,抗折强度为5.6 MPa,透水系数为8.83 cm/s,同时具有良好的植生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