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车西洼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是济阳坳陷西北部次级构造单元。针对该区沙四上亚段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现象及成藏机理,从基本地质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油源对比、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储盖配置关系、成藏动力、输导体系等几方面研究,认为沙三段烃源岩为本区有效烃源岩,源下沙四上亚段油藏为沙三段源岩生气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成藏。"源上厚泥封盖、源中超压下注、源下隐蔽输导优相成藏"是本区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的主要成藏条件。油气倒灌距离与源岩剩余压力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物性条件控制源下储层含油性。上述观点进一步完善了济阳坳陷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对渤海湾盆地勘探实践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车西洼陷是济阳坳陷西北部次级构造单元,勘探实践发现,在源储不对接的情况下,在Es3烃源岩之下的沙四段储层中发现了规模油气藏。基于"倒灌"油藏储盖沉积体系配置关系、源储动力构成、输导体系岩心观察等研究,提出了"厚泥封盖、隐蔽输导、超压启动、源储压差下排"的油气"倒灌"运移成藏机理,认为在输导体系存在的条件下,当Es3烃源岩中的压力大于下伏Es4地层压力时,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向下充注到Es4的储层中并运移成藏,向下充注的距离取决于源岩剩余压力(源动力)的大小及衰减程度。基于当源动力衰减到与常压系统中静水柱压力平衡时油气不再"倒灌"运移的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油气"倒灌"运移最大距离的定量预测方法。该项研究对拓展深层勘探空间,深化油气成藏认识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博兴洼陷下第三系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岩性油藏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博兴洼陷下第三系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复式排烃、排聚耦合和四元控藏”的总体特征,而其独特的烃源岩结构和地层压力系统决定了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在排烃方式、排烃机制以及岩性油藏成藏特点上的不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地层压力较高,多为微裂缝排烃;其排烃效率高、范围大,油气顺层侧向运移至洼陷南斜坡鼻状构造的储层发育带聚集成藏。而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较分散,地层压力低,多为差异突破压力排烃;其排烃效率低、范围小,只有在有效排烃体内的储集体才可能聚集成藏。断层排烃可以提高其排烃效率和成藏有效性,沙三段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洼陷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4.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霸县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有机质类型、母质来源及沉积保存条件。根据烃源岩与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厘清各套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霸县凹陷发育沙四段、沙三段下亚段及中亚段、沙一段下亚段4套烃源岩,具有生排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好的特点,且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其中,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中亚段烃源岩分布较广,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仅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地区。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揭示,研究区4套烃源岩的有机质输入与沉积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有机质供应相对于沙三段中亚段和沙一段下亚段充足,但是沉积保存条件却相对较差。通过油源对比发现,霸县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3类单源油及2类混源油,沙三段下亚段和中亚段烃源岩是现今已发现油藏的主力贡献烃源岩,沙四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力大,但已发现以沙四段烃源岩提供油源的油藏多呈近源零星分布于深层及潜山,表明霸县凹陷以沙四段烃源岩为油源的深层及潜山油藏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博兴洼陷油气成因类型及深层勘探潜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博兴洼陷原油生物标志物的特征 ,可在该区辨认出四类不同成因的原油。低成熟的油气来自沙四段上亚段低成熟烃源岩 ;而成熟的油气分别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和沙四段上亚段成熟烃源岩。沙四段上亚段低熟原油与沙三段成熟原油分布广泛 ,主要形成“自生自储”油藏 ;混源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 ;而沙四段上亚段成熟油分布局限 ,可能是勘探程度低之故。根据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的性质 ,成熟油的资源潜力不可小视 ,洼陷深部的沙四段中下亚段和孔店组可能是这类成熟油聚集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的油源主要来自沾化凹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渤南、孤南、富林洼陷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中沙三段时期为典型的淡—微咸水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主要以水生浮游动植物为主。烃源岩特征分析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垦68、垦69井的原油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断层、砂体、不整合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型运移通道运聚到盆地边缘圈闭成藏。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油源新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下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油气来自沙三段中、下亚段和沙四段上亚段有效烃源岩,并非完全是“自生自储”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是流体异常高压,而不是毛细管压力和烃浓度差;油气运移通道除砂体和断层外,还有小断层、裂缝和微裂缝组成的隐蔽输导体系;油气成藏有断层-砂体、裂缝-裂缝、裂缝-砂体和砂体4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质谱谱图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在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差异性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原油地化特征,分析了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已发现油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四段烃源岩按照地化特征差异又细分为膏盐间和膏盐下烃源岩,三者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油源对比表明,目前已发现的原油存在5种成因类型,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沙三Ⅰ型和沙三Ⅱ型原油均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但是在成熟度和分布上明显不同,沙三Ⅰ型原油分布在洼陷区的沙三中上亚段,成熟度相对较低;沙三Ⅱ型原油分布层位较深,成熟度较高。沙四Ⅰ型原油分布零星,来源于沙四段膏盐间烃源岩。沙四Ⅱ型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膏盐下烃源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藏;混源型油气来源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油气分布远离油源中心,多位于断阶带上,断层作用对其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烃源岩中广泛发育异常高压.对其异常高压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综合解释法建立了研究区80口已钻井的地层孔隙压力系数剖面;明确了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三段中亚段的地层孔隙压力系数等值线分布,分析了利津洼陷烃源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解释法在计算由欠压实和生烃膨胀等多种成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利津洼陷古近系烃源岩异常高压时的精度较高;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异常高压分布与洼陷形态一致,呈东北—西南向展布,在洼陷深陷区以高压和超高压为主,至洼陷边缘构造高部位逐渐呈辐射状降低至正常压力;洼陷中心的异常高压是烃源岩向洼陷边缘排烃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车西洼陷油-源对比及运移规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车西洼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特征、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油气运移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现今埋深2800~3000m以下的Es3(下—中)烃源岩是车西洼陷主力烃源岩,埋深2200m以下的Es3(上)及Es1烃源岩具有一定的低熟资源潜力;目前已发现的原油绝大多数源于Es3(下)优质烃源岩,而源于Es3(中),Es3(上)及Es1烃源岩的原油仅有零星发现;Es3(下)烃源岩早期生成油气以顺油源断层垂向运移至Es2储层成藏为主,后期由于垂向运移通道封闭,则以侧向进入Es4(上)储层或古潜山储层中成藏为主,Es3(下)烃源岩下伏Es4(上)储层或古潜山储层圈闭应该是今后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断陷盆地中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与盆地结构及勘探程度相对应的多层次性,其基本单元是以单一生烃凹陷(洼陷)为中心的子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的基础是在盆地中存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活跃烃源岩,它是强烈的多期块断运动和高地热场的产物。断层的活动强度及活动时间和期次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系统的分布及特征。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可以划分系统并确定其分布范围,从而进一步研究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中的沾化凹陷为例说明复式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及特征。盆地中三套主要的生油层系分别是始新统的沙河街组第三段、第四段及渐新统的沙河街组第一段。这几套生油岩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不同的成熟演化阶段并形成了各自的原油。三类原油的特征明显地反映在其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上。以这三套生油层系为核心,三个成藏期为标志,形成了复式含油气系统。这些系统有着各自的生储盖组合,运移通道及分布范围,它们在空间中叠置或交叉,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  相似文献   

13.
以油气倒灌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地化、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西部油气倒灌的成藏机理。通过实验模拟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以断裂(或微裂缝)为倒灌通道的过程,再现油气倒灌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Es3(中-下)亚段烃源岩与Es4(上)亚段油砂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且Es4(上)亚段发现的油藏埋深大于Es3烃源岩底界埋藏深度;Es3(下)地层压力系数在1.0~1.4之间,向上和向下压力系数均逐渐减小,是油气倒灌的动力;裂缝与断裂是切穿Es3烃源岩底界与Es4顶部之间泥岩隔层、连接烃源岩与储集层的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富林洼陷成藏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对富林洼陷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对比,研究油气运移成藏规律。表明,富林洼陷原油既有来自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的成熟油,又有分别来自富林洼陷中次洼和东次洼自身的中熟油和低熟油,主要以富林洼陷中次洼中熟油为主。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富林洼陷及其周边地区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5.
黄骅坳陷中段西部的板桥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压实曲线具有两个明显的久压实峰,沙一段中部的欠压实峰是该层位的低熟烃源岩生烃所形成的,其幅度小于沙二段和沙三段成熟烃源岩生烃所形成的欠压实峰,这种不均衡的剩余压力分布特征导致沙一段中部的油主要来自同一层段的低熟烃源岩,而沙一段下部和沙二段的油则来自下部的成熟烃源岩。平面上,低熟油气的运移方向也受到过剩压力的控制,从高过剩压力区向低过剩压力区运移,即由板13井  相似文献   

16.
车镇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生烃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生烃系统,认为生油岩的发育和分布受控因素有盆地构造沉降、气候旋回变化、物源供给等作用。湖盆不同演化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决定了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和油气组合。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的阶段性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多套富含有机质的有效烃源岩,组成了复合生烃系统。油源对比表明,沙四上、沙三段和沙一段3套烃源岩已形成一定规模油气聚集,部分油气藏存在混源现象。该凹陷的3个次级洼陷均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对油气藏的贡献最大,因此深湖环境下发育的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成为车镇凹陷复式生烃系统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类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地区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沉积了两套盐岩。其中沙河街组第三段(Es3)的盐岩又可细分为第四亚段(Es34)、第三亚段(Es33)、第二亚段(Es32),主要分布在北部中央隆起带附近。盐岩层由于极为致密,其阻隔作用使其下部地层的地温、地层压力均较高,有利于下伏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呈塑性状态。由于盐岩的遮挡和变形,形成多种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即盐岩上部堑式背斜油气藏、盐岩侧向封堵油气藏、盐下背斜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由于Es3段盐岩的沉积中心的不断转移使得Es34,Es33,Es32的盐层之下都有盐岩相变的砂岩而成为较佳的储盖组合,从而造成中央隆起带盐下油气异常富集。同时,虽然沙河街组一段(Es1)的盐岩较薄,但其分布范围大,对其下部沙河街组二段(Es2)的油气富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经分析,本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为文留东部Es34盐下深层地垒带、文东Es32盐间文93扇体、东部前梨园洼陷及西部海通集洼陷。  相似文献   

18.
应用油气组成、生物标志物与碳同位素分析资料对渤中坳陷QHD30-1构造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构造馆陶组原油为正常成熟度原油;沙一段凝析油为早期低熟油被后期高成熟天然气气侵之后形成的;孔店组原油为低熟油。油源对比表明,该构造低熟油与正常成熟度原油主要来自构造周围沙河街组烃源岩,而沙一段高成熟天然气来自秦南凹陷高成熟烃源岩。综合该区构造、沉积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油气多期充注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分析渤海湾盆地乐亭凹陷油气生成条件及成藏规律,对其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存在丰富而成熟的烃源岩,暗色泥岩分布范围广且具备生烃能力,沙三中、下段泥质岩以及沙一下段泥质岩均具有良好的封盖性;发育有下生上储、自生自储2种生储盖组合形式;存在有断块(鼻)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复合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油气以砂岩疏导层供油、断层供油和不整合面供油3种方式进行运移和聚集;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经历了隆升褶皱变动、断陷、沉降3个主要阶段。以源岩潜量指数(SPI)为参数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指出以侧向运移为主的自生自储式成油组合具备有利的成油条件,以垂向运移为主的下生上储式成油组合成藏条件次之。 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结构对排烃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段上亚段及沙三段下亚段具有多种岩性结构形式,为考察不同岩性结构的烃源岩排烃作用及成藏特征,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钻井取心物理特征的观察及不同结构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比较,认为沙四段上亚段及沙三段下亚段下部主要发育纹层状泥页岩,油气以远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沙三段下亚段上部及沙三段中亚段主要发育块状泥岩,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存在透镜体充注式排烃、顶部泥岩向下伏砂岩排烃及底部泥岩向上覆砂岩排烃三种方式。东营凹陷不同结构的烃源岩的排烃方武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沙四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外围,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内围,混合型原油分布于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