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取向硅钢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永梅  李长生  王国栋 《钢铁》2007,42(11):45-47,64
通过分析传统工艺生产取向硅钢,阐述了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取向硅钢的优势及可行性,指出了该工艺关键环节的核心控制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取取向硅钢的成分和抑制剂与后续渗氮等工艺的配合可以生产出取向硅钢.  相似文献   

2.
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试制取向硅钢抑制剂的析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试制取向硅钢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检测,得到了脱碳退火后钢中形成的析出物的情况,确定了钢中的主抑制剂为Cu2S,同时还存在少量的辅助抑制剂AlN以及以复合析出物形式存在的微量的MnS。研究了Cu2S主抑制剂在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取向硅钢的析出特点,分析了实验用钢中Cu2S抑制力。结果表明,Cu2S作为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普通取向硅钢的主抑制剂有足够的抑制能力,能够满足CGO钢二次再结晶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取向硅钢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圣桃  项利  岳尔斌  赵沛 《钢铁》2008,43(9):1-0
 介绍了国内外取向硅钢生产现状与流程技术发展趋势。从流程工序特点、热履历、抑制剂类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和传统板坯流程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总结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取向硅钢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流程研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热力学计算与模拟试验研究了含钒钛取向硅钢中氮化物析出相的析出规律与析出行为,并探讨了含钒钛元素的氮化物析出相作为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制备取向硅钢中辅助抑制剂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所冶炼的含钒钛取向硅钢的成分范围内,TiN在钢液凝固末期便具备析出的热力学条件,而AlN与VN只可能在凝固后的α+γ或α+Fe3C两相区内析出.含钒钛取向硅钢中氮化物析出相以成分复杂的复合析出相为主,且随着钒钛加入量的增加,钢中抑制剂析出相总的分布密度由于含钒钛元素的氮化物析出相的增加而明显提高,使抑制剂抑制初次再结晶晶粒正常长大的能力得以加强,最终成品的磁感应强度值B8由1.857 T提升至1.898 T.同时,加入不高于0.007%的Ti与不高于0.005%的V不会影响中间脱碳退火工序的脱碳效果以及高温退火净化阶段硫、氮的脱除效果,其形成的含钒钛元素的纳米级氮化物析出相适合作为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制备取向硅钢的辅助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无取向硅钢和取向硅钢的工艺特征。重点比较了这一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不同点。指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硅钢具有天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李永全 《钢铁》2004,39(Z1):376-379
介绍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无取向硅钢和取向硅钢的工艺特征.通过试样分析和对比工艺条件,研究了这一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生产硅钢的不同点.指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硅钢具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硅钢主要用作变压器和电机的铁芯,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介绍无取向硅钢生产现状及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生产无取向硅钢现有生产工艺的技术关键及其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指出了该工艺流程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结果表明,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武钢技术》2012,50(5):41-41
专利号:CN201110445546.4 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方法。其步骤:冶炼、采用薄板坯连铸;高压水对铸坯进行第一次除鳞;均热;第二次除鳞;精轧;常化,随后冷却至温度小于100℃;冷轧制成品厚度;连续脱碳退火;渗N2;涂布氧化镁隔离剂,并进行高温退火;平整拉伸,并涂布绝缘层。本发明制造成本低,能消除钢板表面夹杂、重皮等缺陷,磁性能稳定,连铸工艺宽松。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网”  相似文献   

9.
从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中过程和生产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角度,详细地介绍了管理计算机系统从订单到生产计划的整个过程,对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建立过程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及完成的主要控制功能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试制了取向电工钢。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取向电工钢是可行的。试制的电工钢成品磁感较好,铁损偏高。实验中,铸坯中柱状晶发达,有穿晶出现,铸坯心部有少量等轴晶。热轧板和常化板晶粒尺寸沿板厚方向有明显变化,组织沿板厚方向可分为表面脱碳层、过渡层、中心层。中间退火后晶粒细小,脱碳退火后晶粒细小均匀。试验中,常化和产品厚度对产品磁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板坯鼓肚理论为基础,对硅钢连铸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凝固,铸速,铸温,二次冷却等进行了试验与研究,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低温—快注—中庸冷却”的取向硅钢连铸工艺方法。生产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能满足生产效率和质量要求的连铸技术。  相似文献   

12.
沈维 《特钢技术》2008,14(1):24-25
介绍了我厂硅钢试制工艺要点,对取向硅钢冶炼、开坯及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为今后批量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板用板坯,钢中添加Bi:0.0005%~0.05%,加入时,在中间包的外侧的钢水池中形成上围堰,并且用被覆了铁的圆桶,桶内装入Bi或Bi的合金加入到钢水中,钢水流量除以喷嘴内面积求出浸渍喷嘴内的钢水流量密度Q(≥0.9t/(m^2·s^-1)),为了使结晶内液面形成旋流,采用电磁搅拌,其推力F要满足关系式(3.000≤F≤10.000Pa·m^-1)。  相似文献   

14.
朱兴元 《钢铁》1994,29(4):19-23
本文简述武钢二炼钢电磁搅拌装置的基本原理的结构,并用图像仪和金相显微镜及硫印,酸洗等方法研究了电磁搅拌对取向硅钢铸坯质量及成品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电磁搅拌后铸坯等轴晶率达到40%以上,内部裂纹指数由2.0-3.0级降低到1.0级以下,中心偏析由B级降为C级,夹杂物分布均匀,其成品的电磁性能略有改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Cu2S抑制剂在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取向硅钢全流程中的析出特点。结果表明:典型成分取向硅钢主抑制剂Cu2S在全工序进程中析出粒子呈不断长大的趋势,粒子分布密度与体积分数在高温退火前也不断增加,高温退火净化后,剩余粒子变大,分布密度大大降低,对应体积分数也降低。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 自1989年6月第一条薄板连铸连轧在美国纽柯公司的克劳福兹维尔厂建成投产以来,德国西马克公司的CSP(Compact StripProduction)薄板连铸连轧工艺以其成熟的生产工艺,低投入短周期的生产线建设,低成本的工业生产,为世界钢铁工业界所接受,到1997年1月约有16条年产量90~  相似文献   

17.
以一种市售高磁感取向硅钢成品为原料,经一次法试制出了0.10mm规格取向硅钢极薄带,分别通过3种方案进行退火并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随炉升温700℃均热退火可获得综合磁性较好的再结晶Goss织构,能满足JEM 1239标准要求;2)低、中温预热+1 150℃均热只能获得位向散漫、低强度的η或近η类等再结晶织构,磁感极低;3)快速加热在1 000℃以下均热能形成具有较高磁感的{110}〈001〉再结晶织构,在1 150℃以上均热,能形成具有较低高频铁损的弱的近{110}〈001〉再结晶织构,有深入研究价值;4)升温速度对再结晶晶粒均匀度有明显影响,快速升温推高初次再结晶温度,并可得到较低的高频铁损;5)对市售取向硅钢成品原料的纯化处理有进一步纯化钢质的作用,没有明显改善磁性能。  相似文献   

18.
 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具有流程短、单位投资低、能耗低、劳动生产率高等特点,而取向硅钢被认为是双辊法连铸工艺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钢种之一。针对此介绍了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外双辊薄带连铸生产取向硅钢相关方面的专利,并分析了双辊薄带连铸生产取向硅钢与传统工艺在组织、织构以及抑制剂控制方面的差异性,指出该流程在生产取向硅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工业化应用将会对取向硅钢的生产和发展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向成 《钢铁研究》1992,(1):62-62,46
据特开平2—88717号公报介绍新日铁八幡制铁所的藤井宣宪等发明了用连铸—直接热轧生产取向硅钢板的方法。该方法要求钢水成分为C:0.0150~0.080%、Si:2.0~4.0%、Mn:0.04~0.010%、S或Se中的至少一种:0.01~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以Cu2S为主抑制剂的取向硅钢在薄板坯连铸连轧全流程中的组织演变,比较了工艺优化前后的差别。结果表明,TSCR流程试制的取向硅钢经传统的后工序工艺处理,初次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5.5μm,晶粒度为8.61,生产出来的成品中的二次晶粒的尺寸与普通取向硅钢的相当,成品的性能为B8=1.865 T,P1.7/50=1.409 W/kg;后工序的工艺优化后,初次再结晶晶粒更加细小和均匀,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3.6μm,晶粒度为9.13,二次再结晶发展更加完善,成品的磁性能得到提升,为B8=1.884 T,P1.7/50=1.394 W/kg;证明以Cu2S为主抑制剂采用TSCR流程生产取向硅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