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探究未处理、微波、烘烤、炒籽4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出油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微波处理80 s时的出油率最高,为(23.34±0.02)%。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碘值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4种预处理方式所制备的牡丹籽毛油脂肪酸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微波处理是4种预处理方式中最优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加工工艺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冷榨法、炒制+冷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牡丹籽油, 以出油率、优质品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的品质。结果 直接冷榨的出油率(5.6%)远低于炒制+冷榨(8.3%)和超临界CO2萃取(8.2%), 直接冷榨制备的油脂品质和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超临界CO2萃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炒制+冷榨则会造成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较大差别(P<0.05)。结论 冷榨可以较好地保留牡丹籽油的活性成分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9种野生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开展我国不同牡丹资源种子的脂肪酸成分评价,对于进一步筛选与培育优良油用牡丹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对9种野生牡丹和1个牡丹栽培品种‘凤丹’(对照)的籽油进行提取,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分析其脂肪酸成分,并采用内标法对其主要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牡丹种籽的出油率存在差异,杨山牡丹(Paeonia.ostii)的出油率最高,达到22.31%;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不同牡丹种的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差异显著,狭叶牡丹(P.potaninii)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最高(90.29 g/100 g粗提油),显著高于对照栽培品种‘凤丹’(P.ostii‘Feng Dan’)籽油中的含量(71.62 g/100 g粗提油);不同牡丹种的籽油中单体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狭叶牡丹(P.potaninii)籽油中亚麻酸的含量(39.45 g/100 g粗提油)是最低含量四川牡丹(P.decomposita)中的3倍,亚油酸的含量(25.06 g/100 g粗提油)也显著高于最低含量卵叶牡丹(P.qiui)(9.03 g/100 g粗提油)。因此,在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评价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种和生态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制油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和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折光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顺序为:脱胶油>毛油>脱臭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胶和脱臭这两个工序分别对牡丹籽油的硬脂酸和棕榈酸两种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成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紫苏籽压榨制油前热处理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数据,对紫苏籽进行不同程度的红外或微波热处理,根据热处理后紫苏籽的水分含量分为低、中、高3组,随后进行压榨制油,测定了经不同热处理得到的紫苏籽油的相关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评估了不同紫苏籽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热处理方式对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未经处理的紫苏籽油相比,经微波热处理的紫苏籽油酸值降低,红外热处理的紫苏籽油过氧化值降低,经过微波和红外热处理的紫苏籽的出油率,油脂的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加(p<0.05);随着红外和微波热处理程度的加深,紫苏籽油中生育酚含量逐渐降低,多酚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红外热处理)和先升高后降低(微波热处理)。综上,选取合适的热处理方式及条件可以获得较高品质的紫苏籽油。  相似文献   

6.
采用瞬时压榨法、液压法与正己烷浸提法提取‘凤丹’牡丹籽油,研究不同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组成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法(31.26%)、瞬时压榨法(14.27%)和液压法(7.81%)三者出油率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瞬时压榨法和液压法对牡丹籽油碘值差异无显著影响(p 0.05),对皂化值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正己烷浸提和液压油脂的水分及挥发性成分含量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瞬时压榨油脂(p 0.05),而正己烷浸提油脂的酸值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0.01)。在主要成分组成方面,三种方法得到的牡丹籽油棕榈酸、亚油酸、角鲨烯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正己烷浸提牡丹籽油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p 0.01)。瞬时压榨法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30.98%,显著高于液压(23.22%)和正己烷浸提法(15.98%)(p 0.01);β-谷甾醇以瞬时压榨法最高,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极显著(p 0.01)。抗氧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瞬时压榨牡丹籽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略高于液压法,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则相反;液压牡丹籽油在270~450 nm范围内吸光度值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表明了其良好的防晒效果。生产中可先用瞬时压榨法或液压法对牡丹籽进行提取,再结合正己烷对油饼进行浸提,可获得高活性成分的油脂,并提高提取率。  相似文献   

7.
以3种提取方法(低温压榨法、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牡丹籽油,在比较出油率的基础上,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出油率远高于低温压榨法;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98%~93.33%,亚麻酸含量为42.58%~44.17%;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低温压榨法得到的牡丹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VE、甾醇、角鲨烯含量较高,分别为51.8、322、4.9 mg/100 g,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娜 《中国油脂》2020,45(12):1-5
采用微波技术对奇亚籽进行预处理后低温压榨制油,测定奇亚籽油理化指标、营养及抗氧化指标,探讨微波预处理条件对奇亚籽出油率以及奇亚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的水分含量、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对奇亚籽出油率和奇亚籽油的理化指标、黄酮含量、多酚含量及DPPH·和O-2·清除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对奇亚籽油脂肪酸相对含量影响较小。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微波预处理奇亚籽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奇亚籽水分含量12%、微波时间3 min、微波功率600 W,在该条件下奇亚籽出油率可达到21.05%,奇亚籽油酸价(KOH)0.52 mg/g、过氧化值0.44 mmol/kg、黄酮含量318.25 mg/kg、多酚含量28.00 mg/kg,DPPH·和O-2·清除率分别为2479%和26.84%。  相似文献   

9.
旨在为油用牡丹的品种选育、牡丹籽油的营养评价和产地溯源提供参考信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4个油用牡丹主产地(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亳州和甘肃兰州)的凤丹牡丹籽油和紫斑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角鲨烯含量进行检测,并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及角鲨烯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含有11种脂肪酸,以α-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为主;8个牡丹籽油样品中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及角鲨烯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相同产地的凤丹牡丹籽油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紫斑牡丹籽油的(p<0.05),亚油酸相对含量除河南洛阳产地外均显著高于紫斑牡丹籽油的(p<0.05);甘肃兰州牡丹籽油的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产地的(p<0.05),可作为对兰州牡丹籽油进行鉴别的指标之一;牡丹籽油中角鲨烯含量、油酸和α-亚麻酸相对含量,均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且牡丹籽油中的角鲨烯含量随着油酸、α-亚麻酸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亚油酸相对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综上,品种、产地及环境因子的不同均会造成牡丹籽油脂肪酸及角鲨烯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牡丹籽为原料,优化牡丹籽油的微波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出油率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液料比、微波功率和处理时间)进行考察。以出油率为指标,对三因素进行中心复合设计,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微波提取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正己烷、液料比9:1(ml/g)、微波功率825W、提取时间8min。在该工艺条件下,牡丹籽油的出油率为24.52%。GC-MS 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4.57% 和67.13%。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适宜的油茶籽预处理工艺,采用微波、焙炒、烘烤和湿蒸不同方法处理油茶籽,测定油茶籽的出油率和茶油的品质,并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预热处理方法能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茶油的感官品质和茶油中黄酮、多酚、植物甾醇等营养功能成分的含量,对茶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茶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仍符合压榨一级油茶籽油国标。4种预热处理的效果以微波最好,焙炒、烘烤,湿蒸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冷榨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对‘凤丹’牡丹(Paeonia?ostii?‘Fengdan’)籽油进行提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最高(28.61%),超临界CO_2萃取居中(28.17%),冷榨法最低(19.14%);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影响差异不大,而对牡丹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水分及挥发物和颜色等方面影响差异较大;3种方法对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对体外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影响,以指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和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计,体外抗氧化能力依次为有机溶剂浸提法冷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比之下冷榨法成本少,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简单,安全性好,更适宜牡丹籽油提取。  相似文献   

13.
油用牡丹是我国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油用价值。牡丹籽油是一种新资源食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调节糖脂代谢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突出。除油用价值外,油用牡丹的根、花、叶、籽等部位还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单萜苷类、酚及酚苷类、低聚茋类、黄酮类、三萜类、脂肪酸类以及其他类等结构类型,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关于油用牡丹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牡丹籽油,花和叶等部位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还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该研究对油用牡丹不同部位(籽、根、花、叶)的化学成分与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制约油用牡丹精深加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油用牡丹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为原料,大豆种子经萌发处理后的油脂体乳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乳化稳定性、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值)及酸价等指标,比较了大豆种子不同萌发时间油脂体乳液的稳定性,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NaCl浓度、pH、贮藏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后油脂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萌发后油脂体提取率逐渐降低,20 h(12.36%±0.21%)至27 h(10.89%±0.28%)油脂体提取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27 h后提取率下降显著(P<0.05)。室温下贮藏14 d样品出现不同程度的絮凝。不同萌发时间油脂体乳液稳定性也不同,27 h表面疏水性(99.78±0.88)最大,且乳化稳定性(23.49±0.39)最好。经不同NaCl浓度、pH、贮藏温度处理后,随NaCl浓度的增加,萌发后的大豆油脂体乳液乳化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乳化稳定性在NaCl浓度为0~150 mmol/L时呈下降趋势,大于150 mmol/L时无显著变化,150与200 mmol/L时分别为(4.75±0.12)和(4.74±0.14)min,但过氧化值在贮藏0~6 d时显著增加(P<0.05);pH越高,萌发大豆油脂体乳液的ζ-电势及乳化活性越小,pH为4时乳化活性为(19.13±0.23)m2/g,过氧化值和TBARS值变化显著(P<0.05);贮藏温度上升,萌发大豆油脂体乳液过氧化值升高,酸价无显著性变化(P>0.05)。不同萌发时间大豆种子油脂体乳液稳定性均存在差异,且萌发27 h后的大豆油脂体较其他萌发时间更稳定。NaCl浓度和pH都对萌发大豆油脂体乳液稳定性有较大影响,且贮藏温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可为今后萌发大豆油脂体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牡丹籽毛油的溶剂萃取脱酸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牡丹籽毛油的最佳萃取脱酸工艺条件为:以95%乙醇溶液为萃取溶剂,萃取次数3 次、料液比1∶2.5(g/mL)、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20 min。在该最佳条件下,游离脂肪酸脱除率为93.12%,脱酸得油率为83.23%;牡丹籽油的酸值由10.18 mg KOH/g降到0.70 mg KOH/g,仍然保持牡丹籽油特有的清香味,达到后续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selected 5 methods, including boiling, hot air drying, high‐pressurized steam, freezing, and microwave radiation to pretreat fresh oil palm fruit before solvent extraction of the oil. Using fresh fruit as a control, the pretreatm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for the effects on the activity of the 2 main enzymes in the fruit and som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rude palm oil. The results indicated, although all the 5 pretreatments could inactivate lipase and peroxidase in the treated flesh significantly (P < 0.05), the high‐pressurized steam wa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s of the 6 oils. The crude oil from frozen fruit cont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vitamin E (37829.33 ppm)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Microwave radiation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free fatty acid content and the peroxide value, while increasing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index. Thermal behaviors of the oi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o each other with the exception a few parameters (P < 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海芦笋籽油的使用价值,对海芦笋种籽及其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海芦笋种籽的含油率为26.01%,并对种籽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以及总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进行测定。采用超声波溶剂法提取该种籽中的油脂,通过测定毛油的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和不皂化物,来评估籽油的质量。运用GC-MS对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海芦笋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是亚油酸(64.02%),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达到84.98%。采用HPLC方法,检测出海芦笋籽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同时,在200~400 nm处进行紫外扫描,得出海芦笋籽油可以作为一种广谱紫外线保护剂。结果表明:海芦笋籽油可以用于化妆品,医药和食品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