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能电子束循环辐射硫化天然橡胶乳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50keV低能电子束循环辐射硫化二丙烯酸壬酯(1,9-nonanedilo diacrylate,NDDA)敏化的天然橡胶乳液,探讨了影响低能电子束循环辐射硫化天然橡胶乳液的因素。结果表明,提高电子束束流,可缩短辐射硫化时间;40%的天然橡胶乳液更适合低能电子束的辐射硫化;适当提高循环乳液的重量有利于辐射硫化乳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脉冲低能正电子束流主要利用慢正电子束流的单色性及能量连续可调等特点研究缺陷在材料表面或近表面不同深度的分布信息。脉冲低能正电子束流利用微束团化装置获得起始时间信号。微束团化系统由斩波器、预聚束器、聚束器构成,可将随时间连续分布的慢正电子束流转化为频率为37.4725MHz、脉冲宽度200-300ps的脉冲束流。聚束器为2/4N轴谐振器,谐振频率为149.89MHz,  相似文献   

3.
承焕生  孙迭虎 《核技术》1990,13(1):9-13
本文报道了用低能大面积电子束处理注砷硅片的实验结果。由四探针和背散射、沟道效应测量结果表明,用本方法退火的样品具有电激活率高和砷原子再分布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我们所研制的10~(11)瓦强流相对论性电子束加速器的总结报告。文章给出了该设备的指标、技术数据、各部份结构及实验结果。我们对整个设备进行了较全面的测试,设计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法兰环缝局部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何成旦  成永军  应磊  许启晋 《核技术》2002,25(9):749-754
叙述了局部真空电子束焊接的特点及其在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应用前景,叙述了国内外局部真空电子束焊接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法兰环缝局部真空电子束焊接装置和它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及该设备研制已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pMOS场效应管的X射线和低能强电子束的瞬态电离辐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隆  沈志康 《核技术》1998,21(9):534-538
对电离辐照敏感的厚氧化层pMOS场效应管进行了X射线和低能强流电子束的瞬态辐照实验;通过对阈电压漂移的跟踪监测,研究了pMOS场效应管的瞬态电离辐照效应。运用辐射感生氧化物、界面缺陷模型并结合MOS器件寄生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解释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低能大功率辐照加速器广泛用于辐照加工产业。本工作研制出一台二极电子枪作为高压型低能大功率辐照加速器的电子源,并通过出束实验对其加以优化,最后确定了二极电子枪的最佳结构、尺寸及运行参数等。结果表明,从电子枪引出电子束的能量为5~25 keV,流强为60~100 mA,束斑为15~30 mm,半散角为0.6°~1.6°,不稳定度好于±0.6%。该电子枪工作稳定,寿命长于5 000 h。  相似文献   

8.
在粘胶纤维的陈化工艺中,纤维素分子的氧化裂解较难控制,而纤维素分子的电子束辐射裂解的优点很明显,介绍了电子束辐射技术在粘胶纤维工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从技术、工艺、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讨论了用电子束辐射技术代替纤维素分子氧化裂解工艺的可行性。介绍了国个电子束技术用于粘胶生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激光等离子体加速输出的电子束具有fs量级脉冲长度的优异品质。由于强激光场的存在,直接应用存在一定困难,更多应用场景需要把电子束传输到应用端。能散导致电子束在传输中产生能量啁啾,需要通过束流光学设计抑制脉冲长度的增长。通过对电子束在消色差束线中传输的研究,探索了消色差和非消色差传输中脉冲长度压缩的差异,以及消色差束线中偏转角度、偏转半径对不同能量电子束脉冲长度压缩的影响。针对消色差传输中仅有某个能量电子束得到最优压缩的局限,利用四极透镜磁场梯度的调节使电子束的传输适度偏离消色差,改变对能量啁啾的影响,实现在固定尺寸束线中不同能量电子束的压缩。  相似文献   

10.
紫外光/电子束固化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紫外光/电子束固化技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一些正在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李少林  宋宜梅 《核技术》2002,25(9):745-748
介绍了精密数控电子束焊机的结构、主要技术指标和特点,着重叙述了新型设备的设计原理、特点以及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已有的试样重组案例,归纳了电弧焊、电子束焊、激光焊、表面激活焊的工艺流程及特点,对比分析了各焊接方法的优劣势。列举了重组过程中及重组后试样的质量证明方法。介绍试样重组技术在核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国内开展此项业务的现有条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努力提升的方向。分析表明:电弧焊、电子束焊试样重组应用最为广泛,激光焊适合于各种类型试样的重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强流相对论电子束轫致辐射硬X射线针孔照相技术及用于测定电子束焦斑大小的实验结果。当电子束焦斑上电流密度为高斯分布时,计算了拍摄的焦斑像由于针孔孔径和硬X射线从针孔周边透射引起的加宽。  相似文献   

14.
HIRFL-CSR电子冷却装置电子枪的参数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实心电子束对离子进行冷却过程中,束流累积会增强电子离子重组概率和空间电荷效应而引起束流损失。针对这个问题,HIRFL-CSR电子冷却装置采用了一种能够产生从实心到空心电子束且电子束密度连续可调的特殊电子枪设计。本文介绍电子枪的结构及工作特点,给出一些主要参数的实验结果,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用空心电子束进行冷却的优点。   相似文献   

15.
本设备由以下系统组成:注入系统,有溅射离子源及不对称三电极加速管,能量50keV,流强4mA(N~+);电子束系统,能量45keV,功率密度10~2—10~6W/ cm~2;配备微机程序的束偏摆装置;靶材易换的磁控溅射靶;可作旋转、平移、升降等机械运动的高真空工作室(φ500×1600mm)。可进行离子注入及混合、电子束上釉及合金化、磁控溅射离子镀等工艺。该设备为材料表面改性和薄膜制备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第5代全静态电子束CT(EBCT)能在被检测物体、射线源和探测器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完成CT扫描成像。这种EBCT成像方式既可应用于粉体材料、生物活体样品等易形变物体的CT检测,又可应用于物流包裹、在役管线等的快速CT检测。高精度的电子束偏转系统是静态CT成像多焦点射线源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基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相互作用理论,探讨了电子束在均匀磁场、小偏转角、近轴区域内的散焦、畸变及灵敏度特性,研究了影响电子束扫描系统焦点位置重复精度的物理参数及电子束在靶平面上的扫描偏转量与偏转线圈电流的线性关系。并设计、加工制作了一种小型高精度多焦点X射线的电子束偏转扫描系统,实验采用直径0.1 mm标准针规电子束扫描DR投影图像序列,验证了电子束偏转系统有良好的偏转线性,偏转量正比于O点的磁场强度,而与电子束的位置等初始条件无关。实验通过电子束偏转系统控制电子束偏转扫描,获得了熔断式保险管(Ø100 μm)的250个 X 射线视角投影,完成了第5代全静态三维CT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17.
电子束辐照交联电线中束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磁铁技术应用于电子束辐照交联电线电缆的束下工艺,一套传动设备以不同型式的磁铁,形成三种辐照方式,适应了全规格电线电缆的要求,芯线截面0.5-400mm^2含扇形线,线缆外径φ1mm-φ40mm,最大可达φ60mm。给出了能量选择公式,束流利用率和辐照均匀性的公式和分析。与实验结果相比较,两者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4例高剂量电子束照射引起的皮肤深层损伤。1例由于EJ-22型静电加速器关机后即刻取样引起,另3例为意外受到EPS加速器高能电子束的照射。4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8岁-51岁之间。受照部位为面部及四肢,面积在1%-55%之间。用热释光测量技术测量并估算的受照人员表皮基底层(皮肤浅 表,7mg/cm^2)吸收剂量为45 ̄200Gy,3例还估算了皮肤深层3.5mm范围内不同深度处的电子照射吸收剂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获得产品被辐照的剂量分布情况,本研究将探测技术和模拟计算方法相结合,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与X射线质量厚度探测设备得到的质量厚度值做匹配,建立了电子束辐照加工产品的剂量分布预测方法,采用均质材料和实际产品实测剂量分布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在电子束辐照加工厂进行了中试适用性研究。结果证明:对于均质材料,该方法测量的质量厚度与标称值误差为+2.66%,并且预测的剂量分布结果与实际测量的剂量分布相关性较好;对于实际产品,预测与实测结果的趋势和分布也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中试适用性研究证明,该方法对实际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能够提高电子束辐照加工厂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低能离子加速器和超高压电镜相连接复合辐照装置,研究注入He后经电子束辐照,观察低放射性Fe-Cr-Mn(W,V)合金的辐照损伤特征;研究He对辐照过程中产生二次缺陷,空洞肿胀,诱起晶界偏析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He的存在,增加辐照初期位错密度,促进空洞核心形成及空洞肿胀增加,抑制晶界近旁溶质元素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