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14~2018年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ETEC分离株进行8大类14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参照PulseNet中非O157大肠埃希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方法, 对不同区县不同采样时间分离的菌株采用随机抽样原则, 对178株菌基因组经限制性内切酶Xba I酶切后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578株2014~2018年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ETEC菌株总耐药率为94.29%, 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 分别为61.58%、60.38%、36.19%。578株菌分为152个耐药谱, 耐3种及3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数达340株(59.00%), 有1株菌对12种抗生素耐药。常见耐药谱为耐喹诺酮类的萘啶酸, 占20.18%, 其次为耐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 占12.29%, 再次为耐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喹诺酮类的萘啶酸-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 占6.79%, 且耐药谱种类逐年缓慢上升。其中178株菌共产生153种PFGE带型, 带型分布较为分散, 无优势带型, 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31.60%~100.0%。结论 2014~2018年北京市腹泻病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 耐药谱复杂广泛, 多重耐药菌株占比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PFGE带型呈多态性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coli,EPEC)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Vitek MS质谱仪或Vitek 2compact GN进行细菌鉴定,并用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进行血清型凝集,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或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按CLSI2016-M100的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2008~2016年解放军总医院自临床腹泻标本分离到EPEC菌株82株,检出率为2.10%;EPEC的病例主要来自门急诊患者(28.05%),各年龄段均有检出。EPEC的血清型主要是O86:K61(B7)17株(20.73%),未检出O11:K55(B4)、O126:K71(B16)、O119:K69(B14)、O114:K90(B)血清型。EPEC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耐药比较严重,耐药率在70.00%左右;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EPEC,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达到97.56%。结论 EPEC是引起腹泻病的一种重要致病菌,血清型较分散,耐药较严重,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应以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依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EPEC的经验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3.
了解我国食品中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的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完善我国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特征的基础信息,为该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琼脂稀释法对确认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进行药敏试验,完成耐药特征的分析。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试验方法,对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①110株菌中,43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有抗性。耐药率最多的前三种抗生素依次是四环素(30.0%,33/110),磺胺甲恶唑(29.1%,32/110),萘啶酸(26.4%,29/110);②一共有24个耐药谱,耐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34株,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2株。最常见的三种耐药谱依次是SMX(6),AMP-NAL-SMX-SXT-TET(6),AMP-CHL-NAL-SMX-SXT-TET(4)/AMP-SMX-SXT-TET(4)/TET(4);③大肠埃希菌O157非H7 (O157∶hund)对所测试的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O157∶H7(χ2=72.010 P<0.05)。其中37株携带了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仅对磺胺甲恶唑(2.7%,1/37)、萘碇酸(2.7%,1/37)有耐药,没有多重耐药菌株;④通过不同种类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耐药率比较发现,从生猪肉、生禽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对高于其他食品种类;⑤PFGE分子分型研究显示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可以很好将大肠埃希菌O157非H7和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区分开。结论 我国食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耐药现象严重。我们应加强养殖环节和零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O157(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药敏特征的监测,探明食品与养殖环节菌株耐药的传播关系,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养殖业抗生素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于2018年9月—2019年3月,每个月从超市和农贸市场中抽取20个样本,共抽取140个牛肉及制品样本,在qPCR初筛时stx阳性率为45.8%,eae的阳性率为52.2%。每月的stx初筛阳性率分别为65%、60%、80%、5%、25%、45%和40%;eae初筛阳性率分别为70%、70%、65%、0%、40%、65%和55%。检出携带stx基因的产类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样本4份,样本阳性菌株检出率为2.9%;检出携带eae基因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样本12份,样本阳性菌株检出率为8.6%。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致病型分布、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西安市5家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分离和PCR毒力基因分型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9份粪便标本检出DEC阳性40份,阳性检出率为10.28%(40/389)。共分离到41株DEC,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主,分别占41.46%(17/41)和39.02%(16/41)。ETEC以estIa/estIb基因型为主(70.59%,12/17),EAEC以astA/pic基因型为主(87.50%,14/16)。40株菌(97.56%,40/41)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噻肟和萘啶酸耐药率均超过50%,多重耐药率为56.10%(23/41)。41株DEC聚类分析得到40种带型,相似度为62.0%~100.0%。结论 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中DEC检出率较高,主要致病型为ETEC和EAEC,PFGE带型较为分散,菌株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进行PCR毒力基因检测,了解其流行特征,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确定菌株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疾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集腹泻患者粪便,利用毛细管电泳仪对可疑DEC进行确认,收集患者信息,采用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检出的92例DEC阳性病例中,0~12岁患者15例;13~44岁患者60例;45~59岁患者9例;≥60岁患者8例。92株DEC中共有89种带型,DNA条带相似度为9.36%~100.00%。结论:不同年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年龄在13~44岁检出率最高。DEC菌株分子分型带型分散,呈现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密云地区食源性疾患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毒力基因型分布和耐药趋势.方法 以密云区区医院、中医院为哨点医院,收集腹泻病人粪便868份.分离出68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基因分型、耐药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氏菌基因型aggR占51.47%,astA+pic基因占3...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腹泻患者来源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分布、耐药情况以及种群多样性。方法 定期收集来自武汉市5家医疗机构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菌株并通过生化反应和飞行时间质谱进行确认。对经确认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及多重PCR检测毒力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收集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通过聚类比对和构建最小生成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收集到59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基因型别。其中检出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29株,占比最高为49.1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各检出15株,占比均为25.42%。59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除多黏菌素E外的11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氨苄西林(67.80%)、萘啶酸(61.02%)、四环素(45.76%)、复方新诺明(37.29%)、头孢噻肟(30.51%)、氯霉素(13.56%)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EAEC和EPEC均存在14种不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均可被分为11种不同的ST型别。ETEC存在28种不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可被分为10种不同的ST型别,且超过50%的ETEC属于同一种优势克隆复合体CC-10。结论 武汉市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污染长期存在且耐药情况严重,其中EAEC和EPEC型别多样,ETEC的优势克隆复合体CC-10被广泛检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分型、耐药及分子特征。方法对2013—2015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专项监测中分离的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PCR法血清学分型和PFGE分型,并采用CLSI和EUCAST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共分为4种血清型,其中位居前2位的血清型是1/2b和1/2a,分别为17株和12株,4b血清型2株,1/2c血清型1株。32株菌经Asc I酶切共分为23种PFGE带型,分为4个簇,相同血清型李斯特菌的PFGE带型聚集成簇,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为93.75%(30/32)。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及红霉素敏感,大部分菌株对其他8种抗生素的MIC值较小,但有少数菌株对苯唑西林和四环素的MIC值较大,高达32、64μg/ml。结论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以1/2b和1/2a为主,PFGE图谱与血清学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耐药率普遍较低,但需加强耐药趋势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源自常见生食蔬菜黄瓜中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EAEC)的分布和耐药情况, 并建立其生长预测模型。方法 将采集的黄瓜样品进行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通过PCR对EAEC特征性毒力基因进行确认, 并通过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药敏系统进行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以分离鉴定的EAEC为研究对象, 监测其在4、15、25、35℃贮藏条件下在黄瓜上的生长数据, 绘制生长曲线, 采用S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 建立黄瓜中EAEC生长预测模型。结果 自黄瓜中分离到一株EAEC, 携带aggR和astA毒力基因, 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EAEC在黄瓜上的生长用Slogistic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5,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反应EAEC在黄瓜上的生长情况 。结论 黄瓜上存在EAEC污染的风险, EAEC的耐药性进一步加剧生食黄瓜的安全风险。通过Slogistic方程可以有效的建立不同温度条件下EAEC在黄瓜上的生长预测模型, 对生食黄瓜的加工、供餐等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风险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8—2018年四川省阿贡纳沙门菌(Salmonella agona)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别分布和耐药状况,为阿贡纳沙门菌引起的暴发预警、溯源调查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经过生化和血清学鉴定的61株阿贡纳沙门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4种抗生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61株阿贡纳沙门菌分离株共分为41个PFGE型,从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临床病例中分离到的部分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型别,1株猪肉分离株与部分临床分离株具有相同的PFGE型别。28株阿贡纳沙门菌对14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余33株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47.54%(29/61);多重耐药株共16株,占比为26.23%(16/61)。全部分离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2008—2018年四川省阿贡纳沙门菌分离株PFGE型别呈多样性,在四川省为散发流行状态。耐药情况较严重,耐药性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9年福建省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分子分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集腹泻患者210份粪便标本按照GB 478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后进行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确认,并对分离出的DEC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阳性菌株32株,检出率为15.2%(32/210),其中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占37.5%(12/32),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37.5%(12/32),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占25.0%(8/3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2株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程度最高,耐药率为78.1%(25/32),其次是四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分别为62.5%(20/32)和59.4%(19/32)。多重耐药(MDR)率为50.0%(16/32)。PFGE结果表明,32株菌共分为28种PFGE带型,其中12株EPEC共分为10种带型,12株EAEC共分为10种带型,8株ETEC共分为8种带型,其中EPEC聚类分析结果有两组菌株具有100.0%相似带型,EAEC有一组菌株具有100.0%相似带型,ETEC聚类分析没有完全一致的带型。结论 2019年福建省哨点医院腹泻患者DEC感染主要以EPEC、EAEC为主,菌株分型带型存在多样性,菌株耐药状况严重,且存在较高的多重耐药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食源性疾病病例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及耐药状况,为疾病防控及临床治疗提供依 据。 方法 通过收集三年大兴区辖区定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依照GB478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和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附录B.2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验》进行检验,在传统生化分离培养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出的菌株做出分析。 结果 三年共检测标本1049件,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75株(7.15%),多数基因型别均有检出,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3.91%)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2.29%),有3株菌为双重菌合并感染,;1~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13.91%),年龄组别有统计学差异,男女感染无显著性差异;药敏试验结果耐药程度差异较大,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红霉素(100%),其次为氨苄西林(87.1%)。结论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腹泻病人中感染率较高,其不同型别致病性、毒力、引起的症状均有不同,临床治疗也有差异,关注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情况更多要关注不同基因型别的感染状况,对预防和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都区2014—2019年分离的54株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从病例监测、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分离的54株鼠伤寒沙门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54株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为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密云地区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数据库.方法 采集腹泻患者粪便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鉴定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并确定毒力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耐药性,采用普通PCR方法对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2112份粪便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2007—2016年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子分型和耐药趋势,掌握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污染状况,为暴发预警、溯源调查及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07—2016年四川省自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食物中毒样品、养殖动物及零售食品中分离的106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106株德尔卑沙门菌对8类1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人源性和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复方磺胺的耐药率均大于20%。其中人源性菌株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动物源性菌株;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耐药率均明显高于人源性菌株。经Xba I酶切后106株菌共分为67个PFGE带型,不同年份的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及零售食品生猪肉分离株具有相同PFGE带型。结论 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离株耐药率较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PFGE型别呈多样性,部分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分离株与生猪肉分离株PFGE具有相同带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婴幼儿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2010—2016年在国内32个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食品中分离获得50株克罗诺杆菌,使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对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 50株克罗诺杆菌分为47个PFGE型,相似度为28.7%~100.0%,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分离株分散在各簇,无地区聚集性和特异性,但有2个企业不同批次产品的分离菌株分别属于同一克隆株。50株克罗诺杆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均敏感,对磺胺嘧啶、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7株克罗诺杆菌表现出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结论部分婴幼儿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克罗诺杆菌持续污染,且有多重耐药株出现,应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佳木斯市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同源性,为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食品中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并利用Sensitire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耐药性及同源性。 利用 Sensitire 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对佳木斯市食品中分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在1 320份食品中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51株,检出率为3.86%;其中2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41.18%,包括3株单重耐药和18株菌多重耐药。5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共获得49个不同PFGE指纹图谱,同源性为38.6%~100.00%。结论 佳木斯市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分布呈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