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剑峰  李冰  颜婷婷 《新建筑》2014,(4):120-123
从生土材料的生态特性出发,探究传统生土材料应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系统分析了国外现代生土材料的存在形式和应用案例。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深入发掘乡土建筑中顺应自然的做法,对乡土建筑进行再认识,针对生土材料在现代村落中的低技术应用,改善乡土材料的不足,强化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乡土材料的现代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访谈福建光泽县大木匠师毛景荣的个案为例,重点从“术语”“打样”“篙尺”“手风”四个方面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工匠思维,并试图提炼乡土营造调查中的口述方法及意义,以期提供一些信息样本和工作参照。  相似文献   

3.
乡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与乡村的周围环境紧密相连,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最佳范例,展现了人类纯朴的生存智慧。论文以南京溧水“花迹·无想山居”民宿设计为例,聚焦乡土建筑的更新优化设计,从营造技艺与地域性文脉的植入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建造老技术、低造价的新时期乡土建筑。  相似文献   

4.
张峰 《建筑师》2018,(3):110-121
瑞士的社会住宅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呈现出与中国社会住宅不同的投资、设计、运营模式;在瑞士,社会住宅通过"合作社"的模式进行开发与管理。本文试图从一个瑞士苏黎世合作社住区着手,试图一窥苏黎世房地产市场中,这一占有1/4比重的开发模式背后的土地政策、运营机制、城市权利、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考量,并试图从中寻找到一些中国社会住宅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胡兴  汪原 《建筑学报》2023,(9):18-23
通过回归物的本体,将“木”从作为材料或结构的“自然物”,转向纳入技术系统的“技术物”,辨析了当代木构的物质性,及其可能的对建筑师工作模式、知识体系的重塑。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外建筑大师的非线性巨构建筑在中国的"安家落户",争议也此起彼伏。本文在非线性理论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的非线性解读,并通过一些实践案例提出对中国特殊国情下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反修复的概念介绍入手,对19世纪初英法两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进而说明反修复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进程;然后从"真实性""形式美"与"如画观"3个方面来阐释反修复的内涵与本质;最后总结反修复的价值与意义,以期为当下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结合“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践,总结近年我国历史城镇“整体保护”在认知方法、价值评估、规划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提出“关联性”这个概念.所谓“关联性”体现为历史(时间)的关系、区域(空间)的关系、文化(精神)的关系、功能(要素和结构)的关系.基于关联性的研究可以重新定义保护规划的“系统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推出的“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所提倡的观念和方法与我国的保护实践殊途同归.关联性的研究途径,有助于我们从中国的实践角度和理论语境对“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含义建立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工业化国家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大幅度削减现有能源和资源消耗量。2008年欧洲最大的IT展会CeBIT开幕,"绿色IT"成为中心主题。康宁光缆系统着眼于未来,研究开发出具有显著节能环保特性的光缆产品,明确了未来15年的技术发展方向。据一项针对IDC的研究,全球在未来5年将新建数据中心约120万平方米;仅在欧洲就将扩建87万平方米。这要消耗245万千瓦的电力能源,也就是说,至少需要新建四座6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燃煤电厂或三座86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核电站作为能源补充。  相似文献   

11.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能够实现信息的识别、集成与融合,提升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与管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与高效化。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据的多源异构与空间融合是其特征,也是构建难点。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构建、数据融合”4个主要环节,阐述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为例,开展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实践。实现了乡村景观生态数据和形态数据的空间融合与动态可视,解决了以往数字化模型中乡村景观要素彼此游离、各类数据缺乏关联的问题。该模型不但能够支持乡村景观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而且可支撑规划、设计、建设、管控等各类场景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元  鲍莉  王川 《建筑创作》2020,(1):68-75
在建筑实践日趋现代化、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营建智慧传承而来的建筑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对当代建筑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泗阳县百年梨园的乡村建造实践,展现了木材应用、榫卯节点、悬挑出檐、模数体系等一系列的建造研究与试验,用现代建造技术与传统营建智慧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乡村风景建筑的当代创新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探讨迁村并点、中心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总结反思了近几年来浙北地区村域体系重组演进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成果,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相关的应对原则与方式。  相似文献   

15.
赵耀  龙彬  张菁 《中国园林》2023,39(9):67
传统村落是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尺度传统村 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 全和休闲游憩适宜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识别构成要素、建立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尺度下传 统村落景观安全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进而以腾冲市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 安全格局包含节点、廊道、环境3个关键要素,并可划分为不 同的安全等级;2)通过节点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 环境划分、优化与联系等步骤,建立由4级节点、2级廊道和 3级环境组成的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3)基于获得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对应“村落-廊道-区域”的分级、分区保护 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区域 性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境、业、城、制"五元素的理想及其哲学观为线索,分析了公园城市理想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其作为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根据缘由.以淄博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实践验证,依据城市现有条件反馈调整,提出构建包含5项评价基准、15项评价标准、45项评价指标的公园城市评价体系.从城市现状研判、公园城市规...  相似文献   

17.
从建筑类型学的核心理论思想出发,探讨了将类型学方法运用于风景区建筑改造的可能性结合福建邵武天成岩风景区锦溪坊建筑改造实践,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步骤和方法,从原型的识别、空间结构和建筑类型的分析着手,提出如何实现功能的转化、空间肌理的重组及建筑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类学的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初步还原传统农耕时期(清代至民国)聚落状况,包括"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下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传承和转译的困境,借鉴语言学的结构系统逻辑和图式的心理认知方式,重新梳理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内在伦理功能。以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逻辑为理论基础,在当代语境下提出一条适应重识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体系的研究路径。运用语言学的结构主义认知逻辑,将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从载体的物质性表征引向对居住环境的结构性思考;借鉴空间图式语言的表达形式,解析聚落整体空间的尺度、结构、秩序和意义特征,揭示聚落空间的形成机理和营建智慧;基于语汇要素、句法结构和语境规则三大系统,构成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尺度嵌套下的聚落空间语汇和语法逻辑体系。传统聚落空间基于"空间–路径"的基本空间语法结构,转译成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以满足新的空间功能需求。在水平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词法和句法将单一维度上的空间语汇类型化单元进行组合拼接,形成空间语汇词库;在垂直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语法将多维度语汇单元依据语境限制规则折叠和嵌套成复合的物质空间结构。因此,构建的空间图式语言结构认知体系和转译生成方法,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和重构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灾害环境复杂多变的闽西山区,闽西客家人以其特有的文化及自然观在村落营造中创造了有机的防灾策略,使村落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稳定发展。该文通过对闽西实际村落的调研分析,总结了闽西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策略中多样生态的防灾技术、活态演变的防灾规划等四个活性价值,及其在当代新村刚性机械的防灾建设下所面临的传承危机。同时该文通过研究日本、欧洲国家村落防灾的先进经验,试图为闽西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策略的未来复兴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