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坝河》我决定先从最熟悉的环境开始。西坝河是我居住的小区,一个典型的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住宅小区。老旧的居民楼,粗糙的环境,但不妨碍人们在里面惬意地生活。平日里居民们在院子里遛狗,在阳台上养鸽子,或是抱着猫出来晒晒太阳。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拉着一个买菜用的拉杆箱,箱子里面是早市上买回来的菜,中间还挤着一只小狗。这幅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画面让我很 相似文献
2.
窦逗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132-133
以《东京梦华录》中描述的北宋东京城民俗风情与生活场景为例,在历史图景中探索东京城繁荣商业空间的特点与主要成因,其营造精华对当代商业空间设计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主要包括融合的模式与空间、灰色与弹性的边界以及商业空间的文化自信3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4.
从首善之区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世界城市"将是对北京未来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定位。世界城市就是对全球经济政治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城市。从特征上讲,世界城市是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中心,是全球跨国公司的集聚中心、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全球重要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内容修编工作动员大会”。市领导要求这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要确保在年内完成,第四季度上报国务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一时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一个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只有一个中心,城市病将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日益凸显。一般来说,综合型大都市大多都呈现出由单核心向多核心发展的特征。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转变方面,东京、巴黎的做法值得北京借鉴。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在其《城市建筑学》一书中谈及的类型学方法虽被奉为经典,却因碎片化的论述妨害了对其理论框架的理解。通过构建1960年代意大利的建成环境和文化氛围,界定罗西类型学的思想背景,同时借助其在同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回溯类型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以此厘清类型学的意图和基本内容,指出罗西将建筑视为参与社会进程的艺术再现,以类型学搭建了辨识近现代以来工业化城市中形式经验结构的转换系统,从而修正了现代主义以功能与社会内容相连的谬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北京宪章》为出发点 ,结合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中国特定的国情 ,论述了根植本土、结合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建筑学对新时期我国建筑创作的重要意义 ,作者并提出了中国风格的地区建筑学应包含的几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以记述市井生活为目标的城市绘本,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将日常图景以超越纪实性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在引导大众突破以往"城市名片"审美的同时,激发读者对当下空间和社会的反思.本文选取《一点儿北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图像叙事学的视觉结构分析方法,从图像的空间形式组织和图像自身内容的内涵上,探求城市绘本"虚构"策略背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的分析和归纳,配合其他文献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从地志特征、空间领域、街角形态等城市要素入手,对图中所绘的城市多重痕迹进行梳理,以便为从更细微的尺度上把握北宋东京的城市特征作一些初步尝试,并对传统中国城市细部构成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l868至1931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号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对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特征及不足。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东京已发展成为人口、职能高度集中的大城市圈,并产生了大城市问题。东京大城市圈的形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对正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首都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力图通过对东京大城市圈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大城市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是面向全国建筑类专业研究生的学术性会议.从2002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东南大学发起,至今已走到了第五年.第四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于2006年11月3日至5日在天津大学胜利召开.这次会议以主题演讲、名家论坛、专家讲坛、主题展览等形式,促进了全国建筑院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了研究生与知名建筑师之间、研究生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发展历史与博士教育概况的介绍。开篇从明治时期东
京帝国大学的创始切入,进而展开与日本近代建筑学和建筑史学发展息息相关的东大建筑学
科演进历程,可窥今日东大的学术渊源。另一方面,对现在东大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导
师制度及近十年来与研究经费制度相关的结构改革进行简述,让读者从多个侧面了解东大的
建筑学博士教育情况,为有意入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体验方式,以及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本身时常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特性,决定了在解读建筑与城市时往往有许多不同的视角。本文试图将已有的建筑与城市理论研究分为两种偏向,一种为在横向上与美术、音乐、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相联系的研究方式,另一种为在纵向上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学科相联系的研究方式。文中通过对多部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著作的浅显分析、对比,总结出两种解读方式之间的异同,并探讨了作为建筑师和规划师应采取的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16.
17.
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重任.而面对这样的重任,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挣脱空洞虚伪的"造园艺术"的羁绊,解开有闲士大夫审美趣味下的裹足,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现在到了该申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中国及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阉割了.中国的问题已经和正在成为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东京大学为例,概览了 1877年至今的日本建筑教育史。东京大学创建初期的结构、设计、历史三
足鼎立的格局自 1914年始渐呈强化工程技术教育倾向。1950年代诞生的“建筑计划学”,促成日本建筑设计强
调科学依据的特色。为了弥补 1962年丹下健三及其梯队离开建筑学科而导致设计教学的弱化,1970年代开始采
取明星建筑师执教建筑设计课的方式,并延续至今。至 1920年代为止日本开设建筑教育的各大学,仅一所例外,
其余院校的创始人全部来自东京大学。且以辰野金吾创建日本建筑学会为首,东京大学各专业教授创建了本专业
的全国性学会。由于东京大学在教育及学会体制的全方位影响,其强调工学教育以及注重科学性、体系化的特征
也成为日本全国建筑教育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an architectural approach of subterranean space, presenting its properties and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It then analyzes some subsurface experience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by looking at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shows how a renewed human and dynamic vision could help move from developing isolated structures towards a connected form of urbanism. Such a transition would provide an adequate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metropolises, for instance in the Paris area. On the strength of these realizations, a national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gram was deemed necessary and this is how Ville 10D – Ville d’Idées came to be in 2013. This article thus recaps the history and reflection that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Ville 10D project, and explains how it emerged as a systemic approach to subterranean development.MethodCo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change of paradigm: consider the living and motion as primary, unifying agents between the underground and the city above it; play with and act on the subsurface in order to reinject mixed uses and complexity into the city through a systemic approach of the underground in the urban eco-system.Creation of a research project whose organization reflects these concerns: in order to take the living into account, make the study as cross-disciplinary as possible, mixing competences and points of views.Four-fold organization – socio-economical, environmental, psycho-social, cognitive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of the underground) – corresponding to four main themes plus two transversal themes (legal and urban planning). Unfolding in four stages of 18 months each, these thematic approaches are casting converging light onto token sites chosen for their diverse typology. Around a hundred professional players are involved in the Ville 10D project.Study resultsBeyond the data gradually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ject studies themselves, and without anticipating those to come, the first results so far have shown a growing awareness of and interest in the reality of underground potential. There has been a genuine gradual invol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players, researchers and academics in elaborating the project.For us, gaining support from the players is an essential stake to “unlock” the underground in the minds first, then in reality thanks to tools built by Ville 10D in all the fields of development.ConclusionResearch reports are issued upon completion of each of the stages and posted on the website http://www.ville10d.fr. We are planning to present and publish the final reports at a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in 2017. 相似文献
20.
园林是把自然美、人工美、为提供生活便利所建造的各种构筑物以及人文景观这四者密切融汇起来的产物。本文介绍了从战国时代到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园林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介绍了北京地区园林的久远历史与深厚内容的全面的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