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辑前言     
<正>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近代建筑史史学研究近年来进入盛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特别是由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三人主编、联合国内外3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78位作者,以及5位特邀附录作者合作完成的五卷本"中国近代建筑史"于2016年出版,为本领域学术发展的里程碑。面对这一高峰,我辈学者清醒地认识到,在贡献于21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道路上,持续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创造,建筑史学的研究,为建筑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中国城市史研究"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0日至11日在地处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一共有来自国际国内的110位建筑史学人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来自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南非、香港和台湾的与会代表二十余名。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学术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崔勇 《华中建筑》2004,22(6):138-141
通过回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所走过的70周年的历程,并反思其得失,从而阐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之我见一一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学观在于用史观、史料、史评、史法相结合的观念与方法对建筑史予以整体观照,从而得出亦史亦论的真知灼见。此乃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王贵祥 《建筑师》2009,(1):15-21
本文从欧美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艺术史学出发,对中国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建筑史学,中国建筑史研究,艺术史与建筑史的发展历史,建筑史学科及其与之相邻的美术史、历史建筑保护等的学科历史,现状,及各自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中国建筑史学既有的成就与学科发展中的困境与误区,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国外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大致有三条研究路径。一是艺术史的路径,英国D·Watkin的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1980年)[1]一书阐述了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兴起之时,其基础理论前提来自于艺术理论,其研究方法与艺术风格史方法基本相同。由于艺术史学的发展与美学同步,因而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很早受到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深刻影响,建筑史的艺术、哲学研究向度成为西方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的话语中提出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问题逻辑,英国Dana Arnold的Read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2](2002年)一书选辑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相关专题论文,藉此系统论述了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史学性质、建筑性质、建筑史性质以及建筑史编史理论、建筑史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建筑史研究方法等等。在这方面,希腊建筑理论学者帕纳约蒂斯·图尼基沃蒂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3]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在建筑理论层面确立建筑观与历史观的关系,从而形成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如英国Hazel Conway 与Rowan Roenisch合著的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An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4](2005年)系统思考了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基础理论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现代建筑史学家大多从建筑理论层面构建了建筑史学的基础理论,诸如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等。在这方面,尤以舒尔茨的系列研究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7.
论从史出     
《建筑师》2016,(6)
本文以中国建筑史论学科的创建背景,以及该领域史学大家的学术历程、研究理路为切入点,思考了当代中国建筑史论学科的学术定位问题,以及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素养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建筑史论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有赖于建筑史家对于中国古代史学传统的践行,这种传统将"史"与"论"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结合,它既注重"史"的严谨性与真实性,也致力于从"史"中提炼或升华出具有启示性的"论"。建筑史家的哲学修养是影响其思想高度的重要因素,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史论研究者而言,需要树立终身投入该职业的信念,继承传统并不断提高个人的哲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西方建筑史学觅踪王贵祥从乐家藻撰写第一部《中国建筑史》起,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几乎一个世纪的里程。这期间,在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学者最初奠定的中国建筑历史的治学之路上,已经走来了一大批硕果累累的后继者,中国建筑史学正走向一个承先启...  相似文献   

9.
董哲 《新建筑》2022,(2):4-7
近一二十年,口述访谈逐渐成为建筑史学者广泛采用的一门研究方法,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也即将召开第五届会议。文章是对历次研讨会的学术召集人赖德霖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第一届研讨会的缘起和组织,赖教授关于口述访谈的经验、技巧、案例的介绍,以及他对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内涵、发展机制、未来议题的思考。借此记录当代中国建筑口述史学的历史,尝试以史学史视角促进建筑口述史学的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1.
王贵祥 《建筑师》2017,(4):6-15
本文是对2017年两次小型建筑史会议上出现的有关建筑史学思想的一些争论,以及大家共同意识到的当下建筑史学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的辨析。论文讨论了建筑史学研究方法论上的通史与案例研究问题,分析了建筑史学思想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关注了建筑史应当关注历史还是关注当下的问题,也讨论了建筑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论文希望对当前社会对建筑史学科存在的一些不同的看法,或建筑史界本身对于自己学科的一些不同观点,加以讨论与厘清。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发展历程,通过1980年前后出生的新生代学人近年来对这个领域研究的特征,讨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史料、方法和理论间的关系,并列举了有关理论建构探索的研究课题,提出积累案例和爬梳史料的同时,进行理论建构的探索是本领域研究,深入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商业空间     
<正>a+a与高名潞的对话:a+a:您是否也对建筑方面的史论有研究?高名潞:是的,我对建筑很感兴趣,因为我一直在从事史学研究的工作。在西方,美术和建筑是不分离的,艺术史里都包含建筑史,建筑也是我们的研究领域。在教学当中,除了通史,我也教一些关于建筑史的课,比如20世纪的中国建筑史。我在美国教匹兹堡大学的艺术史系和建筑史系。我觉得艺术和建筑都是互通的。  相似文献   

14.
谢殷睿  宋科 《建筑师》2021,(5):15-25
《弗莱彻建筑史》是西方建筑史学界的经典著作,自1896年问世以来,至今已历经20次版本更迭.作为一部全球建筑史,《弗莱彻建筑史》关于中国建筑的相关论述代表了同时期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版本更迭中不断更新,折射出西方建筑学界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持续深入.本文以《弗莱彻建筑史》版本更迭中有关中国建筑论述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提取四个代表性版本,即1901版、1921版、1987版和2019版,分析各版本的时代背景、论述方式以及与同时期世界范围内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关联,旨在从一个侧面回顾20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学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演进脉络,并反思世界建筑史学思潮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5.
建筑通史教学是建筑学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通史教材内在的史学观念和编纂方法对建筑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史学界逐渐兴起一种关注和强调“全球史”视野的史学研究与写作潮流,并随着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的勃兴,对建筑通史的编纂理念和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指出“全球史”的跨文化视野对我国当下建筑通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对一系列世界/全球建筑史文本进行初步分析与比较,呈现当代国际通史型建筑史写作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梳理自营造学社初创至抗战结束期间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特别是梁思成等所发表论文及专著中体现的主要学术方向,探究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史学建构及唐宋(辽金)与明清两个古代营造体系之建筑、结构与装饰等方面的体系研究与术语阐释所做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从而对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史史学建构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诠释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重要学术贡献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7.
龙彬  于云龙 《新建筑》2014,(4):82-85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公共史学是新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它的发展与兴盛不但激发了专业史学界自身的反思与改革,其本身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反映了历史研究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日趋紧密。通过整理该新史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公共史学对建筑史研究、城市史研究、遗产保护及城市设计都有借鉴与应用价值。期望从史学角度给建筑领域研究带来一些自下而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再一次碰撞,新时期的中国正孕育着中华文明的再次崛起,中国古典建筑史教学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中国古典建筑史作为史学知识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建立中国建筑史学观念、价值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从传统建筑教学到营造传统的传承,文章以思维观念的转变为起点,结合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在原有模型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中国古典建筑史教学优化的途径与方法,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建筑国学素养,培养真正具有中国性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建筑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作者回顾中国建筑史学70年的历史,对目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同时构筑了建筑科学史学科结构内容与内在驱动力模型,提出21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发展对策,并强调“今为古用”和介绍两本好书《建筑的革命》与《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筑史》勘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史》教学小组前言《中国建筑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已成为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通用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通过十数次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本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