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缠绕拉拔式弯管过程中弯头截面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缠绕拉拔式弯管成形过程中弯头部分截面椭圆度的变化,实测了90°和180°弯头的截面椭圆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模拟发现,弯头截面变化存在明显的过渡区,椭圆度最大的截面位于过渡区结束的部位。在采用剖分式模盘时,合模力与反变形是影响弯头截面椭圆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分析了不同弯曲角度、合模力、反变形对弯头截面椭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管子弯头的几何参数的不规则度(失圆度)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管壁厚度变化,弯头外侧减薄,内侧增厚;(2)成椭圆(正椭圆或不对称椭圆);(3)内侧皱褶(波浪度).这些几何参数不规则度的形成及其表现程度主要决定于弯管方法和工艺水平,并对弯头产生不同程度的危研究室.因此不同类型的管子(如一般钢管、不锈钢管、有色金属管,小径薄壁管、大径厚壁管等)必须采用恰当的弯管方法(如冷弯、热弯或中频弯制等)以保证弯管质量.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所谓中频弯管,是指在弯管机内,管子以一定速度通过感应圈,在中频电流作用下钢管快速局部加热到完全塑性状态,经过弯曲后又喷入冷却介质使它快速冷却,以保持弯曲后的形状直到弯管终止。由于中频弯管是由一个个微段逐步弯制的,所以外观质量很好,椭圆度,壁厚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容量、高参数锅炉的发展,受热面结构更加紧凑,对弯头的质量要求更高.东方锅炉新引进的侧助推弯管设备,解决了弯头椭圆度和减薄量等问题,但是锅炉短管弯制时表面存在划痕、压痕等质量问题.本文从弯管原理、弯管过程分析划痕、压痕等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优化设计滑槽平衡调节装置和托料装置来解决弯头的表面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核电站中,大规模采用弯管代替在直管上焊接弯头,在很多方面是可行的,这是感应加热弯管机的主要工作范围和发展方向。当然,弯管机在矿物燃料电厂和加工厂等方面也有很多的用途。首先,在核电站的一些主要管道中,采用弯管以减少安装焊口和制造焊口,能降低检验费用和时间。因此,对许多准备建造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西德、捷克和日本对电磁感应局部加热的弯管方法曾进行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当西德刚提出这个研究课题时,由捷克发明的这种方法通过一家荷兰公司达到了生产成熟阶段并向全世界广泛推广。西德第一台中频弯管机于1971年问世。华北电力学院中频弯管机研究设计组从一九七五年开始研究、设计液压推弯式中频弯管机床。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结构设计和测试实验,先后设计出Zw813、Zw325、Zw529三种型号的中频弯管机床,其中Zw813经测试鉴定已投产使用,Zw325经测试鉴定已定型待造。为贯彻双百方针,适当反应不同意见以活跃学术空气,同时刊登“中频推弯式弯管机设计和使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供讨论。采用中频弯管机与一般弯管方法弯管后,在弯头处钢材组织变化情况以及强度性能,目前正进一步试验鉴定中。  相似文献   

7.
陈秀彬 《发电设备》2011,(5):313-313
<正>《小直径弯管技术条件》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1)管子规格由60 mm扩大至76 mm,额定蒸汽出口压力由3.82 MPa调整为13.7 MPa。(2)规定了公称外径Dw不大于60 mm的弯管应逐根进行通球试验。(3)公称直径Dw大于60 mm的弯管应逐根检查弯头的圆度,并修改了圆度的取值不得大于10%。  相似文献   

8.
<正> 该自动线长83米,由12台设备组成,全线采用FANUC-BESK-5M 计算机数控系统,所有执行元件均为液压驱动,弯管和送进用电液伺服系统,以适应大扭矩、大惯量技术要求。中频感应加热,小R无芯弯管新工艺的采用使弯管技术达到较高水平。这条管子生产自动线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比较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弯管的标准,对工程设计设置弯管时合理确定弯制前直管道壁厚、选择焊接位置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对目前国内弯管标准中未涉及的弯曲半径R=1.5D(管径)的弯管进行了感应弯制和弯后热处理试验和评定,得出弯管可以替代长弯头(R=1.5D)的结论,并成功运用到工程实际中。  相似文献   

10.
主蒸汽管道中弯头部分容易失效.通过在ANSYS中嵌入蠕变连续损伤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和三点弯曲试验方法研究了初始椭圆度和不同壁厚比对管道弯头蠕变损伤寿命的影响.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利用骨点应力评估具有初始椭圆度管道弯头的蠕变寿命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误差在3%以内.由有限元计算结果可得到内压弯管骨点的解析式,进而得到一种简便的考虑初始椭圆度的主蒸汽内压弯管的寿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