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3,(2)
动画运动规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运动原理的讲授,帮助学生学会让角色合理、自然、顺畅并符合规律地动起来。因此,关于规律及原理的理解掌握自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流因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其他因素,也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正是关于这些动画运动规律教学中非主流因素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提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化水平达到25%上下后就进入了中期加速阶段;中国近期城镇化的超高速增长主要是口径调整的结果,有水分;我国沿海部分发达地区正在经历韩国和日本历史上有过的超高速城镇化,但是不能要求在全国尺度上重现这样的超高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应当和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要避免“过度城镇化”;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相适应,应该更多地关注城镇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4.
关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汪光焘 《城市规划》2003,27(4):11-14
我国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目前统计公布的城镇化水平是 37 7%。从世界城市化过程看 ,城镇化水平超过30 %以后 ,城镇化进入快速增长期。近 1 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 1 990年的 2 6 4 1 %增长到2 0 0 1年 37 7% ,年均增长1 0 2 %。1 我国城镇化的国家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城镇化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 ,逐步转变为非…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与我国的城镇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入世后,我国城镇化战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推进城市化过程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7.
城市化,作为一种文明社会的标志,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共生现象,在我国体制转型和社会高速发展期,应该受到更大的关注。事实上,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也低于当今世界的平均水平,因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我国城市化的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形成“城市——工业”的导向模式。从而造成社会中工业与农业发展速度、质量不均衡; 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在物质技术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同时由于建国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城乡分隔制度,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5):102-103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器,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大学生非主流意识形态表现不一,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易于接受,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要控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和渗透,推进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治理,就要加强对大学生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批判和转化。  相似文献   

9.
实现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指出中国实现有序城镇化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要"封闭式"推进城镇化.提出要有正确的村镇建设方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总结了要扩大推行"四线"调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循环用水,应对城镇水危机;通过"堵"、"疏"两手抓来破解耕地保护的难题;以优先发展公交和实施需求管理来应对交通堵塞,以及推行绿色建筑与创建生态城市等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已经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载入了正式决议,标志着我国在对城市和城镇化的认识上出现了历史性的进步,指明了我国加快发展的方向。本文仅就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战略重点和工作原则谈几点思考。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滞后,带来并加剧了我国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41个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大国的面版非线性模型,对世界及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呈现S型的曲线变化,但曲线更为平滑,体现了与世界大国城镇化进程的差异。以2009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中国人均1339美元、城镇化率22.92%是快速城镇化的起点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6个百分点;中国人均12088美元、城镇化率50.69%是快速城镇化的结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32个百分点;中国人均28306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1.55%时,基本完成城镇化进程,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32个百分点。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进程、土地制度安排和威权政治体制,会对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深化经济社会的改革,会使城镇化的峰值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的演进历程深受人口结构、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的影响。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概览性考察,指出人口结构在未来10年内将发生人口机会窗口关闭和“人口拐点”来临两大结构性转变,经济模式正从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和内需驱动。结合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在回顾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指出从双轨渐进改革下的“自下而上城镇化”,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流动城镇化”,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下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居民权利不断趋于均等化,异质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向同质的城乡一元结构演进;进而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未来有陷入“流动中的停滞”状态的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筵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谢扬 《城市规划》2003,27(2):35-41
首先剖析了目前在中国城镇化与粮食供应、与土地占用关系方面存在的误区 ,提出中国的城镇化能否加速关键受制度性障碍因素的影响 ,必须给地方更多的发展积极性 ,靠多极增长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其次 ,借鉴国际经验 ,提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分散式的工业化形成的城镇化规模效应不显著 ,在现阶段要积极推进城镇化 ,长远和根本的就是实行彻底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城镇化中后期,宏观发展条件和中微观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发展速度的转变使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稳定性增加,人口城镇化将从"变局"转向"稳局"。本文提出,应争取有利时机,系统研究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挑战和应对,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保持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增长向发展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尽早完成人口城镇化的动能接续,强化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效应,继续带动社会流动。同时,要抓紧中高速增长的发展良机,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遗留问题,探索持续推进高质量人口城镇化的新道路。其中,在城镇化道路上,要超越城乡二元分立,建立从城市到乡村的现代化空间统一体,稳固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更强、更有效率的乡村空间。在人口治理上,探索促进社会流动的人口空间治理术,消解"存量"人口城镇化任务,更有效地响应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载体上,建构具有发展梯度的"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县镇村"的多层级人口城镇化载体,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从规模控制到制度建设--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陈鹏 《城市规划》2005,29(2):41-45
通过对几种“规模论”的评析,从理论上揭示中国城市化战略必须进行彻底的“范式转换”,即从规模控制向制度建设转变,才能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初步提出城市化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与实施策略,强调促进要素集聚与解决发展问题并重以有效改善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状况,乃是制度建设战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李琬  孙斌栋 《城市规划》2015,39(2):23-30
跳出不同规模城市利弊分析的传统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来确定十三五期间的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重点。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的城市迁移偏好基本呈哑铃形,即大部分农民倾向迁移到小城市(小城镇、县或县级市),其后是大城市,居于中间的中等城市对农民城市化吸引力最低;女性、家庭人均土地少尤其是有过外出经验的农村居民更偏好高等级城市;社会资本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均有利于农民向中等城市迁移,且有可能使得农民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选择中倾向小城市迁移;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和对外联系等因素的区域差异是影响农村居民迁移偏好的重要原因,并且偏好中等城市的农村居民相对更重视公共服务,而偏好大城市的农村居民更注重就业机会。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最后为推进十三五期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战略重点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平宇 《城市规划》2004,28(4):25-30
阐述了西方城市开发概念的变革和城市再生的理论问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型城市化趋势,从6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城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申明锐 《城市规划》2011,35(11):81-87
二元性的制度体系是制约中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当前的住房制度更是成为制约农民身份转变、定居城市、同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关键障碍。住房市场化改革以后,城市福利住房体制解体、基本住房保障体系严重缺失,城乡住房的合法流通、交易渠道更是被完全阻断,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和定居城市的经济、社会成本。二元的住房制度体系是继劳动品、劳动力之后又一次对资本与空间的剥夺,其本质上压缩了城镇化的经济成本,但也造成了社会成本的逐渐积累、不断加重——基于住房为扭结点的制度约束越来越突出,阻碍了中国城镇化的顺畅进行。基于此,通过对当前国内一些地方实践的反思与剖析,提出有关城乡一体住房制度设计的相关设想。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关于我国城市化区域差异的研究成果,运用差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全国省际城市化水平的相对差异一直在缩小,但2000年后发生了变化——全国分省的相对差异加速缩小,而三大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变得更加显著,并主导了全国的区域城市化差异。不仅如此,三大区域的绝对差异也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历史、地理和区位因素外,区域政策、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全球化、行政区划调整和省际人口迁移影响了区域城市化差异的演变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未来城市化区域差异演变趋势的判断,并阐述了缩小城市化区域差异的现实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策略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城市空间区域不断扩大,产业不断集聚,交通繁忙,城镇连绵区迭加,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水土资源流失,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了我国城市化区域许多新的问题以及对社会经济的严重挑战。本文特别针对在21世纪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五个关键性策略,对有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