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22,(4):624-627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绿色发展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和新增长点。城镇化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质环境,有可能诱发潜在的地质灾害。甘肃位于我国相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城镇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极其重要。该文从城镇化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梳理了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其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及问题。并根据甘肃省城镇化发展规划,结合经济、社会、生态特点,阐述了城市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有关地质环境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已经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载入了正式决议,标志着我国在对城市和城镇化的认识上出现了历史性的进步,指明了我国加快发展的方向。本文仅就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战略重点和工作原则谈几点思考。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滞后,带来并加剧了我国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全面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对“城镇化”这一概念理解不够、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城镇化的几个认识误区,接着阐述了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以期大家全面正确地认识城镇化。最后,文章指出了加快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向家坝库区建设为背景,以宜宾市屏山县为微观研究对象,探讨向家坝库区城镇迁建背景及影响下的县域城镇空间重构与城镇化发展策略。库区移民与城镇迁建对屏山县的社会经济、城镇发展与交通建设影响深远,致使屏山县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新的县域城镇发展形势与区域发展态势判断的前提上,结合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屏山县城镇发展条件与自然及资源禀赋为基础,论文提出了新时期屏山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城镇与园区一体化战略、生态休闲导向战略以及区域协作导向战略)和“三个差异化”城镇化策略与路径(集中城镇化、分散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以塑造地域城镇化特色,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中,传统城镇化给村镇带来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并极大影响到村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提出通过对村镇人居环境问题的剖析,探讨村镇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及内涵,结合江苏省海门市海永乡的村镇规划建设探索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提出了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规划的方法思路,以期为村镇社区建设以及我国更广大地域的村镇地区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建设十余年,城镇化进程中,它的存在价值、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趋向无不关联且影响着我国当今社会机制与体系的转型。本文借以媒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权威严肃性大报中“新型城镇化”的报道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解读我国“新型城镇化”这个独特的社会空间在当前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社会权关系在其话语场中的博弈关系、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各阶层如何作用“新型城镇化”,影响其建构过程及发展态势等问题给予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贯彻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方针,就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研究解决当前村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小城镇工作与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然后提出当前影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10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若干对策。 一、 加强小城镇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不少经济学家都倾向于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光从短期的效率上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政府角色错位、内在驱动力不足、人的城镇化严重不足、布局亟待优化调整等问题;然后指出推进城镇化需要关注产业经济发展、城镇文化建设与制度创新等三个发展维度;最后提出我国社会的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包括培育与发展民营经济、创新政府职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提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化水平达到25%上下后就进入了中期加速阶段;中国近期城镇化的超高速增长主要是口径调整的结果,有水分;我国沿海部分发达地区正在经历韩国和日本历史上有过的超高速城镇化,但是不能要求在全国尺度上重现这样的超高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应当和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要避免“过度城镇化”;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相适应,应该更多地关注城镇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研究中国农民工流动及其与城镇化的关系。运用相关统计资料与文献分析法.分析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及其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民工流动模式.特点以及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模式背景下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和农民工进城将带来极大冲击.它凸显了农民工人口城镇化进程的脆弱性;促进农民工人口城镇化是解决农民工流动与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80年至2014年间国内核心期刊上刊发的核心文献,将中国城镇化研究划分为3个研究阶段,归纳出“城镇化”主题下“城镇化机制研究”、“土地城镇化研究”、“农村城镇化研究”等3个核心议题,并以核心文献为线索分别作了研究脉络梳理和评述。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研究已呈现明显的“社会转向”,城镇化的社会效益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中国城乡背景的城镇化理论总结和实证亦将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短缺还是过剩——有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进程及形态可能是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城乡格局的重要因素。回顾了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及其主要特征,分析当下快速推进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问题、非均衡发展和过度城市化等城市化方面的"中国问题",从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之关系、制约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因素等环节,探讨未来我国城市化的适当路径以及在城市化格局演变中城市规划所应承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质与量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蒋兴  郑雄彬 《规划师》2012,28(7):16-21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动态的发展过程,包含城市化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量的发展明显快于质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处于亚健康状态,城市化的质与量不平衡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主要的问题之一。新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应进行调整,坚持城市化质与量协调发展的新道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化进程总体朝着健康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目前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城市化亚健康状态的深刻反思后认为,中国城市化不应该是"算出来"、"比出来"、"拆出来"、"耗出来"、"染出来"和"挤出来"的城市化。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市化向健康方向发展,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调控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提升城市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好主动城市化与被动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走主动城市化的道路;努力协调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关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行可持续的城市化;高度重视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推行城乡统筹与共荣发展;辨证地看待城市化与市场化的关系,以市场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3个基本问题。在发展目标方面,逐一讨论了人口进城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关系;在实施挑战方面,深入讨论了人口进城落户的规模、结构、效率、质量问题;在研究策略方面,指出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运用回溯比对型方法在愿景与现状之间发现有效的通道和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有着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地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促进内需的政策工具。就城镇化研究的有关观点及中央的政策精神,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从结构角度和微观角度探讨和解释其成因机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诉求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结构性失衡”到“均衡”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目标确定和制度设计要顺应这个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对城市化进程、动因、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将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波),并对各阶段城市化的特征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化正进入快速发展的第四波,并对第四波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2000年以来江苏人口城市化历程为研究基础,针对其非均衡、不充分、难稳定和质量有待提升的特点,系统分析了江苏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比较,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及预测,以期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2020,(5):19-28
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解决流动人口家庭空间分离问题,实现城市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是中国新时代人口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全国性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对全国流动人口的家庭空间"团聚-分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流动人口夫妇同城务工的比例较高,但携子女与父母共同外出的比例较低。流动人口家庭的"团聚-分离"状态受所在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流入地的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与其子女和父母团聚的可能性均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而与流动人口配偶团聚的可能性呈正向线性关系。"家庭团聚"已成为流动人口重要的家庭发展诉求,本研究提出,在既定的城镇化模式下,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离散"的平衡点,在平衡点以下城镇化外部环境以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的正效应为主("家庭团聚效应"),在平衡点以上外部环境将转为负效应为主,家庭将被迫离散以降低外部负效应("家庭离散效应")。正负效应转变的平衡点随着城镇化模式与阶段的转变而变化,改进城镇化模式、提升城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使平衡点向更高水平城镇化区间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