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储层测井综合评价在剩余油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利用测井资料运用“权重”评价法进行了储层的综合分类评价,研究了储层的连通情况,水驱方向以及剩余油富集区,并对储层分类级别定量应用到剩余油分布评价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青海石油》2008,26(1):10
该项技术针对砂泥岩储层注水驱油的特点和储层油水运动规律,计算出一套在相控条件下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地质沉积、构造及开发等动、静态资料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欢17块兴隆台油层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后,区块边底水水侵加剧,目前处于高含水生产阶段。本次研究,应用三维地震、测井、试油等资料,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地质综合研究,寻找了有利勘探开发部位,为本区增储上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青海石油》2007,25(3):32-32
该项技术针对砂泥岩储层注水驱油的特点和储层油水运动规律,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推出了一套在相控条件下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地质沉积、构造及开发等动、静态资料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常规测井资料,综合分形几何学和地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应用正演井间分形克里格(Forwark Interwell Fractal Kriging)方法形成虚拟井,即虚拟井预测法。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胡状集油田胡十二断块高含水期胡检1井区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结果与试油成果符合率较高,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马厂油田沙三中砂体展布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及有关的三维空间插值技术对马厂油田的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结果表明,马厂油田沙三中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即支流间湾)以及前三角洲沉积微相沉积、砂体规模小,平面上连片性差,构造破碎,断块多而小。在24个小层中,有18个小层具有剩余油和挖潜的可能,其中7个小层的挖潜能力较大,5个小层的挖潜能力中等,纵向上3、4小层是该油田剩余油的主要分布层位。水下分流河道是剩余油分布主要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8.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Es^下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下2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骨架砂体为水产延少、水道间砂、前缘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表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中  相似文献   

9.
张瑾 《国外测井技术》2007,22(6):34-36,39
本文以在地质大队和研究院调研的大庆长垣地区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依据,阐述了喇、萨、杏油田剩余油分布特点,尤其是剩余油在薄、厚油层中的分布比例,得出目前喇萨杏油田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厚油层的结论,并对今后剩余油评价测试新技术的开发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孟立新  刘树明 《试采技术》2000,21(3):16-21,37
如何进行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我国东部油田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实例,提出在精细油藏描述重建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运用微构造研究、油藏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思路及方法。根据研究结果编制了综合调整挖潜方案,经现场实施,见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油田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的变化、注入水的长期冲刷以及一系列注采工艺措施的实施,储层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于老油田增产挖潜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大港油田港西开发三区为例,以水洗前后岩心分析资料为依据,利用测井地质研究为主要手段,探讨了复杂断块油田储层参数变化规律,提出了该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以及今后油田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为了进一步发挥油藏潜力,寻找剩余油,达到增储挖潜的工作目标,剩余油研究评价就成为油田开发的重点内容。以Y油田B9断块侏罗系延安组为例,利用测井、岩心分析等资料建立了该区块测井解释模型,分析了该区块裸眼井测井资料解释的流体识别特征。同时结合生产井剩余油测井资料,利用连井剖面分析、平面分析等多种方法全方位地认识Y油田B9断块目前剩余油分布情况,并进行了剩余油预测,为Y油田稳油上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温米油田几种剩余油测井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精准剩余油饱和度解释的准确性值得怀疑.RMT测井解释结果比较准确,已射开层解释准确率达100%,潜力层解释准确率为75%,能较好地反映油层剩余油分布情况和产水状况.注硼中子寿命测井解释准确度比较低,仅有18.1%,不适宜在温米油田进行注硼中子寿命测井.  相似文献   

14.
孙波  管永国  李艳英 《测井技术》2002,26(3):213-216
非均质性储层水淹不均匀,剩余油分布差异较大,一些水淹程度很弱或未被水淹的薄层或非均质性薄互层却有一定的石油储量和产能,胜利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针对这一特性开发研制了即有高纵向分辨率又具有一定探测深度的薄层测井系列仪器,包括径向变化的电阻率系列(薄层三侧向,微球型聚焦,0.25m和0.45m梯度,0.5m电位,微电极等)仪器,岩性孔隙度系列(薄层声波,补偿密度,薄层伽马等)仪器,列举了数口井的应用实例,在有些井的应用中发现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薄油气层,提高了测井解释符合率,为沉积微相的识别,为油气藏精细描述提供了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砂砾岩厚油层的水淹层测井评价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宇晓 《测井技术》1997,21(4):284-288
油田综合含水越来越高,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水淹层评价变得越来越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确定混合水电阻率,剩余油饱和矿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办法:(1)对自然电位曲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校正,利用校正后的数值与自然伽马组合计算地层混合水电效率;(2)对储层的电阻率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建立精度较高的乘余油饱和解释模型;(3)建立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图版,并可利用测井资料求出方程中的有关参数,为利用测井资料求准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岔河集油田水淹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水淹后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性变化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利用自然电位和可变水法2个计算水淹层混合地层水电阻率的方法,给出了利用这2种方法的应用实例.藉此求取的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精度有效满足了岔河集油田的开发需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3种利用测井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一是通过自然电位曲线的综合校正求取混合液电阻率,进而求得剩余油饱和度的常规测井解释方法;二是利用深度延迟技术通过网络的训练与学习来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深度延迟人工神经网络法;三是研究碳氧比资料在消除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影响后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将3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评价中原油田层间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复电阻率测井(CRL)是我国电法测井研究工作者根据岩石电阻率频散特性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从理论角度看,其区别于其它常规电测井方法的主要特征为:复电阻率测井把电性参数的频散特性作为测井评价储层合流体性质的主要依据,有望在剩余油评价、特殊矿化度地层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手段。本文首先介绍复电阻率的定义、电阻率频散的概念和复电阻率测井的原理,然后结合电极型复电阻率测井仪器的油田应用实例,探讨其在剩余油评价方面的应用可能性和有效性,并指出了其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确定,对二次及三次采油是至关重要的,探讨了用产出剖面和注水剖面资料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 将分形几何学,地质统计学与流管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利用测井提供的 井点剩余油垂向分布来确定井间或油藏内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实际油藏资料处理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了生产测井资料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温西三块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在注水开发中砂体结构、赋存状态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特点,提出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通过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及其岩性、物性和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伽马减小系数、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深侧向、深感应电阻率建立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的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标准,准确提取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沉积能量及其测井参数信息,有效地展示出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垂向演化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微相平面展布规模和范围,并列举出注水开发中主体微相河道正向叠置韵律层中的层间差异层和非主体微相席状砂层受河道高渗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分布层段,为准确预测和筛选不同类型已动用油层及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油层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