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循环流化床脱硫装置的文丘里管直流流化速度随锅炉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这会影响脱硫效率。本文提出了适应锅炉负荷变化的直/旋流复合流化方式,并用PDA测量系统对这种流化方式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测试,得到了循环流化床内旋流风率和假想切圆半径改变时气固切向速度和浓度分布。试验表明,复合流化循环流化床的切向速度随着半径增大而升高,气固切向滑移速度比直流流化增大,脱硫塔内的浓度增加,内循环增强,脱硫效率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提高塔内混合和物料浓度是提高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效率的途径.提出了旋直复合流化方式,并用PDA测量系统对塔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测试,得到了文丘里喉管安装轴向旋转叶片前后脱硫塔体内气固流动规律.结果表明,非均匀布风的旋直复合流化方式提高塔内切向速度,塔内的脉动强,混合好,增加了塔内颗粒浓度和内循环,而且表现速度越高的复合流化的综合效果更好.试验结果为烟气脱硫新工艺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内旋/直流复合流化下循环流化床的脱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内旋/直流复合流化方式的循环流化床脱硫方法,并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直管段内的冷态气相流场.试验表明,内旋/直流流化是非均匀布风的流化方式;2股气流的混合在距直管段入口2倍直径前基本结束,切向速度在直管段下游近壁处仍较大.复合流化的轴向紊流度接近壁面处最强,而切向紊流度在半径中心有最大值.叶片装在喉部的综合效果好于装在渐扩段,内旋/直流流化的效果好于直流流化.  相似文献   

4.
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内的温度分布与干燥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烟气循环流化床内的绝热饱和温度,设计了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内温度测量装置,在烟气脱硫中试试验台上用该装置测得了床内烟气温度分布和湿球温度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烟气循环流化床中,在喷入增湿水后,存在烟气温度逐渐降低和增湿水温逐渐升高两个不同的温度场。烟气温度经过快速降温及缓慢降温两个阶段;而增湿水温度快速升高并蒸发,烟气温度与增湿水温度在液滴干燥完毕时趋于一致。试验结果还表明,烟气循环流化床内雾化液滴的干燥时间约为1.5~2.0S。  相似文献   

5.
1前言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CFB-FGD)已经成为我国燃用中、低硫煤(含硫量<2%)的中小电厂锅炉(<200 MW)优先推荐使用的技术。各代表技术都是参照经验参数和估算值进行设计,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多是基于实验室或者小规模中试得出的,对于实际工程的适应性和放大性有待验证,因此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流化风量、松动风量和狭缝高度以及输送风速对流化密封返料器工作性能的影响 ,并以某2 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例 ,分析了流化密封返料器常见故障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间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型实验台上用双热电偶测温法测定床层温度。实验表明:气固间传热主要在循环床下半部进行;同时气体表观流速提高、颗粒循环率增大及颗粒粒径减小有利于气固两相间的传热,获得了相应的无因次方程。  相似文献   

8.
以硼矿石焙烧CFB-FGD系统中的吸收塔为研究对象,以FLUENT15.0为计算平台,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扰流器对吸收塔内气固两相流流场、温度场以及颗粒驻留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收塔上部加装扰流器可以增强吸收塔上半部的气固两相扰动,强化吸收剂颗粒的内循环,延长吸收剂在塔内的驻留时间,并能有效降低吸收塔出口烟温;随着扰流器出流速度的增大,吸收塔内烟气的平均湍动能增大而出口烟温则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空气当量比、气化温度和流化速度等参数对气化气品质及各项指标的影响,在小型循环流化床气化实验装置上,开展了以麦秆为原料的空气气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当量比的增大会导致低位热值及冷煤气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在720℃及以下温度范围内,随着气化温度的提高,气化气低位热值及冷煤气效率相应提高,但由于麦秆所含碱金属含量较高,当气化温度达到750℃时容易发生团聚和结焦现象;流化速度的增大能够改善气化气质量但其促进作用有限;在实验工况范围内,当空气当量比为0.2,气化温度为720℃以及流化速度为1 m/s时,冷煤气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煤种下循环流化床灰渣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一台 0 .5MW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炉上对 4种不同煤种分别进行燃烧试验 ,对燃烧产生的灰渣的分析结果表明了煤种特性如挥发分、灰分和含碳量等对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的灰渣形成及其排放特性有很大影响 ,并获得了煤中挥发分、灰分及含碳量对底渣粒径及其含碳量、飞灰粒径及其含碳量、飞灰份额及燃烧效率等影响特性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和运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一冷态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上,考察了一定颗粒原始存料量下,流化风速和回料风量对物料在循环系统中的分布和循环流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固定回料风量时,系统颗粒循环量随着流化风速的增加先增加后有所减少.流化风速较高时,系统将离开了传统的快速床操浊?为在高风速下保持和提高颗粒循环流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回料阀的输送能力.当固定流化风速时,回料阀松动风的增加将提高系统颗粒循环流率;但随着料封高度的降低,回料阀向提升管输送的颗粒量趋于稳定.过高的松动风量将破坏正常的料封,这对实际操作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2.
张静媛  叶桂珍 《热能动力工程》2002,17(4):399-401,413
移动-流化型组合阀是一种输送固体颗粒物料的新型非机械阀,影响其工作特性的关键技术是移动床底部松动风的设置。本文主要介绍了松动风设置的实验研究和计算物料流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厄贡准则式和浙江大学提出的计算式计算了宽筛分颗粒的临界流化风速以及冷热态临界流化风速的比值,分析了冷态临界流化风量与热态运行时风量的关系,认为两者基本相当时才能保证热态运行时床料良好流化。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管式布风流化床的布风装置,应用图像测速法研究了流化床内不同控制区域的流化特征。结果表明单管控制区沿纵向高度分成三个阶段:堆积死角区域、横向混合区域和充分发展区域;管间区域内颗粒呈左右对称的45°方向运动。在流化风速提高时,颗粒速度提高,横向混合加剧。在两层布风管中间,布风以气泡形式通过床层,加强了颗粒的运动和热交换,为渣的排出和冷却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脱硫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内蒙古1台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脱硫试验,根据现场数据分析了温度、粒度、升温速率及摩尔比等因素对循环流化床脱硫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小Ca/S摩尔比下,脱硫效率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Ca/S摩尔比增大,脱硫效率上升趋势减缓,且存在一个最佳的Ca/S摩尔比;加入石灰石脱硫时,需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节石灰石给料机的出力,以协调脱硫效率和锅炉效率之间的平衡.研究结果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运行中SO2的排放和脱除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典型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所产生的脱硫灰为样品,采用理论分析、化学分析、电镜扫描、热重分析、X-衍射分析等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脱硫灰的化学组成、外观形貌、物相组成等特性。研究表明:脱硫反应对原粉煤灰颗粒有侵蚀作用,脱硫塔内存在明显的团聚效应;脱硫灰的主要物相组成是:莫莱石、石英、Fe2O3等粉煤灰物相,以及CaSO3·1/2H2O、CaCO3、CaSO4等脱硫物相。值得注意的是CaSO3·1/2H2O是主要的含硫物相,且各灰样中CaCO3含量较大。  相似文献   

17.
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汉化床气固传热特性的简单分析,依据稳态工况活动段区气体温度分布求取了有效传热系统。实验结果和传统经验式数值吻合,从而论证了气固传热特性分析的合理性及计算流化床气固有效传热系数的可行性,为研究流化床气固传热特性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厂的实际运行数据 ,分析了 45 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轴向空隙率分布 ,并根据空隙率分布对炉内的密相区和稀相区进行了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19.
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的PDA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由两级分离系统组成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对床内不同高度方向上颗粒横向、轴向速度、颗粒粒径及浓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得到了床内气固流动的瞬时脉动特性以及总体气固流动行为,试验结果为烟气脱硫新工艺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液滴的粒径分布是液-液循环流化床制取流体冰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流化床实验装置上,采用快速摄像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低流速下液-液单孔雾化的射流及其对液滴粒径分布的影响,射流长度的变化和液滴的粒径分布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当射流速度大于1.14m/s时,开始出现射流;各个流速工况下射流长度的波动具有随机和非周期的特点,其均值与方差随射流速度增大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转折点在射流速度为6.58m/s时,在射流长度波动的峰点处形成球形或锥形射流顶部是液滴的粒径具有大小差异及其运动路径发生摆动的主要原因;各流速工况下,液滴的粒径分布与Rosin-Rammler分布符合的很好;研究结果为液-液循环流化床实际运行时控制雾化形成液滴的粒径分布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