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储层构型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大港油区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辫状河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首先在渗流屏障的识别、连通体划分和连通体内渗流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特征,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流动带指数和流度4个判别参数,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最好(Ⅰ类)、较好(Ⅱ类)、中等(Ⅲ类)、较差(Ⅳ类)和最差(Ⅴ类)5类流动单元;然后根据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进行单井流动单元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流动单元剖面和平面互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平面上,优质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核部、砂质充填河道等砂体主体部位;垂向上,河道底部的流动单元优于河道顶部,在心滩内部夹层上、下流动单元类型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优选出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有效地定量判别流动单元。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划分出4类流动单元,这4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较为密切,流动单元Ⅰ水淹严重,流动单元Ⅳ、Ⅴ区为低孔、低渗,原始含油性本身较差,而流动单元Ⅱ、Ⅲ是该区油藏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处于开发中后期高含水期.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储层流动单元综合研究发现.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和发育分布规律与不同层次基准面升降变化过程中地昙的堆积样式关系密切.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处及上升初期形成的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 冲刷面组成叠置砂体多表现为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基准面上升中晚期及下降早中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洼地→水下决口扇及前三角洲(浅湖)相→河口砂坝堆积样式组成Ⅱ类与Ⅲ类流动单元.基准面上升末期及下降初期主要发育Ⅳ类流动单元。  相似文献   

4.
姜超  虞莉红  王永奇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35(1):41-45,173,174
苏里格气田盒8段储层为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物性较差,有效储层的成因机理复杂。对研究区砂岩储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成岩储集相划分为4类,其中:Ⅰ类和Ⅱ类成岩储集相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溶蚀孔隙较发育,物性最好;Ⅲ类成岩储集相以晶间孔为主,物性较差;Ⅳ类成岩储集相孔隙不发育。通过成岩储集相的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Ⅰ类和Ⅱ类成岩储集相主要分布在水动力较强的辫状河心滩微相中;Ⅲ类成岩储集相发育在辫状河高能水道心滩微相的顶底部和低能水道心滩微相中;Ⅳ类成岩储集相主要分布在河道侧缘及河床底部滞留沉积微相中。  相似文献   

5.
动态法划分流动单元—以现河庄油田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单采层无水采油期每米采油指数、分布特征以及所对应的空气渗透率和相对渗特征,将河43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分为5类流动单元:Ⅰ类储层渗透性最好,Ⅱ类储层渗透性较好,Ⅲ类储层渗透性一般,Ⅳ类储层渗透性较差,Ⅴ类储层渗透性差。平面上,厚度大于3.5m的主力小层主要以Ⅰ,Ⅱ和Ⅲ类流动单元为主,厚度小于3.5m的非主力小层主要以Ⅳ和Ⅴ类流动单元为主;垂向上,流动单元分布复杂,甚至同一口井5类流动单元都有。这一特征说明河43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不同的流动单元,其相相对渗特征不同,物性好的流动单元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较缓,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较快;反之则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较快,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较缓。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强非均质砂砾岩油藏初期生产特征变化明显,具有平面、纵向差异大的特点.以克拉玛依油田五3中区克下组油藏为例,在分析该类油藏初期生产特点及初期产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储层精细刻画成果,研究了影响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初期产能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该类油藏初期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微相,其中主槽和辫流线是有利的高产能微相,槽滩、砂岛及漫洪带等微相初期产能较低.应用沉积微相内部细分流动单元的方法,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同一沉积微相内初期产能受流动单元控制,总体来说Ⅰ类流动单元初期产能最高,Ⅱ类中等,Ⅲ类较差,Ⅳ类最差.  相似文献   

7.
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渗流系数、存储系数和夹层密度等参数将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下组分为Ⅰ,Ⅱ,Ⅲ和Ⅳ类流动单元,并详细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及渗流能力特征。按流动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特征,从Ⅰ到Ⅳ类流动单元,毛细管压力曲线阀压不断增加,进汞曲线平缓段不断变短,最小润湿相饱和度大幅上升,残余油时水相相对渗透率不断下降,渗流能力不断下降;剩余油分布与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密切相关,Ⅰ类流动单元水淹严重,Ⅱ和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相对富集区,Ⅳ类流动单元水淹较弱,但剩余油储量低。  相似文献   

8.
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各级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的关系,并采用监督模式下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明确了构型模式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F油田沙三中亚段储层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等4类流动单元。(2)基于SSOM算法的流动单元识别结果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其中,256组训练样本的整体回判准确率为82.81%,110组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为80.91%,能够满足地质油藏研究的需求。(3)垂向上,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内部发育的流动单元类型不同,造成流动单元垂向分布的差异性。Ⅰ类、Ⅱ类优质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中期,主要分布在二类单一水道;Ⅲ类、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早期和晚期,其中,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一类、二类、三类单一水道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一类、三类单一水道。侧向上,受水道体系不同沉积演化阶段的影响,流动单元的侧向分割方式不同。流动单元与非渗透层接触样式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早期沉积旋回中,接触界面明显,属于一类水道沉积砂体;流动单元间的相互接触...  相似文献   

9.
刘伟 《断块油气田》2005,12(3):28-31
通过对埕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砂体流动单元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对曲流河砂体在开发中期采用相控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总结了埕岛油田馆上段曲流河砂体剖面流动单元组合的9种模式,并应用河流沉积学基本原理分析了流动单元和各种流动单元空间组合模式的形成条件。提出长期的相对弱水动力环境造成差异沉积,形成粒度较细物性相对较差的边滩砂体;短期的弱水动力环境形成薄层的、物性较差的侧积层夹杂在高能环境的边滩砂体中间.曲流河沉积的这种特点造成了边滩微相砂体的Ⅱ、Ⅲ类流动单元的存在和Ⅰ-Ⅱ、Ⅰ-Ⅲ类流动单元的联合;并提出河流的消亡是一个渐变过程,因而顺河道方向Ⅰ-Ⅲ类流动单元的联合很少。  相似文献   

10.
在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东营组三段Ⅱ油组地质分析基础上,认为该油藏流动单元的渗流屏障主要是泥岩隔夹层和封闭性断层;依据取心井资料,提取了表征流动单元的特征参数,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并运用判别识别法识别了未取心井的流动单元类型,查明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G和M类流动单元分布较广,E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局限,G类流动单元和E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微相,M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在河道两翼;针对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对应关系,制定了老油田后期的调整措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18.
19.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