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金相技术、硬度测量及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了Nb钢及Nb-Cu钢在525℃回火过程中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实验钢在850℃奥氏体化淬火后,组织类型类似,525℃回火20h后,显微组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Nb-Cu钢在回火的初始阶段硬度下降迅速,15min后硬度上升,90min左右到达峰值,Cu的析出快于Nb;而在随后的回火过程中因为Nb的析出导致硬度变化平缓.通过对比Nb钢的硬度曲线及透射电镜观察,认定ε-Cu的析出和NbC的析出是独立进行的,采用相同工艺回火的C-Mn钢硬度变化曲线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用MMS-300热力模拟机研究了变形量、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对钛钼微合金钢铁素体基体上析出物尺寸的影响规律,获得了铁素体区析出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实验钢铁素体基体中析出物主要为钛钼的碳氮化物,其中尺寸较大析出物为圆形、方形或长条形,随机分布;尺寸细小析出物为圆形或椭圆形,其析出形态为排列整齐的相间析出及弥散析出,当保温温度较高时,其分布形式主要为相间析出;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及保温时间的延长,析出物尺寸减少,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析出物尺寸先增加后减少,铁素体区析出动力学曲线中600℃和700℃为最小尺寸析出温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新型离合金超高强度钢(23NiCo)中M2C的回火析出机制。结果表明M2C以非均镁匀形核方式析出,有两种形核机制,一种是自基体位错上直接析出,即单独形核;另一咱在渗碳体上形核,原原位莆核。同单独形核机制析出的M2C七基体高度共格;以原位形核机制析出的M2C与基体非共格。  相似文献   

4.
微合金钢中TiN的析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通过热力学计算及实验,研究了含Ti微合金钢在液态及凝过程中TiN的析出规律,研究表明,通过调整微合金钢中N和Ti含量,可以控制TiN的析出时机和形态,减小其对钢性能的有害影响;还探讨了利用液态析出细小,弥散的TiN作为钢液蝗形核中心,以细化态组织,得到等轴细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将Nb-V微合金钢在1200℃固溶0.5h后淬火,分别在500℃和600℃回火4h,用三维原子探针(3DAP)研究析出物的特征.结果显示,固溶后Ⅴ、Nb完全溶入基体;500℃回火后,基体中析出大量的C-Ⅴ-Nb细小粒子,Mo出现偏聚;600℃回火后,析出粒子数量减少,尺寸增大,C、Ⅴ、Nb和Mo的含量均增加,形成具有一定化学比的复合碳化物(Mo,Ⅴ,Nb)C.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模拟试验,研究了Nb微合金钢中的碳氮化析出物在高温及低温等温过程中的析出行为.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时,应变诱导NbC析出需要一定的孕育时间.随着高温等温温度的升高,析出物的数量增多.当高温等温时间达到300 s时,单一析出转变为复合析出,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析出聚合长大,数量明显减少,形状变为不规则形状;在低温时,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析出数量略有增多.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析出物的数量略有增多,尺寸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7.
回火温度对Nb-Mo-V微合金钢中的析出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Nb-Mo-V微合金钢在1200℃固溶0.5h后淬火,在450~650℃回火4h,用透射电镜(TEM)和三维原子探针(3DAP)分析回火组织演变和碳化物的析出特征.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增加,高能马氏体向低能铁素体转变过程中伴随着数量和大小不同的碳化物析出,其中600℃回火样品中C-Nb-Mo-V团簇的数量密度最大,对应二次硬化的硬度峰值.在碳化物形成过程中,Nb和V比Mo优先形成碳化物.  相似文献   

8.
含Nb微合金钢变形后弛豫及时效过程中的析出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热模拟手段、金相及硬度测量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简单成分的含Nb微合金钢在热变形弛豫后、525℃时效时硬度变化及析出过程。结果表明:经弛豫淬火后的含Nb钢在时效过程中出现双硬化峰现象,相变前原有细小析出相在时效时会长大和粗化,形成第一个硬化峰;而相变后α相中过饱和的Nb在时效时会进一步析出,形成第二个硬化峰。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可清楚地把两类不同的析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Nb-V-Ti微合金钢复合析出相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EM和TEM等研究了Nb-V-Ti微合金钢的组织,特别是复合析出相的形貌和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组织为典型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TiN形成于连铸坯冷却过程的较高温度区间,形态经历了由球形向方形的长大过程;复合析出相包含Nb、V、Ti,NbC和VC依附于先析出的TiN表面以共格关系形核长大的,整体呈铆钉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尺寸为50~70 nm.  相似文献   

10.
松弛法研究微合金钢碳氮化物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Gleeble上采用应力松弛方法,研究了一种NbTiV微合金化钢奥氏尖变诱导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实验钢的沉淀析出PTT曲线最典型的“C”曲线形状,沉淀发生具有一个最快析出温度,大致900-920℃,奥氏体预变形加速沉淀析出过程的进行,使PTT曲线向左上方偏移,奥氏体中的沉淀相形貌有球形和方形两种,其中方形沉淀相是均热过程中的未熔质点,以TiN为主,球形深沉是应变诱导析出相。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微观分析和物理化学相分析法,对不同回火温度(550,600,650 ℃)保温1 h后的Ti-V-Mo微合金化马氏体钢的组织和析出相表征,并进行了强化分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600 ℃回火时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298 MPa,屈服强度为1286 MPa,伸长率为14%。强化分量计算结果表明: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是主要的强化方式,约占总强度的40%和30%,其中析出强化分量σp为517 MPa,由5 nm以下的(Ti,V,Mo)C粒子(质量分数22%)提供。回火温度由550 ℃升高到600 ℃,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有增加,同时伸长率变化不大,其主要原因是σp对屈服强度的贡献量提高,在提高强度的同时改善了塑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变形量对一种低碳Mn-B-Ti系贝氏体型冷作强化非调质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实验材料的强度逐渐增加而塑性逐渐降低,其中屈服强度较抗拉强度增加的幅度大。应变硬化指数n随γ增大为先增加后降低,即约在γ=30%时,n出现一峰值。冷拔变形后1/3冷镦变形时的压缩应力随γ增加基本不变,临界压缩变形量则随γ增大而不断降低。随着γ的增加,实验钢未充氢样的慢拉伸缺口抗拉强度逐渐增加,而充氢后试样的缺口抗拉强度σBN和延迟断裂强度比R则显著降低。实验钢拉拔后再经400℃时效处理能够使其延迟断裂性能得到显著恢复。因此,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合适的变形量,以保证材料的冷镦和延迟断裂等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3种不同成分的Nb、V微合金化高钢级管线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绘制了动态CCT曲线,分析和比较了3种试验钢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值和动态CCT曲线。结果表明,0.05Nb-0.03V配比能提高多边形铁素体的开始转变温度,从Nb钢的650~700 ℃,提高到700~800 ℃,并缩小多边形铁素体温度转变区间,扩大贝氏体温度转变范围,从Nb钢的400~650 ℃,扩大到350~680 ℃,同时抑制多边形铁素体相变,使管线钢更易获得所需的贝氏体针状铁素体组织。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扫描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研究了C-Mn-Mo-Ni-Nb-Ti-V 系低碳微合金钢950 ℃淬火和560~640 ℃回火调质处理对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态钢板中含有大量细小均匀的粒状贝氏体(GB)组织,有良好的强韧性。调质后,试验钢获得板条贝氏体及铁素体的混合组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板条贝氏体回复作用逐渐加强,相邻板条合并,致使组织粗化。试验钢经950 ℃淬火+640 ℃回火后,其强度下降,韧性和塑性明显提高,伸长率为26.9%,-20 ℃夏比冲击吸收能量为392 J,断口剪切面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5.
以微合金元素的析出热力学和析出动力学为基础,针对Fe-Nb-V-Ti-Al-C-N合金系,定量计算了热连轧过程中(Nb,V,Ti)(C,N)和AlN在奥氏体中的析出行为,并进一步分析了热轧制温度对析出行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所研究的钢种成分和工艺条件,在加热过程中(Nb,V,Ti)(C,N)就已经析出,在粗轧阶段,(Nb,V,Ti)(C,N)析出粒子平均半径逐渐减小,在精轧阶段,(Nb,V,Ti)(C,N)基本达到平衡析出量,终轧后析出粒子平均半径保持在23 nm左右。轧制时的热变形增大了形核率,促进了析出,使析出粒子的平均半径减小。随加热和轧制温度的降低,(Nb,V,Ti)(C,N)的析出量有所增加,粒子平均半径减小。  相似文献   

16.
感应淬火对半轴用非调质钢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一种半轴用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感应淬火前后高周疲劳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钢试样感应淬火后表层形成了厚度约1.2 mm、平均显微硬度约650 HV0.3的马氏体组织淬硬层。该淬硬层具有较高的残余压应力和十分细小的原奥氏体晶粒。感应淬火处理后,试验钢的疲劳耐久极限从420 MPa提高到716 MPa。疲劳断口的SEM观察表明,未经感应淬火试样的疲劳裂纹均起源于试样的表面基体,而经表面感应淬火后的疲劳裂纹则起裂于淬硬层边界附近的内部基体。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透射电镜对Ti-Mo微合金钢热轧后冷却过程中的析出相分布、形貌和尺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轧试验钢的基体组织主要由铁素体和少量贝氏体组成,较高的屈服强度主要得益于铁素体基体上形成的高体积分数的相间沉淀颗粒;这些粒子形成于热轧后的连续冷却过程中,主要是(Ti,Mo) C,尺寸约5~10 nm,对铁素体基体产生明显的沉淀强化作用。铁素体在相变初期由于较快的生长速度导致晶粒内很少形成相间沉淀,这类析出主要形成于相变中后期的铁素体基体内。   相似文献   

18.
徐慧  李天生 《金属热处理》2020,45(9):116-120
对Nb微合金化NM500钢经过930 ℃淬火后分别在210、240、270和300 ℃的低温下进行回火,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TEM对不同回火温度下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形貌、冲击断口形貌及其强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930 ℃淬火,240 ℃回火时试验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强化机理为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沉淀强化和细晶强化的综合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