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栉孔扇贝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不连续聚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中国栉孔扇贝和日本栉孔扇贝两个天然种群的六种同工酶。结果表明,两个种群具有基本相同的基因位点控制同工酶的表达,二者都具有居群内的个体差异,中国和日本的两个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P.99)分别为41.18%和45.45%,平均杂合度观测值(Ho)分别为0.1295和0.1531,平均杂合度预期值(He)分别为0.1695和0.2331,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5294和1.6363。日本栉孔扇贝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中国栉孔扇贝自然种群。同时各群体中普遍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四倍体幼虫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材料,采用浓度为0.5mg/L的细胞松弛素B(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的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研究。5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诱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45.0%和56.6%,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3%和51.1%。经胚胎和幼虫发育观察发现,在诱导组中异常原肠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受精后48h,诱导组的滞育担轮幼虫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受精后48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孵化的D形幼虫,诱导组中四倍体幼虫的比例为36%-70%,平均为49%,同时发现了平均比例为31%的三倍体幼虫。本研究表明,该项技术能有效地诱发栉孔扇贝四倍体幼虫,但面临四倍体幼虫孵化率低的问题,今后应设法提高四倍体胚胎和幼虫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杂种优势的RAPD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RAPD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子一代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对栉孔扇贝(C)、虾夷扇贝(P)及其正交F1(C♀×P♂)、反交F1(P♀×C♂)共4个群体的RAPD扩增带谱进行了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扩增带丰富的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l15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扩增片段大小在200~2000bp之间,其中有82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1.3%。栉孔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2和0.2886;虾夷扇贝与正反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2327和0.0559,杂种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各自的母本,系统树、Shannon多样性指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两亲本群体内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8392和0.8451,均大于正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而小于反交子代的群体内相似性指数,表明正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升高,产生杂种优势;反交降低,未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与4个群体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栉孔扇贝EST中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使用RepeatMasker软件在栉孔扇贝的6935条ESTs中发现了42条微卫星序列。选取其中的7个序列,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旁侧序列设计引物,并对设计出的引物在中国、日本、韩国野生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发现有6对引物能产生扩增产物,其中有3对引物可望在以后的群体分析及连锁图谱的构建中加以应用。该结果初步证实了在栉孔扇贝的ESTs序列中存在微卫星位点,从而为扇贝生物中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免疫多糖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栉孔扇贝体中分别注射酵母聚糖和硒多糖两种免疫多糖后,分别测定了栉孔扇贝血清和血细胞中两种参与免疫防御的酚氧化酶(PO)和髓过氧物酶(MPO)的活力。结果表明,注射酵母聚糖后,血清中PO活力仅在1h时实验组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而血细胞中无PO活力,注射硒多糖后,血清中PO活力在1和15h时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细胞中未检测到PO活力:血清中MPO活力在1、15和30h时,血细胞中MPO活力在1和15h时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酵母聚糖和硒多糖两种免疫多糖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PO和MPO的活力均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与疾病发生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薄切片和负染色技术检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病原体感染状况,结果表明: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病毒检出率分别为80%、100%,此时,病毒感染强度也达到最高;而海湾扇贝整个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未出现明显的涨落。二种扇贝均检测到类立克次氏体(RLO),但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出现明显的涨落,似与扇贝死亡的关系不大。综合分析认为,病毒极可能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7.
盐度突降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抗病力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海水盐度突降对栉孔扇贝抗病力的影响.设盐度20、25两个处理,以盐度31为对照.将扇贝从盐度31的暂养海水直接转到设计盐度,分别于0h、1h、4h、12h、24h、48h、72h采血分析血细胞数目、血浆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72h注射细菌攻毒,记录存活率.结果表明,盐度突降使血细胞数和SOD活性总体下降,而血浆蛋白含量和ACP活性总体升高.攻毒引起的上述抗病力指标的变化趋势与盐度突降相同,但处理组的响应幅度均低于对照,存活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盐度突降损害了栉孔扇贝抵抗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模式识别蛋白的脂多糖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and beta-1,3-glucan binding protein,LGBP)在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鳗弧菌作为病原感染栉孔扇贝,构建全个体cDNA的质粒文库,用T3引物对文库进行随机测序得到一个667bp的cDNA片段(编号:c1305ct320cn336),它与普通蚯蚓的体腔裂解因子前体基因、海胆的β-1,3-葡聚糖酶、非洲疟蚊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结合蛋白等有同源性。用T7引物对该克隆测序得到其3’末端。通过SMART-RACE技术克隆得到该克隆的全长cDNA序列。栉孔扇贝LGBP基因由1850个核苷酸组成,它有一个poly A尾巴,编码一条440个氨基酸的多肽。该多肽的分子量估计为47159.076Da,等电点为5.095。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蓝虾、斑节对虾、海胆、非洲疟蚊、淡水螫虾、普通蚯蚓及普通红蚯蚓等无脊椎动物模式识别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经用Garnier法预测,栉孔扇贝LGBL的二级结构包含螺旋构象10%,折叠片构象17%,转角构象21%,无规则卷曲53%,各种构象所占比例与普通红蚯蚓的体腔裂解因子前体相近。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应用AFLP技术对栉孔扇贝的中国长岛群体和韩国东部、西部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表明,中国长岛群体的群体内遗传相似度最高,为0.6754,韩国东部群体次之,为0.6714,韩国西部群体最低,为0.6309;中国长岛群体与韩国东部、西部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703和0.1786,韩国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只有0.057。这一结果说明,长岛群体与韩国群体遗传差异较大,韩国两个群体遗传相似度较高,应视为同一个群体。本研究共获得6个韩国两群体的共享特征标记,4个长岛群体的特异性标记,1个韩国西部群体所特有的标记,这些标记可以用于鉴定和区分这三个群体。为提高我国栉孔扇贝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引进韩国西部群体为好。  相似文献   

10.
温度刺激下栉孔扇贝不同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方法,研究了热激栉孔扇贝不同组织内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结果显示,HSP70的诱导表达有组织特异性,即热休克可以使扇贝鳃组织中HSP70的表达明显升高,但在肌柱、外套膜和性腺组织中,未检测到HSP7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季节,相同的热刺激对扇贝血淋巴中HSP70的诱导表达存在差异。高温刺激后,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中HSP70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在诱导7h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1.
毛蚶血细胞的形态观察及吞噬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毛蚶为实验材料 ,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毛蚶的血细胞进行观察。毛蚶的血细胞有四种组成 ,其中以红细胞为主 ,直径为 18.4± 0 .97μm ;透明细胞为 5 .6 3± 1.4 9μm ,核染色深 ,瑞氏染色胞质内光镜下未见颗粒 ;颗粒细胞胞质中含有着色颗粒 ,瑞氏染色后一种为桔红色 ,8± 1.0 6 μm ,另一种为兰色 ,6 .3± 1.2 5 μm ;另外还有极少量血细胞几乎没有细胞质 ,细胞大小为 5 .17± 1.6 9μm。分别在 4℃ ,10℃ ,2 0℃ ,30℃ ,37℃条件下研究毛蚶血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吞噬实验。结果发现 ,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红细胞都具有体外吞噬活性 ,以 30°C条件下吞噬百分率最高 ,达到 6 2 .11%。利用鳗弧菌Vibrioanguillirum对毛蚶进行免疫刺激后 ,毛蚶血细胞的吞噬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HSP70表达变化的FCM法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热激、冷激、细菌感染和水质恶化等逆境中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HSP70表达变化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法。结果发现,该方法可灵敏检出上述条件下,血淋巴细胞中HSP70表达的增加。Duncan检验显示,热激条件下HSP70表达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外套膜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电镜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栉孔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定性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外套膜的所有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中部分务细胞呈ACP强阳性。上皮细胞中高电子密度阳性颗粒多为圆形,直径300-450mm;内多也呈ACP强阳性;微绒毛等呈弱阳性。血细胞中次级溶酶体内有数目和大小不同的ACP强阳性颗粒;内质网等内膜系统呈ACP弱阳性。外套膜的所有上皮细胞和血细胞均呈AKP强阳性。AKP阳性颗粒常沿着细胞膜分布;内质网等内膜系统呈AKP强阳性;上皮细胞中一种近圆形直径约250-420nm的颗粒也呈AKP强阳性。  相似文献   

14.
栉孔扇贝C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型凝集素作为凝集素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识别外来微生物表面碳水化合物基团和激活体液中免疫因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EST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锚定PCR方法克隆得到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得到的栉孔扇贝C型凝集素cDNA全长1038bp,编码区684bp,可以编码228个氨基酸。在该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发现了C型凝集素家族的特征模体和一个C型凝集素的结构域(C-type leetin domain,CTLD)。通过Clustalw和SMART分析在该序列中发现了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与其他物种C型凝集素的二硫键结构非常相似。结合BLAST分析的结果,可以确认所获得的cDNA序列是栉孔扇贝C型凝集素的编码序列。用RT-PCR技术在鳗弧菌感染前后的血细胞中均可以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但病原刺激前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病原刺激后4h起表达开始升高,并在6h达到最高,随后逐渐开始下降,并于32h恢复到原来水平,该结果表明C型凝集素存在组成型和诱导型两种调控机制,在扇贝防御病原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因其原子级的空间分辨率和元素解析能力,在纳米功能材料的结构和成分分析中得到广泛使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高角环形暗场像技术(STEM-HAADF)凭借独特的原子序数衬度(Z衬度)和电子通道效应,在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结构研究中有着显著优势。通过STEM-HAADF成像,研究人员不仅可以直接观测到单个贵金属原子在较轻的载体上的实空间分布,还可以实现对载体表面上不同的负载贵金属物种的统计分析,这为近十年兴起的单原子催化剂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结构分析支持。相对于STEM-HAADF成像,基于STEM的X射线能谱(EDS)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的谱学分析技术则能够在纳米尺度乃至原子尺度提供直接的化学成分或化学价态信息。成像和谱学的结合能够更准确地确定负载的金属原子在基底上的空间构型。进一步将原位电镜技术引入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内,则可以在时间尺度上探究催化剂在接近工作环境下的结构演化,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催化剂化学活性的结构起源与失效机制。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简要介绍球差校正STEM技术在原子级分散负载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在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电子散射和电子透过率是影响厚膜样品扫描透射电镜成像及其检测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样品材料中电子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能量为100~300 keV的电子在微米级厚非晶薄膜样品中的散射过程,并计算了在扫描透射电镜明场模式下的电子透过率特性。电子透射厚样品的散射次数和出射角分布都由于样品厚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且展宽。所获得的电子透过率随样品厚度的变化规律与文献中实验报道一致。分析了入射电子能量、接收半张角及样品材料类型等参数对电子透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透过率随着电子能量的提高而增大,随着样品材料的原子序数和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模拟结果还证实,部分电子经多重弹性散射而返回接收半张角会使电子透过率的减小偏离指数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扇贝多肽(PCF)抑制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紫外线A和B辐射诱导的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凋亡的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流氏细胞仪、酶化学方法和蛋白印迹等技术,研究了扇贝多肽(PCF)抑制紫外线诱导HaCaT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实验发现,PCF可明显抑制紫外线A和B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1.42~5.68mM剂量范围内PCF剂量依赖性抑制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并能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增强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同时,PCF也抑制细胞内JNK蛋白的磷酸化及Caspases-3蛋白的活化。通过加入ROS、JNK和Caspase-3抑制剂证实,PCF作为抗氧化剂减少了细胞内ROS的生成并提高了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进而阻断了ROS→JNK→Cas-pase-3信号级联反应,抑制了紫外线辐射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