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金海峰 《国际电力》2003,7(4):42-44
介绍西班牙Union Fenosa电力公司将1条66kV输电线路升级改造为220kV紧凑型输电线路工程,涉及建设背景、改造前后的线路参数、机械特性及施工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改造技术可使原有线路输电能力提高233%,比新建1条同样的220kV输电线路节省成本40%,环境影响小,并大大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2.
针对10kV配电线路无功分散补偿的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降低网损和提高用户电压,提出了在10kV配电线路安装杆上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算法。该算法以年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求出最佳的补偿地点和最优补偿容量。IEEE33节点算例计算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在多段架空线和电缆混合连接的线路中,波阻抗相差很大,波速不一致,行波的折射和反射十分明显,这就导致了用于均匀传输线的传统双端行波故障测距算法不再适用。在分析混合线路行波测距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混合线路分段时间差值法行波故障测距新算法。将输电线路按照波阻抗不同进行分段,以故障行波到达两端母线的时间差为自变量,推导出n段波阻抗不都相同的输电线路行波测距公式及其检验判据。根据测量时间差寻找对应特性曲线便可快速求得故障距离。利用Matlab建立了10 kV自闭贯通线路的仿真模型,验证了新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10 kV配电线路非节点无功优化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10kV配电线路无功分散补偿的不足之处,提出在10kV配电线路非节点处安装杆上无功补偿设备的优化算法,以进一步降低网损和提高用户电压。该算法以年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求出最佳的补偿地点(非节点)和最优补偿容量。算例计算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在送电线路的维护与检修工作中,提出开展送电线路带电综合性检修的内容、技术要求、注意事项,优缺点及方法等,以提高线路的健康水平,更好地为安全经济供电服务。  相似文献   

6.
传统基于主观性权重的差异化运维方法一般运用在高压输电线路中,而广州电网配网线路数量及总长度是其输电线路的10倍以上,加之配网线路建设基础薄弱、沿线情况复杂,相对输电线路对运维人力资源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AI算法.根据考虑权重因子建立的线路分级模型,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收敛性好、主动学习的特性,在对典型配网线路进行学习后运用于其他线路上,并将结果成功应用于某区配网线路实际运维中,在运维人力资源有限的约束下,优化了每天的运维工作量,极大提高了运维效率,提升了线路整体健康程度,减少了线路故障跳闸率.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OPGW型光缆从500kV线路转接至220kV线路,设计需要考虑安全性能、绝缘要求和光缆的热容量等因素,通过计算OPGW在不同电压等级线路之间转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朱勇  李锋  王士永 《电器评介》2014,(16):80-80
输电线路是维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本文分析了35kV输电线路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线路走向设计,杆型选择与杆塔设计,排杆及基础设计;同时探讨了设计35kV输电线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确定城市10 kV配电网线路最优分段数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10 kV配电网线路分段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措施。文中对确定城市10 kV配电网线路最优分段数的原则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建立了一种确定线路最优分段数的数学模型,并导出了相应的算法。实例计算表明了这种算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750 kV输电线路对运行35 kV线路电压及零序电压的影响,基于EMTPE电磁暂态仿真软件,建立多导线仿真模型。对750 kV输电线路电压、电流、负序分量和零序分量变化时35 kV线路电压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建立35 kV线路电压及零序电压变化与感应电压的对应关系;得出750 kV线路产生的电磁感应电压是导致运行的35 kV线路电压异常变化及零序电压升高的主要原因;提出35 kV线路可在两线并行处换位、加装耦合地线、改变两线并行长度、改变两线并行间距等4种抑制35 kV线路三相电压异常变化及零序电压升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10kV直配线路的单相接地故障测距的新算法,该算法利用故障时接地倒相开关将另一非故障相进行一次瞬时接地所构成的零序故障回路,将单相接地故障转化为两点异相接地故障,从而实现对单相接地故障的准确测距。该方法成功解决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没有故障电流回路而造成测距困难的问题。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原理完善,概念清楚,具有很高的测距精度,而且不受过渡电阻和负荷电流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布参数线路模型的精确故障测距算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消除负荷电流和线路模型不准确给双端量故障测距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参数线路模型的精确测距算法。算法以均匀传输线的波动方程(长线方程)为基础,利用线路两端电压、电流的正序故障分量以及线路正序参数直接计算故障距离。算法无需故障类型判别,不受系统阻抗、故障电阻、负荷电流以及分布电容的影响。基于EMTP的数字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高精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双频法的树形配电线路单相断线兼接地故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树形配电线路特点,建立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利用故障后线路起始端的电压,电流相量,提出了树形配电线路单相断线兼接地故障定位新算法。本方法将始端相量逐分支向后传递故障点逐分支探索的方法实现故障测距,并利用双频法识别真伪故障。  相似文献   

14.
谐振型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消弧及选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零序电流有功分量法在线路及消弧线圈电阻较小的情况下易造成误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造成误选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将谐振型电网消弧线圈的调谐控制与单相接地选线相结合,通过消弧线圈串联阻尼电阻,合理控制故障时阻尼电阻的投切,大大提高了有功分量法的选线准确度.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开发了消弧线圈调谐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行波法的10kV电力电缆故障测距算法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传输线中的行波过程.在传统的测距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受波速影响的电缆故障测距的改进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测距算法得到的测距比较接近于实际的距离,其精度高于传统算法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广域后备保护通信量,提高故障识别的容错性,提出了基于故障关联系数的广域后备保护新方法。在故障发生后,主站对子站上传的母线各序电压比例系数进行排序以确定候选故障线路。然后,主站向相关子站索取候选故障线路及其相邻线路的保护和方向元件的动作信息,用于计算线路的故障关联系数。最后,主站通过融合线路的故障关联系数并且和设定的门槛值进行比较来实现故障线路的识别。仿真算例表明,新算法广域通信量小,并且具有较高的容错性,可提高广域后备保护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配电网的特点和故障定位的难题,对传统的故障定位方法进行了分析。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多种信息来构造一种基于行波-直流法的综合定位方法。本文在深入研究C型行波定位法的基础上,为了更明确地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提出了采用直流注入法作为补充的行波-直流综合故障定位方法,其目的是利用不同方法的互补性来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该方法分2步进行定位,首先利用C型行波法确定故障距离,然后利用直流法确定故障分支。这种行波-直流综合故障定位方法充分利用了行波法[1]操作简单、定位速度快,以及直流定位法应用范围广、能准确确定故障分支的优点,可以实现精确故障定位。理论分析和ATP仿真结果表明:综合方法不受网络结构、分布电容和线路参数的影响,能够准确地确定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位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线路分段参数的非全程同塔双回线故障定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全程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故障定位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非全程同塔双回线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传统伪根识别法无法适用于非全程同塔双回线故障定位的问题,在分析伪根存在与否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换模量伪根识别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识别故障支路与非故障支路的伪根情况。进而,提出一种基于非全程同塔双回线路分段参数的双端工频量故障定位算法,该算法将故障支路辨识与故障点定位相结合,在线路全程内均可完成故障定位,不受故障类型、各端数据不同步和过渡电阻等因素影响。ATP-EMTP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目前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的方法及基于MIS网的华北地区500 kV输电线路的行波测距网络,并通过500 kV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的实际故障点位置与行波测距装置测得的数值进行比较,认为行波测距技术在500 kV输电线路上的应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一种使用两端电气量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使用两端电流、一端电压的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算法。该算法从原理上克服了对端系统的助增电流和过渡电阻对故障测距的影响,并对高压长线的电容充电电流进行了迭代补偿;EMTP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