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通过比较分析,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补充,建立以设计为核心、通识为基础、建筑技术为支撑、美学和人文素养为拓展的课程群,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培养、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建筑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3)
我国动画教育于2000年后蓬勃发展,加之国际动漫发展的影响,关于动画市场与动画教育接轨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怎样的课程体系才适合国内动画人才教育培养,我国高校动画课程体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动画产业,国内高校动画人才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动画事业作出贡献,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文章基于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思路,为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详细论述了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发展迅速的新形势下,培养具有跨专业背景和复合专业能力人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和分析国际上已有的复合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适用于中国高校的复合专业课程培养模式,并以土木工程专业与法学专业为例,论述土木-法学复合专业课程设立的可行性,提出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方案,探索土木-法学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途径,完成对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5)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类型大学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差异,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层次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减少公共基础课程总量,增加实践课时;增加专业课实验实践教学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理论和技能应用能力;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地区和职业特色;提升学生实践作业能力,增加企业实习时长。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新形势下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人才培养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城乡规划学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的改革。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引领城乡规划领域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宽口径课程平台、系统性专业课程体系以及难点与热点研究课程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目前社会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行业。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专业的学生出现就业难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只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进行相关改革和建设,使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一致,才能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该文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入手,简析应用型高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优势,进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项目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等相关方面,详细分析和阐述应用型高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局限于单一的培养目标,口径较窄;课程设置的观念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的结构重基础专业理论轻教育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学科专业知识轻文化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加大公共基础教育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通识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局限于单一的培养目标,口径较窄;课程设置的观念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的结构重基础专业理论轻教育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学科专业知识轻文化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加大公共基础教育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通识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6)
高校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对"全人"型大学生的需求,通过通识课程教育的有效补充,培养出道德素养健康、基础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通的"全人"型大学生成为通识课程改革的最新趋势。文章根据西藏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索一条通识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