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啸  宋昭峥 《陕西化工》2012,(10):1796-1798
低渗透油藏是我国重要石油资源组成部分,大多数的低渗透油田以注水开发方式为主,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着孔喉细小、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等特征,从而导致注水驱替压力较高、注入速率低、采收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压裂技术对低渗透储层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时间和范围非常有限。因此,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替及降压增注机理的研究,在低渗油藏开发中意义重大。主要对低渗油藏降压增注用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方面做了综述,对低渗透油藏化学驱的现场应用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桩西采油厂投入注水开发的低渗单元具有油藏类型多、构造复杂、储层岩性差异大、物性差、埋藏深等特点,加之注水水质难以达到低渗油藏注水标准要求,致使大多数注水井注水压力逐渐增加、注水量逐渐减少,形成了“注不进、采不出”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单元注水开发效果。针对这一开发矛盾,近几年桩西采油厂在进行储层伤害机理研究、回注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低渗油藏水井增注的新工艺,实施了以酸化增注、增压泵增注、振动增注等措施为主的配套增注工艺,使部分低渗单元注水开发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后容易出现注入压力升高以及注水量减少的现象.通过表面活性剂、防膨剂以及防垢剂的优选评价实验,研制了一套适合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的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体系,室内评价了其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润湿性能以及降压增注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与储层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20 min后即可...  相似文献   

4.
桩西油田开发的特低渗油藏,由于受到储层物性、井网部署以及注水水质状况的等多因素影响,注水压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注水井井口压力已经达到38MPa,仍然存在15~20%的注水井欠注,以往的常规压裂和酸化等增注效果也逐年变差,甚至无效。因此针对该难题研究应用了微乳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活性剂吸附在岩石的表面,将岩石表面的水膜赶走,增大水流通道,从而降低注水压力。现场试验5井次,单井平均压力下降7.2MPa,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目前注水井注水压力高、注水效果差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6.
胜利油区近年来发现的低渗透、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普遍存在产能下降快、注水压力高和解堵效果差的实际问题,严重制约了该类型油田的有效动用。在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性系统分析基础上,评价了注入水悬浮固相微粒、乳化油对储层伤害,研究了储层残余油、润湿性对水相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研制了耐高温高盐的表面活性剂增注体系,结合地层预处理技术,形成适合不同井况条件下低渗透砂岩油藏复合增注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胜利油田采油院攻关开展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分子膜复合增注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技术成果鉴定。该技术自研发成功以来,已在胜利油田桩西、临盘、滨南、胜利等采油厂17口井应用,施工成功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累计增注6.7万m3,对应油井增油3 310余吨,且有效期大于180天,效果显著。原油在开采过程中要通过注水来补充因采出原油而降低的地层压力,而低渗透油藏则因为地层渗透率较低使采油和注水都比较困难,不得不采取提高注水压力等措施,有不少井即使采取增压措施,欠注仍然严重,给油田开发造成不良影响,注水压力高也影响到油套管的使用寿命,造成油田开发成本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由于物性差、孔隙度低以及渗透性差等特点,很容易造成注水井的堵塞,给注水开发带来极大的危害以及很多不安全的因素。文章根据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以及其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因素,提供适应于低渗透油藏实际堵塞情况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物理化学复合等各种解堵增注技术,以减少油田资源的浪费,提高油田资源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卫城油田低渗油藏含油层位多,构造复杂,油层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严重,分层动用程度不均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通过合理井网密度研究;油层保护技术;高效射孔技术;整体压裂优化设计和实施技术;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方法;深抽工艺技术;裂缝性油藏注水压力和井网部署研究;使低渗油藏注采系统得到优化、开发效果得到改善,达到了项目预期的各项经济和技术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桩西油田桩59块属于典型的特低渗油藏,平均渗透率为6.4×10-3μm2,由于储层物性差等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注水井注水压力高、注水困难、注水效果差,以及常规解堵体系有效期短、效果差的难题,研究应用了分子膜在线增注技术,该技术对于恢复和提高注水井吸水能力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岩石润湿性改变和降低水相渗流阻力功能,有效改善岩石渗透率,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现场应用1井组,平均单井压降3.6MPa,累增注水量3.96×104m3,对应油井累增油3168 t。  相似文献   

11.
吕文斌  王博  曹耀平  李磊 《当代化工》2022,51(2):370-373
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地层损害,进而造成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下降,影响注水开发效果。因此,以表面活性剂和纳米硅材料为主要处理剂,结合相关助剂,研制了一种适合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的纳米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并评价了其配伍性、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润湿性、防膨性能以及降压增注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并且其平均粒径低于20 nm,能够确保不对注水井储层造成二次伤害;纳米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润湿性能以及防膨性能,当纳米微乳液的质量分数为0.5%时,可以使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1数量级,使岩心表面润湿性由强亲水转变为弱亲水,对储层段岩屑的防膨率可以达到95%以上;此外,天然岩心水驱后注入0.5 PV纳米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能使岩心驱替压力降低35%以上,起到了良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由于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使注采井距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大值。利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一源一汇稳定渗流理论,获得了不同注采压差和油层渗透率对极限注采井距以及注入水有效影响范围分析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给定注采压差、渗透率条件下,低渗油藏的最大注采井距,并分析了注采压差、极限注采井距与附加压力损耗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合理注采井网的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不排残酸降压增注施工工艺技术及处理剂的室内评价试验结果 ,该技术对低渗透油藏具有很好的近井增注 ,远井调剖效果 ,改善吸水剖面作用显著 ;采用逐渐降低后置酸浓度的不排残酸方法 ,可以有效地克服二次沉淀堵塞和“电解质冲击”效应 ,提高酸化效果 ,同时避开回水系统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大、残酸处理费用高、排放难等问题 ,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舍女寺油田女20断块造位于黄骅坳陷南区的舍女寺构造西北台阶带,孔二段油组为一典型的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平均孔隙度19%,渗透率5×10-3μm2,投入开发以来,注水井欠注现象严重,历史上曾多次开展水井的降压增注工作,但效果均不理想。因此,在欠注机理研究基础上,转变思路,寻求突破,大胆尝试超高压增注技术,提高断块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分析注水井压裂技术中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储层物性的影响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毛细管力、注水驱动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压裂施工中的加砂强度和前置液百分数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压裂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桩西油区低渗透油藏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开发难度大。近年来坚持以地质研究为基础,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以小井距开发差异性评价为指导,制定不同井区开发技术对策,不断提高配套工艺技术水平,充分挖掘各类低渗油藏的潜力,实现了桩西低渗透油藏连续9年稳步开发。  相似文献   

17.
桩西采油厂五号桩油田桩74区块油藏较深、温度较高,属于典型的高温特低渗油藏,工艺措施适应难度大。目前特低渗透油藏存在注水压力不断上升、注水困难,形成了"注不进、采不出"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单元注水开发效果。针对这一开发矛盾,近几年桩西采油厂在进行储层伤害机理研究、回注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低渗油藏水井增注的新工艺,研究并实施了聚硅纳米降压增注工艺技术,使部分特低渗单元注水开发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低渗透油田本身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要想使其开发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改进。在这一背景下,酸化降压增注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田开发工作中。因此,本文就低渗透油田酸化降压增注技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近年来低渗透油田常用的降压增注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对各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渗透性储层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石油资源,我国的水准技术和破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基于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主要根据低渗油藏入渗机理,分析低渗油藏的开发情况,研究了低渗油藏注采系统的优化,解决了适应性故障的问题,最终提高了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