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的结构,简要地介绍了某车型中乘员约束系统各部件的模型的建立。并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假人的伤害情况结果表明,该车型的乘员约束系统对乘员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乘员约束系统的模型,而且该仿真模型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利用MADYMO软件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求解,再把计算的值导入HYPERVIEW软件王进行分析.模型经过验证后与试验数据相比较符合要求,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约束系统的参数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利用模型验证,剖析了该车型乘员的束系统保护性能特点,并利用ModeFROTIER软件对其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找出了若干影响乘员的敏感参数,之后,利用Mode FROTIER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Kriging近似模型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稳健性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其设计变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优化设计由于忽略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当设计变量产生波动时,往往会导致目标超出约束边界或目标函数对设计变量的波动极为敏感,从而使设计失效.针对某款微型客车,通过乘员损伤分析软件建立该车的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该模型将试验设计、Kriging近似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相结合,构造基于产品质量工程的6σ稳健性优化设计方法,实现对设计目标的优化并提高了设计变量的可靠性和目标函数的稳健性.工程算例表明,该方法在乘员约束系统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靠性优化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的性能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款微型轿车,通过MADYMO软件建立并验证了该车的乘员侧正面碰撞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将试验设计、Kriging近似模型和可靠性理论相结合,构造了乘员约束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与传统的确定性优化结果相比较,可靠性优化结果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乘员约束系统的设计目标,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系统设计约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微型客车乘员约束系统性能分析及改进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逸  张君媛  赵英如  华伟 《中国机械工程》2003,14(19):1694-1696
针对某国产微型客车,利用碰撞受害者模拟软件MADYMO建立了该车乘员约束系统前碰撞计算机仿真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通过对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典型约束装置的参数灵敏度分析和优化,给出使得乘员在碰撞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值最低的参数优化配置区间,利用随机模拟和统计计算的方法对系统在该区间内的性能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进一步保证了改进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工况的汽车碰撞乘员约束系统参数匹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君媛  黄柏  冯原  赵会  崔泰松 《中国机械工程》2007,18(24):3005-3008
针对单一工况匹配的安全气囊系统不仅在其他工况下不能保证对乘员的保护效能,而且还极有可能产生更大的伤害。以国产某轿车为例,建立该车的前排乘员侧约束系统的数学仿真模型,针对美国FMVSS208法规所要求的正面刚性固定壁障垂直碰撞的四种工况进行乘员响应的仿真计算,并对该车的约束系统参数进行多工况优化,同时提出了基于多工况的乘员约束系统参数优化方法。所提方法能够使乘员约束系统在不增加配置的基础上,满足更多种工况下的假人伤害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汽车的半主动乘员约束防护系统,该系统能根据反应时间余量来判断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不同的可能性对应不同的危险等级,当危险能避免时则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主动避免,不能避免时提前启动乘员约束保护装置。通过仿真分析软件MADYMO建立了汽车正面碰撞模型,并经试验验证了其正确性。对所设计的安全带预紧装置与座椅坐垫倾角调整装置进行仿真,然后与传统的被动执行机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半主动乘员防护系统可提前实现安全带预紧和座椅坐垫倾角的调整,相比传统的被动防护系统中碰撞后火药预紧与座椅坐垫倾角不变,乘员的头部、髋部伤害略有减小,颈部弯矩峰值、胸部加速度、胸部压缩量分别减小了20.6%、14.6%、15.6%。所设计的半主动约束防护系统能有效减轻乘员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汽车零部件》2009,(2):84-84
全球汽车安全系统的领先供应商TRW控股集团(NYSE:TRW)旗下的车辆安全系统公司推出新的主动头部约束系统(AHR:Active Head Restraint).基于更复杂而轻量化的机械概念.较市场同类产品减少了部件数量和重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首个《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目前已结束征求意见阶段,将于年底定稿,有望在明年年初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0.
对汽车正面碰撞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优化进行仿真研究,运用MADYMO软件建立儿童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参数优化仿真,利用参数灵敏度来分析伤害指标的优化程度,将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终确定最优模型参数组合。该研究为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The current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occupant restralnt system (ORS) are based on numerous actual tests and mathematic simulations. These two methods are overly time-consuming and complex for the...  相似文献   

12.
以某款Plug-in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的正面碰撞安全性为研究目标,针对设计结构和整车质量的变化可能导致原型车已经匹配好的乘员约束系统无法提供最优保护的情况,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对PHEV的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以降低假人头部、颈部和胸部的伤害值为目标,建立了PHEV的正面碰撞试验乘员约束系统仿真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和实车正面碰撞试验,验证了优化后的乘员约束系统具有更好的被动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3.
应用CPM法模拟折叠气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近开发的粒子法(Corpuscular particle method,CPM)进行模拟折叠气囊静态以及动态展开的应用研究,并建立乘员安全分析有限元模型分析实车正碰情况下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对乘员的影响。基于CPM法与控制体积法(Control volume,CV)模拟折叠气囊静态展开试验,对比结果表明CPM法能有效模拟气囊内高速气体流动,可简化等效研究气体分子行为,是替代CV法真实有效地模拟气囊膨胀过程的数值分析方法。通过CPM法仿真正碰情况下乘员约束系统中的折叠气囊动态展开,并与实车正碰试验结果对比得出CPM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安全带的约束作用后,重点研究CPM法模拟折叠气囊动态展开对在位(In-position,IP)乘员的保护效果:安全气囊对IP乘员头部的保护作用较好,安全带对IP乘员胸部的保护效果更持久,只有安全气囊与安全带联合使用的约束系统对乘员保护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车身减速度为研究对象,以乘员损伤指标为目标,对减速度波形进行简化并对其进行优化,为车身改进提供方向,实现车身耐撞性的正向设计。针对某款微型客车,在该车100%正面碰撞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乘员损伤分析软件建立了该车的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对该车的减速度波形进行了简化,以约束系统模型为基础,对简化减速度波形进行优化。针对特定的乘员损伤指标,优化得到了最优的车身减速度波形。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实验设计构建了乘员约束系统的Kriging近似模型的代替仿真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为合理地利用车身前部的压溃空间,为车身修改提供改进方向及目标,有利于车身安全性的正向设计,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Throughout the vehicle crash even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VOR) are complicated and highly non-linear. CAE and physical tests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in vehicle passive safety development, but they can only be done with the detailed 3D model or physical samples. Often some design errors and imperfections are difficult to correct at that time, and a large amount of time will be needed. A restraint system concept design approach which based on single-degree-of-freedom occupant-vehicle model (SDOF)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restraint system parameters and the occupant responses in a crash are studied from the view of mechanics and energy. The discrete input and the iterative algorithm method are applied to the SDOF model to get the occupant responses quickly for arbitrary excitations (impact pulse) by MATLAB.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idedown efficiency, the restraint stiffness, and the occupant response,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restraint stiffness aiming to reduce occupant injury level during conceptual design is represented. Higher ridedown efficiency means more occupant energy absorbed by the vehicle, but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higher ridedown efficiency does not mean lower occupant injury level. A proper restraint system design principle depends on two aspects. On one hand,the restraint system should lead to as high ridedown efficiency as possi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traint system should maximize use of the survival space to reduce the occupant deceleration level. As an example, an optimization of a passenger vehicle restraint system is designed by the concept design method above, and the final results are validated by MADYMO, 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software in restraint system design, and the sled test. Consequently, a guideline and method for th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concept design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轿车侧碰条件下影响儿童和成人乘员损伤风险的侧面胸部气囊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采用有限元和多刚体仿真模型,并结合试验设计,以胸部气囊的材料泄气率常数、起爆时间及安装位置为设计变量,以儿童头部合成加速度ahead-res和成人胸部黏性指标VC值为优化目标,构建代理模型,并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ahead-res和VC值比初始仿真模型中的相应值分别降低了约18%和50%。优化后的侧面胸部气囊既能够保护成人乘员又能够保护儿童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