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巍 《现代雷达》2007,29(5):101-104
人机界面设计是雷达终端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雷达终端是集数据处理、显示控制、数据上报和系统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嵌入式雷达设备,必须具备多功能、强实时性、占用资源少、易操作、可维护等特点。VxW orks操作系统由于它的可靠性、强实时性等卓越性能成为雷达终端的首选操作系统,但其对图形的处理能力较弱。给出了适用于通用高端显卡基于VxW orks操作系统的嵌入式雷达终端人机界面设计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现代雷达终端中数据处理的特点、雷达回波的特性以及传统的数据通讯的局限性,提出了现代雷达终端中数据处理机与检测录取设备之间的高速大容量数据流问题,介绍了实现这一技术的硬件原理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现代雷达终端中数据处理的特点、雷达回波的特性以及传统的数据通讯的局限性,提出了现代雷达终端中数据处理机与检测录取设备之间的高速大容量数据流问题,介绍了实现这一技术的硬件原理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鲁健 《无线电工程》1992,22(6):62-65
火炮测速雷达微机终端,是以单板机为基础的测速雷达终端系统。本文首先叙述了雷达的测速原理,然后阐述了该终端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并介绍了数据处理的方法。通过外场测速试验,证明该终端数据录取率高,处理功能强,适合野战炮兵使用。现已作为MVR-1型火炮初速测定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装炮兵。  相似文献   

5.
高效实现恒虚警概率检测(CFAR)是新型雷达终端信号处理系统研制的重要部分。在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的软件化雷达终端架构下,采用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技术,并根据GPU的特点对算法实现进行优化,实现了高效的软件化CFAR算法,相比CPU软件实现大大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能够满足雷达信号处理对实时性的需求,同时验证了研发基于GPU的软件化雷达终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数据处理是天波超视距雷达实现目标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首先给出了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所面临的困难,总结了数据关联、航迹融合、坐标配准、性能评估、杂波建模等,对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检测前跟踪、雷达与环境系统一体化处理、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测试与评估、协同处理与多源信息融合等将是天波超视距雷达数据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产BWDSP100处理器的性能和特点,提出了由4片BWDSP100处理器芯片构成的任务式并行信号处理系统,满足无源雷达大运算量的信号处理算法要求。该系统并行实现波束形成、自适应干扰抑制、长时相干积累和目标检测处理等。分析了雷达的主要信号处理模块在系统中的实现算法,估计了其运算量。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多片数字信号处理并行系统应用于无源雷达系统中,满足了雷达信号处理开放性、可扩展性的要求,提升了无源雷达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相控阵雷达中多目标相关处理新方法—空间矩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泉 《现代雷达》1996,18(6):21-27
在雷达终端数据处理中,点,航迹相关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提出了一种目标相关处理的新方法-空间矩阵法,旨在提高雷达的数据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面监视雷达软件和光电系统集成设计,本文介绍了一种雷达终端软件设计。将地面雷达终端软件封装成ActiveX控件形式,在控件内完成显示、控制、数据处理的全部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控件设计的方法,成功用于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10.
雷达数据处理平台是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相控阵雷达任务对运算处理速度、系统响应时间、总线传输带宽、数据处理能力等需求不断提高,传统雷达数据处理系统已经很难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VPX总线的雷达数据处理平台设计方案,重点介绍了数据处理平台的组成和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原理。该数据处理平台具有通用化、模块化、易扩充、可靠性高等特点,经过实际雷达的工程验证,性能优越,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王艳  彭应宁  王华彬 《现代雷达》2007,29(11):44-48
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系统误差估计是实现有源无源雷达信息高精度融合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时差定位无源雷达具有与有源雷达不同的误差分布特点,多有源雷达之间的系统误差估计方法已不适用于无源雷达与有源雷达之间的系统误差估计。文中提出一种系统误差估计方法,利用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对同一目标的观测,同时估计有源雷达的系统误差和无源雷达的时差系统误差,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支持向量机在末制导雷达抗干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朝辉 《电子科技》2011,24(3):79-82
针对主被动末制导雷达的多维特征数据融合问题,提出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融合识别,以排除各类干扰形成的虚假目标.在定性分析末制导雷达各类干扰源特性的基础上,选取主动雷达目标RCS、距离维尺度、多普勒谱宽和被动雷达在该方位的特征信号检测结果作为参与融合的特征.利用线性支持向量机进行融合.仿真结果表明,仅使用主动雷达特征时,真假...  相似文献   

13.
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是判断雷达系统中能否检测到目标的重要参数指标之一,为研究以GNSS为辐射源的被动雷达系统下飞行目标的RCS散射特性,仿真了不同机型在被动雷达系统中的静态RCS数据,分析了同一视线角下不同机型的RCS共性及辐射源-目标-接收机位置关系对目标RCS的影响。另外根据设定航路的目标飞行姿态计算得出的雷达视线角,结合飞机静态双基地RCS起伏特性数据,计算了空域中不同位置辐射源对应该航路目标的RCS时间序列,为被动雷达系统的辐射源选择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微电子和标准总线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雷达终端的设计,并使高性能价格比和高可靠性的设计方案得以实现。本文介绍了新技术在雷达终端中的应用情况,概述了在雷达系统里只有使用最新技术才能研制高可用性的数字、数据处理设备。最后简单介绍了新型的光栅自动录取设备。  相似文献   

15.
李栋  孟进  刘永才  周亮  苏彬彬 《雷达学报》2022,11(4):705-712
交叉眼技术是一种通过相干多点辐射源诱使单脉冲雷达测角偏差的电子对抗技术。面对攻防双方激烈对抗的复杂电磁环境,采用主被动复合单脉冲雷达测角是现代末制导雷达提高抗干扰能力的发展趋势之一。该文以主被动复合单脉冲雷达为干扰对象,建立了交叉眼干扰数学模型,通过对比交叉眼技术对抗主动单脉冲测角和被动单脉冲测角的干扰效果,揭示了交叉眼技术对主被动复合单脉冲雷达的影响机理。该研究成果可为干扰与抗干扰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规律和仿真数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雷达显控终端自主可控的需求,基于龙芯中央处理器、盛科交换芯片、国产显示屏、中标麒麟操作系统等国产化核心软硬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国产化、高性能的雷达显控终端。该终端具有国产化程度高、显示与交互流畅、任务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其显示容量、视频处理能力等性能指标满足常规雷达的使用需求。实际应用表明:该显控终端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外照射源对目标进行探测是目前电子对抗研究的一个热点,因为该体制雷达具有良好的“四抗”性能。文中首先介绍了该体制雷达进行目标探测的数学模型和关键技术;其次针对目前使用的外照射源,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给出了以调频广播信号为外照射源进行目标探测的一个实验系统,利用该实验系统采集的回波数据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体制雷达不仅具有很好的目标检测性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今电子战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复合导引头制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雷  王铎 《红外》2019,40(5):18-22
现代战争的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单一制导模式容易受到有效干扰,而复合导引头则可利用各种制导模式的优点,互补不足。根据红外成像传感器、主动毫米波雷达和被动雷达的技术特点,分析了红外成像/主动毫米波雷达复合导引头、红外成像/被动微波复合导引头的工作流程。为了提高复合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结合反舰导弹的实际工作流程,远距离时利用毫米波雷达或被动雷达进行探测,近距离时利用红外目标特征来区分干扰和舰船目标,从而形成适用于反舰导弹红外成像/主动毫米波雷达复合导引头和红外成像/被动微波复合导引头的末制导策略。  相似文献   

19.
单发多收模式下无源雷达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大海  王俊 《电子学报》2006,34(6):1138-1141
首先分析了无源雷达成像系统的目标回波形式,得到了目标散射分布函数和雷达接收信号之间的傅里叶变换对关系;对单个外辐射源的情况,提出了利用部署多个接收站等效合成大的孔径对目标进行成像的方法.由于采集的数据非均匀分布且数据量很少,本文采用极坐标格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充分利用了原始精确数据,有效提高了成像质量.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