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永磁电机中永磁体数学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瑞芳  胡敏强  严登俊 《微电机》2001,34(1):7-10,14
永磁体的数学模型的确定是永磁电机磁场计算中的关键。文中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导出了永磁体在任意复杂形状下,不同磁化方向(平行磁化、径向磁化、圆周方向磁化)时永磁体边界上等效电流的计算方法,为永磁电机电磁场分析计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永磁体外部包括铁磁性试件内的磁场进行空间解析计算在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放置式和穿过式开放永磁磁路模型解析计算.采用等效面磁荷法对上述两种模型中的永磁体进行等效,并应用截断区域特征函数展开法和传递矩阵求解磁标位方程,得到了两种模型中包含铁磁材料和空气在内的全空间磁场分布.为简化计算,对穿过式开放永磁磁路模型中的环形径向磁化永磁体用改进的面磁荷模型进行等效.与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对比显示:两种解析模型中磁感应强度沿不同坐标轴方向分量的最小相对误差小于3%,在穿过式开放永磁磁路模型中磁感应强度分量最大相对误差约为20%,表明改进的面磁荷模型是基本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等效磁荷法推导出永磁电机转子磁极——瓦形磁体在空间的磁场分布。同时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偏差较小,等效磁荷法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进而利用该方法建立了永磁电机的Halbach分布转子磁极静态磁场的模型,通过改变影响转子磁极磁场分布的极弧比和副磁极磁化角度两个因素,得到在不同磁极结构下的转子磁极静态磁场径向分量变化规律:每一极中主磁极空间跨度变大会导致Halbach永磁电机转子磁极静态磁场的径向分量基波幅值变大,而谐波含量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副磁极磁化角度变大,转子静态磁场的基波幅值先变大后减小,而谐波含量刚好相反,先减小后变大。  相似文献   

4.
永磁球形电机气隙磁通密度的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直接影响电机性能。本文采用球谐级数推导了永磁球形电机永磁体阵列气隙磁通密度径向分量的解析模型,分析了弧长系数、永磁体厚度和气隙长度对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率的影响。利用气隙磁场的解析模型,以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率为优化目标,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六极永磁体阵列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在永磁体体积相同情况下,优化的平行磁化永磁体阵列比全极距平行磁化永磁体阵列和径向磁化永磁体阵列具有更高的基波幅值和更小的波形畸变率。  相似文献   

5.
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无轴承永磁电机径向悬浮力与电机绕组结构、永磁体厚度及悬浮力绕组中电流等存在着复杂关系,研究这些关系对电机优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在介绍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径向悬浮力产生原理基础上,推导了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用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方法,讨论了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在定子绕组相应等效电流作用下,改变径向悬浮力绕组中的电流,电机气隙磁路分布状况;在电机气隙不变,改变永磁体厚度,计算和分析了径向悬浮力与永磁体厚度之间的关系;在电机转矩绕组极对数pM=2不变的情况下,对径向悬浮力绕组采用一对极pB=1和三对极pB=2方式绕制,计算和比较产生的径向悬浮力和麦克斯韦力大小。对pM=2,pB=3的实验样机,在静态悬浮状态下,测试了径向悬浮力和径向悬浮力绕组电流之间的关系,实验结论验证了ANSYS软件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无槽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分层解析模型,由于电机等效气隙较长、漏磁较大,采用磁化电流法等效永磁体电流密度,电枢电流按实际情况考虑。以矢量磁位作为求解变量得到相应区域磁场。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电机的瞬态与负载驱动,如电压、速度和电磁推力等。用有限元法验证解析结果,结果较吻合,表明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永磁型无轴承电机径向悬浮力产生机理及转子永磁体Halbach阵列基础上,设计了一种Halbach阵列永磁型无轴承电机,采用耦合电路瞬态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径向磁化永磁转子和Halbach阵列永磁转子的气隙磁密波形及高次谐波、径向悬浮力、反电动势及转矩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永磁型无轴承电机转子永磁体采用Halbach阵列结构能显著提高气隙磁密幅值及其正弦特性,增大径向悬浮力与转矩,减小悬浮力、转矩及反电动势的脉动。  相似文献   

8.
有限元方法中永磁励磁的自动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用二维有限元计算电机电磁场时永磁励磁的自动处理方法。所开发的自动处理环节能够根据计算场域的材料属性,自动处理平行或径向均匀磁化,形状任意复杂(第三维形状不变)的永磁体励磁。  相似文献   

9.
建立无槽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分层解析模型.由于电机等效气隙较长,漏磁较大,采用磁化电流法等效永磁体电流密度,电枢电流按实际情况考虑.以矢量磁位作为求解变量得到励磁磁场和电枢反应磁场的二维解,在此基础上分析电机的气隙磁密、电磁推力、自感和互感等静态参数.用有限元法验证解析结果;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解析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宽调速可控磁通永磁同步电机磁路设计和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提出了一种内置混合式转子可控磁通永磁同步电机,是真正意义上的宽调速电机.其径向永磁体采用剩磁密度和矫顽力都很高的钕铁硼,而切向永磁体采用剩磁密度高但矫顽力却很低的铝镍钴.通过定子直轴电流矢量脉冲控制铝镍钴的磁化方向和强弱,使钕铁硼产生的磁通部分穿过气隙,部分被铝镍钴在转子内部旁路,使永磁气隙主磁通受控.给出了永磁体尺寸和磁路结构尺寸的选取原则,特别是将交轴磁路磁阻设计的较大,交轴电感较小时,弱磁效果会更好,还能减少电枢反应对永磁气隙主磁通的影响.对两种极端磁化状况下模型电机内部磁场的分布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说明所提出的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以轴向磁化永磁环和径向磁化永磁环的磁场分布为基础,分别分析了利用径向磁化永磁环和利用轴向磁化与径向磁化永磁环组合的结构获得均匀磁场的可能性.模拟计算表明,当结构尺寸适当时,两种形式均可以获得轴向均匀磁场.在分析对比这两种方法优劣的基础上,以轴向磁化和径向磁化永磁环组合结构为蓝本,设计了一个由多块辐射状径向磁化永磁环和轴向磁化永磁环组合而成的轴向均匀磁场结构,结构总长400mm,均匀区长度达到234mm,约占总长的60%,均匀区的磁感应强度达到0.7T.  相似文献   

12.
提出双层Halbach永磁电机的二维解析模型,模型中转子永磁包括内外两层,每层每极均由两块永磁构成,且每层中间磁块均为径向磁化。通过分区域求解标量磁位的微分方程,解析得到双层Halbach无槽电机的气隙磁场。利用卡特系数考虑齿槽作用,解析获得双层Halbach有槽电机的气隙磁场。接着,为优化气隙磁场波形,分别解析获得外层径向磁化磁块的最优极弧比和内层径向磁化磁块的最优极弧比,从而获得双层Halbach电机气隙磁场的优化解。计算结果表明,双层Halbach电机不仅气隙磁场和反电势的波形正弦度都优于单层Halbach电机,而且电磁转矩的波动更小,因此具有更好的电磁性能。二维有限元法与二维解析法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验证了二维解析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永磁体的等效面电流法,求得多极平行充磁内外圆弧不同圆心不同半径瓦形永磁体在电机定子内表面产生的径向磁通密度的解析计算公式。通过对一台多相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解析计算结果与反电动势的实测值比较,验证了电磁场解析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推导给出的内外圆弧不同半径、不同圆心平行充磁瓦形磁钢产生气隙磁场的解析计算公式,解决了平行充磁瓦形磁钢难以获取平顶反电势波形的问题,提高了解析法计算永磁电机气隙磁场和参数的精度,为多极式无刷直流电动机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Ansys的瓦形永磁体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善彪  张天孝  问会青  樊理 《微电机》2007,40(10):21-23,38
利用Ansys软件仿真出了瓦形永磁体的磁场分布,并应用等效磁荷法对结果做出了理论分析和解释,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文章给出了3个结论:磁钢的充磁方向和充磁后所能产生的磁场方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使用中,应用的是永磁体磁密的某个分量而非该点的总共磁密;仿真结果可以判别磁钢充磁是否饱和。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灵敏隧道磁电阻的高精度加速度计中,圆柱磁体数学模型的确定和探寻磁体空间磁场分量线性分布区间是实现加速度高精度测量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采用磁体空间磁场分布的理论解析计算方法,对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进行了矢量分解,重点分析计算了磁体外空间磁场的线性分布范围。采用MATLAB软件,获得了磁场各分量在轴向和径向上的变化规律,找出了线性分布的最佳空间位置,并运用COMSOL软件进行验证。依据计算结果,总结出了磁体空间磁场分量的线性区间宽度、径向分量最大值、灵敏度这三者与磁体尺寸、磁化强度、空间位置之间的变化关系,为高精度隧道磁电阻加速度计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正弦波电流驱动的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因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和军工等领域。而独特的Halbach磁体阵列结构因其特有的充磁方式,具有磁场分布正弦性好、气隙磁密幅值高等优点。为进一步提升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性能,给出了两类Halbach磁体磁感应强度解析式,分析了Halbach结构在永磁交流伺服电机中的应用及该结构电磁特点,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比研究了平行充磁Halbach结构、径向充磁Halbach结构、常规平行充磁结构与常规径向充磁结构电机的气隙磁场与输出转矩。最后通过搭建实验测试平台验证了仿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为消除直线电机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摩擦阻力,提出一种自身产生磁悬浮力的磁悬浮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从描述磁介质的分子环流假设出发,用毕奥-萨伐尔定理导出永磁体外部空间磁场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并基于由磁荷法和虚位移法给出的永磁体磁力数值积分公式,椎导出电机悬浮力波动的解析模型,说明斜极对电机悬浮力的影响.利用Maxwell 3D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瞬态分析模型,结果证明该磁悬浮永磁直线电动机自身可以产生独立并可控的推力和悬浮力.进一步建立斜极结构下电动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斜极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小电机推力和悬浮力的波动.  相似文献   

18.
气隙磁场是表面贴磁式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的重要参数,它对该种电机的推力密度、效率等性能影响很大。通过建立等效面电流模型得出了计算气隙磁场的准确解析公式,再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该解析法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harmonic content in the flux pattern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achines due to the slotting of the stator. The analysis based on a rotor construction with magnets radially magnetized and a retaining ring to support them against the centrifugal forces. Expressions for the eddy current losses in the magnets and their retaining ring are derived in terms of the machine dimensions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gnets and ring.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is examined by comparison with numerical flux calculation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impact of some physical quantities like machine speed and magnet conductivity on the slot harmonics losses is examined aiming to exhibit the role of the magnet retaining ring in contributing to these losses  相似文献   

20.
A dynamic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the transient interaction between radially oriented permanent magnet-type synchronous machin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ransistorized current source power conditioners is presented. Some key machine parameters used in this dynamic model were obtained from finite element field solutions. This dynamic model was used to obtain the transient interaction between a 15-hp samarium cobalt radially oriented permanent magnet electronically operated synchronous machine and its corresponding power conditioner. This machine was constructed for electric vehicle propulsion. Excellent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digitally simulated and actual test current and voltage waveforms, in various branches of the machine-conditioner network, has been achieved. These results are given. This modeling approach is applied to machines during the design stage, where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is the only way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machine parameters for dynamic simulation. It is shown how such a combination of the computer-aided design tools can help in prevention of design mis-judgements that can prove costly to remedy once the hardware is in place. This is done through an actual design example of an additional machine being manufactured for electric propulsion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